首页 理论教育 情忆《六盘山》

情忆《六盘山》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像和《六盘山》的相遇、相知一样。岁月荏苒,时光飞逝,工作、生活的变化接二连三,不变的是我对《六盘山》的情感。一篇篇散文、小说在《六盘山》上变成了铅字。这才知道,《六盘山》已经走过了30年既艰难曲折又充满芬芳的历程。

情忆《六盘山》

秦娥

第一次看到《六盘山》,看到那三个毛体大字,首先想到的是和刊物同名的伟人的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就像喜欢《忆秦娥》一样,很喜欢这首词。寥寥不足50字,却写出了六盘山上秋风劲吹、红旗猎猎的情景和英雄成竹在胸,志在必得的万丈豪情。实乃大作品,大气派是也。

也是在这时,和《六盘山》一见钟情,这份来自宁夏固原的文学刊物。

也是这份喜欢,促使我提起了笔,将一篇篇文字诉诸于笔端,舍近求远地寄往那个叫做六盘山的所在。

感谢李方、杨风军先生给我的鼓励和温暖,在这个纯文学日见式微的年代,他们始终秉承一种清洁的精神,执著地做着幕后英雄。

每每想到这里,我就心怀感激,内心被一种暖融融的东西充盈着。

每一次,收到仍带着墨香的《六盘山》,就是我在繁忙苦闷的日子里最快乐的时候。

记得2006年,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化,从杂志编辑到影视撰稿,从轻车熟路到一片生疏,内心的彷徨与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塔尔寺是全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也是青海省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做过四年消防刊物编辑的我,记不清去过多少次了,但真正理解并喜欢上它却是这年秋天。带着一颗受伤的心,深秋时节,我再一次来到了这片佛教胜地。看着那些风尘仆仆,不远千里万里磕着等身长头来朝拜、俯首帖耳地跪倒在宗喀巴大师脚下的信徒,看到他们磨烂的膝盖、胳膊肘,看到他们脱下鞋子露出的各式各样的脚,沾满尘土的额头,一次又一次不停地磕等身长头,我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想到宗喀巴大师为了专心学佛,强忍对母亲的思念,用血液调和颜料给母亲写信,并嘱母亲在他出生剪脐滴血处修建佛塔,以寄托相思、弘扬佛法的故事,我突然一下子理解了塔尔寺,喜欢上了塔尔寺。在我的心里,塔尔寺从一个肃穆、威严,高高在上的佛教胜地降落人间,变得亲切、可爱起来。于是,《塔尔寺的月光》一挥而就。收到刊有这篇文章的《六盘山》,我感到,也像我理解塔尔寺一样,我仍然年轻却已然苍老的心也被《六盘山》理解了,被从未谋面的编辑老师理解了,我仿佛感到,通过这本杂志,隔着遥远的时空,我们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又是一个深秋。我和朋友来到了宁夏。因为有了和《六盘山》的稿件往来,一次普通的旅行似乎有了特殊的意义,我感到这片土地早就接纳了我,承认了我,我觉得这一次,就是来拜访朋友。也因此,在宁夏的每一天,李方、杨风军等这些只闻过其声,却从未谋面的老师、朋友,有些模糊蒙的信息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总是在想,他们长得什么样啊?他们都喜欢什么啊?等等。这些简单却又不简单的问题。回来后,《去了一趟宁夏》自然而然就成型了,发表在2007年第2期上。这次收到《六盘山》,惊喜地发现,她换装了,白色、淡绿色为主色调的封面,显得更加清新、悦目。办杂志就是要不断地给人以新意和惊喜,《六盘山》做到了,我为她蓬勃的朝气,新鲜的生命活力而暗自高兴。更令我没想到的是,在这期杂志上,我还“邂逅”了我的朋友高建斌,他的名字和他的作品。虽然同在一座城市,可是,我们见面却很少,偶尔见上一面,也常常就是这样,在纸上相遇。没想到,我们同在一座城市的朋友竟然在遥远的六盘山相遇,哦!这再一次印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内心相通的人,无论怎样关山阻隔,都会走到一起。就像和《六盘山》的相遇、相知一样。

岁月荏苒,时光飞逝,工作、生活的变化接二连三,不变的是我对《六盘山》的情感。一篇篇散文、小说在《六盘山》上变成了铅字。经历着风雨,收获着乐趣,许多难忘的日子,我和六盘山一起走过。到了2008年第3期,发表《那场不大不小的春雨》时,《六盘山》又有了新变化。封面题字变得更加细韧、练达,封面设计更加厚重,上方大面积的留“白”,下方则是近似黑底灰字的《清平乐·六盘山》诗词(做了艺术化处理);封二、封三由以前的“图片新闻”变成了“作家写真”、“艺术长廊”,给力推介像郭文斌这样在宁夏乃至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成就、创作思想。与原来相比,刊物的文学艺术性更加突出鲜明、文学艺术品位也明显得到了提升。

去年,一个平常无聊的日子,再次接到了杨风军老师的来电,他嘱我寄去简历、照片。不久,收到了他寄来的刊有我《一个人的心灵秘史》并配有我简历、照片的杂志。那一天,内心的喜悦,不是谁都能懂的。是啊,是《六盘山》给了我说话的地方,它承载着我的欢乐,寄托着我的希望,也分解了我的忧愁,它就是我最美丽的精神后花园和灵魂栖息地。

转眼,兔年来了。四月,高寒的高原刚刚转暖,一封红色的约稿函翩然而至。这才知道,《六盘山》已经走过了30年既艰难曲折又充满芬芳的历程。

《六盘山》30岁了,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你不浮不躁,在众声喧嚣中静静地开放着,美丽着,真好,真好《六盘山》,借此机会,请让我深深地祝福你:永葆青春活力,绽放真纯光彩,做最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