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后琐谈

》读后琐谈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征同志是十分重感情的人。《终于找到了王廷方》读后令人潸然泪下。王廷方是徐征同志大学时代的同班同学,在当时“左”的思想指导下,被开除党籍、学籍,遣返回乡。徐征同志退休以来就是这样,在颐养天年的同时,永远保持思考的状态,跟踪时代的脚步,关注人生的轨迹。《退居散记》是他退休后笔耕不辍的结晶之一,足见其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深厚功底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高尚情操。

刘克仁

壬辰年立夏这天,在一位老同事孩子的婚宴上,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徐征同志把他的几本近作赠给我。虽同在一城,一晃却有几年没见面了。这些年行踪若何,情感有什么变化?这些想急切了解的问题,在那种喧闹几近沸腾的场所,是无法深谈的。可这种缺憾,却靠他的几本书得到了补偿。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与徐征同志在省委组织部共事。他对我有知遇之恩:我们原来并不相识,他是通过我写的一些东西,力主把我从省建委调到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的。机构改革时,他由办公室副主任调到研究室当主任,那个角色相当于组织部长的“智囊”。他知识渊博,又富有知识分子那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使所负责的工作富有创新精神,无论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还是贯彻干部“四化”方针,都是成绩卓著、出类拔萃的。以后,他步步高升,先后任邢台地委副书记、省委科教工委书记、省新闻出版局局长。他在职期间,是公众人物,其政绩有目共睹,毋庸赘述。而“退居”之后,怎么样了,即成为“老头儿”,赋闲在家还有当年那种锐气吗?这是他的许多老同事、老朋友所关注的问题。如今,他的几本书放于我的案头,《退居散记》我用了几天时间,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跃然纸上,我的这位老领导还是那样聪明睿智,朝气蓬勃。

我强烈感受到,徐征同志退休之后,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执着与热情,以更宽阔的胸怀,更大的悲悯之心,履行着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除了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之外,还直率而凌厉地针砭时弊。他关注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人在生活当中遇到困惑而又很难明白症结所在的一些事儿,诸如官场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教育战线的种种弊端,食品安全的利害纠结,建筑领域的杂乱无序,等等。他没有讲高深的理论和玄奥的哲理,而是以现实为基础,条分缕析,一针见血。比如《假比真有用》,说的是石家庄市原团市委副书记王亚丽,一个除性别为真其余全假的人,为何能“一路通关”。我看过报刊发表的诸多文章,多为语焉不详,而徐公像安徒生童话里的稚童一样,指出了“皇帝的新装”,他说究其原因是王亚丽有“四傍”:一是傍上了富商,二是傍上了腐败官员,三是傍上了任用干部的弊端,四是傍上了有关部门的不作为。他对“四傍”作了令人信服的分析,让那些装聋作哑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人,无地自容。再如《为袁隆平鸣不平》,作为举世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竟然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选举中名落孙山,可是却被美国科学院吸收为院士。对于这个具有绝妙讽刺意味的事件,中科院院长只是不疼不痒地说了句“是个历史遗憾”,而徐公则又指认出这件“皇帝的新装”,是袁隆平“不会来事,没有给有投票权的人送钱送礼”。两个人的说法孰是孰非,明眼人一看便知。徐公从组织部出来,多年一直当“一把手”,掌握用人之权柄,所以对官场和吏治格外关注。相比当年党风比较正,吏治比较清,而今却怪事迭出的现状,他痛批某些地方和部门“官场变商场”,“众猫吃鱼不捉鼠”,发出“天天喊‘三个代表’的官员究竟代表谁”的怒斥和诘问,表现出一个老党员的凛然正气。不仅如此,他还在读了大量史书之后,对历代王朝的覆亡作了系统而鞭辟入里的剖析,使人对“成由勤俭败由奢”“腐败亡国”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对时下的腐败现象和干群关系疏远有了切肤之痛。诚然,面对时下的种种弊端和社会问题,退休之人断无回天之力,但把有人刻意回避的真相揭示出来,把事实背后的逻辑和机制展示出来,就可促使当权者警醒,对解决问题或防患于未然,都有莫大的好处。以人民利益为旨归或终极目标,彰显出徐征同志作为新时期知识分子自立、自信、自觉的独立人格和勇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

徐征同志是十分重感情的人。这在《退居散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对父母和故乡的凄婉的回忆,还是同窗挚友间诗词唱和,所流露出的拳拳深情,抑或是对晚辈的挚爱和教诲,都是感人至深的。无论是为非直系亲属送葬,还是接济深山里的孤儿,抑或是与邻里搓麻聊天等等,无不情真意切。这种亲情般的友情还旁及村民、工友。凡此种种无不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物欲横流、人情淡薄之日,人间的情谊和爱心,显得尤其可贵。《终于找到了王廷方》读后令人潸然泪下。王廷方是徐征同志大学时代的同班同学,在当时“左”的思想指导下,被开除党籍、学籍,遣返回乡。对他太惨太冤的遭遇,人们深表同情,一直牵挂于心。时隔三十八年后,同学们给他写的信都石沉大海。为此徐公于2002年10月亲赴河南,几经周折,终于找到王廷方,不仅倾囊相助,还把讯息告知诸同窗学友,演绎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侠肝义胆的动人故事。

徐征同志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告别班主任曾令衡,到北京上大学,而后一直在河北工作,离开湖南迄今已有几十年了,可他与曾令衡老师一直有书信往来,并且是以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保持着密切联系。有几个“官”能做到这一点?若说这件事儿,也得说说曾老师。从《曾老师的指点》等相关文章中得知,曾老师秉承着“有教无类”“德育第一”“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理念,倾注全部心血,才培育出徐征这样德才兼备的好学生。而对比一下,自搞教育“产业化”“大跃进”以来,学校这块清水净土被搞得浑浊不堪,有多少校长成了腐败的“官员”,又有多少教师给学生压上越来越多的作业,干“毁人不倦”的勾当?这些不予匡正,国何以堪?当然,江河不废万古流,有众多徐公这样的谔谔之士,在呼吁,在监督,我们的教育终会继承优良传统,出现更多的曾令衡那样的老师,更多徐征这样的学生。这段文字,似乎离题万里,也罢,就算拜读《散记》之“散记”吧。

意大利女细胞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丽塔·莱维塔尔奇尼,在总结自己能活百岁的经验时说:“长寿的秘诀在于保持思考的状态,但不要只考虑自己。”徐征同志退休以来就是这样,在颐养天年的同时,永远保持思考的状态,跟踪时代的脚步,关注人生的轨迹。《退居散记》是他退休后笔耕不辍的结晶之一,足见其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深厚功底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高尚情操。

如何过好退居生活?这是每个退休人员,甚至也可以说是所有人员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徐征同志在这本书的“自序”中,专门谈了这个问题。他结合切身体会,在缜密思考之后,作了五条精辟的概括。同时还作了一阕言简意赅且声情并茂的《悠闲曲》。序、文、曲,浑然天成,平实而亲切,纵不能说是大音希声的天籁之音,也可以说是动人心弦的乐章。

对人生永远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始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几十年的相识相知,这是徐征同志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他在退休之后的作为,更加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值得我认真学习的。我想,对每一名共产党员、每一名知识分子、每一名退休的老同志,无疑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12年5月12日

(刘克仁,河北抚宁县人,曾任《河北经济报》总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