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进湾仔陈东里七号

走进湾仔陈东里七号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穆斯林的社区中心位于香港湾仔陈东里七号,让我更多了几分期待,因为这里就是香港中国穆斯林宗教社团中华回教博爱社的驻地。按照地图所示,我坐火车到了红磡站,换乘城市巴士,来到鹅颈街桥,顺右手走进去,墙上悬挂着绿色月牙和五角星牌子的地方,就是陈东里七号。据博爱社特刊记载,一战前后,南粤一带如广东肇庆、番禺的许多穆斯林,在战争的推拉下,走过罗湖,来到香港另谋生路。

认同是一种具有无限力量的东西,可以左右人的价值趋向,可以让人依此作为精神的寄托。5年前来香港时,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第一天没有找到清真食品,饿着肚子过了一天。当晚饥肠辘辘难以入眠,只好坐起来打开电脑,寻找香港穆斯林、餐厅和清真寺。当我在网络上找到清真寺和餐厅的简介时,颇为激动,一天没有吃东西和担心这样下去可能难以坚持的忧虑顿时烟消云散。让我尤为兴奋的是,香港不仅有穆斯林,而且还有中国穆斯林社区。中国穆斯林的社区中心位于香港湾仔陈东里七号,让我更多了几分期待,因为这里就是香港中国穆斯林宗教社团中华回教博爱社的驻地。

按照地图所示,我坐火车到了红磡站,换乘城市巴士,来到鹅颈街桥,顺右手走进去,墙上悬挂着绿色月牙和五角星牌子的地方,就是陈东里七号。熟悉伊斯兰文化的人,自然会明白这个标志的象征意义。一栋红色大楼,墙面上大大地写着“中华回教博爱社”几个字,旁边是英文标志。大楼门口是极具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穹窿门楼,旁边用阿拉伯语刚劲有力地书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的字样,总体呈现出多元文化下的伊斯兰特征和穆斯林的文化符号。一种犹如回到故里的自信和认同,使我毫不矜持地推门而入。几位工作人员各自忙碌,我先主动道一声“色俩目”,他们便知这是自家兄弟,彼此介绍一下,寒暄几句,然后继续忙碌。

我提出想看看楼上楼下的格局和设置,热情的秘书说,都是自己人,上去看吧。说着,她指了指大厅一角的桌子上的书说,那些都是有关博爱社的,有兴趣就去翻阅一下。我顺手拿起一本页面泛黄的书,上面写着“中华回教博爱社建社40年特刊”,绿色封面上嵌套了博爱社大楼的外景。翻开稍有褶皱的扉页,上面写着博爱社的建社背景和经历40多年的历史过程。后面是不同时期博爱社委员会的成员名录、简介、活动照片和博爱社成员对不同事情的记述。看到这些,我一下子陷入浓郁的阅读兴趣当中,有些难以释手。见我站着阅读,博爱社秘书走过来,示意我坐下慢慢读。

19世纪末,香港在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下,成了一个多种族群、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带着来自故土的浓郁文化,自由地展现和表达着各自的身份。那时候的香港,虽然中国穆斯林的踪迹稀少,不过浓郁的伊斯兰文化在印度穆斯林的承载和传播下,已经落地生根并开始生根发芽。据博爱社特刊记载,一战前后,南粤一带如广东肇庆、番禺的许多穆斯林,在战争的推拉下,走过罗湖,来到香港另谋生路。这些先行而来的人开始在湾仔跑马地和尖沙咀一带活动,后来在湾仔安家立业。中国人传统中的帮带和穆斯林之间的兄弟姐妹情分,使他们成了内地穆斯林的投靠之地,也逐渐形成了位于今天博爱社社址的中国穆斯林社群。

逃难而来的人,人生地不熟,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找清真寺,找自己人。先行而来者已经在湾仔站稳脚步。每每有人远道而来,他们不仅安排食宿和组织大家一起坚守伊斯兰教信仰的主命,还帮他们找工作,想办法让这些人在一起共同生活。日积月累,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聚集起来,他们起初在一个穆斯林的家里做礼拜,直到1917年建立了首个香港穆斯林的精神社区——中华回教博爱社。

自此之后,香港穆斯林有了一个固定的宗教实践和日常生活的公共场所。为了穆斯林信仰的承接与传递,他们加强与广东广州、肇庆、番禺甚至广西、云南等地的联络,邀请阿訇来香港开学讲经。几十年来发生的事情,都似乎就在昨日。博爱社特刊上记载着这样感人的事情:形成社区的中国穆斯林,为了促进一代代人不忘信仰,他们组织办学,并且一家一户地上门拜访,要求穆斯林家庭的子女不仅接受学校教育,还接受宗教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方式下,香港穆斯林才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没有因为在都市的繁忙和现实社会的华丽而放弃精神支柱。为了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终,博爱社执委会专门举办老年会,慰问和照顾生活有困难的长辈。当年的组织者今天虽然只在坟头留下了一些墓碑,但是他们曾经的付出的确在香港穆斯林群体中有口皆碑。就是因为那些一心为了宗教,为了香港穆斯林的延续与承接的人,才有了今天香港穆斯林依然明晰可见的宗教团体和社区。

中国穆斯林在香港走过的历程,艰辛中有着苦涩,苦涩中有着甜蜜,甜蜜中有着饱满的精神。翻阅特刊,历史脉络中记录着中国穆斯林因为自强自立而没有被淹没在都市的繁华中。如今的中华回教博爱社在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博爱社的杨秘书长进行了一次讨论。

杨秘书长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就加强与内地穆斯林的交流与互动。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穆斯林在爱国爱教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穆斯林孩子的教育,通过办学和日常活动增强彼此的认同、互动和交往。为了让香港穆斯林在香港也有一定的声音,博爱社组织和联络成立香港六大宗教座谈会。在促进穆斯林文化方面,博爱社专门拿出资金,在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成立了穆斯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来香港进行有关穆斯林社会和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为香港人更多客观地理解伊斯兰教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不仅如此,博爱社还加强与内地的交往。博爱社慈善基金会成立了研究生奖学金计划,面向内地高校的穆斯林研究生、研究穆斯林社会和伊斯兰文化的学子,帮助他们,使他们不因为经济压力而耽误学业。时至今日,他们已经在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北京、云南、上海等地十所高校开展奖学金计划,有近200名研究生接受了资助。

从创建到今天,中华回教博爱社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95年。博爱社的成员基本上都出自香港穆斯林家庭,他们平日各自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忙碌,每到周末,他们在博爱社聚会一起学习《古兰经》,交流和学习宗教知识,还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香港中华回教博爱社在漫长的历程中,为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提供了方便,为香港不同族群和社群的交往、认识和熟悉搭建了平台,促成了内地与香港穆斯林之间更多的交流与往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已经15个年头,坐落在东方之珠这块宝地上的中华回教博爱社情系祖国,不仅在教育、宗教慈善方面尽力,而且在两地民间交流方面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发表于2012年7月3日《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