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教堂”素来不感兴趣。我总以为那是教徒摆渡的地方,或是教徒喘息的地方,亦是教徒航行中期盼停靠的地方。君不见,所有教徒都会毫无节制的大谈其道,几乎只有他们的上帝,才是“正直无私”、“心地善良”;几乎只有圣经,才是神乎其神,精乎其精,其他是悖论;他们善用“文化”“化人”(早期菲律宾华侨把西班牙人称之为“化人”),钩染人心……
菲华商联总会理事兼文教委员会委员、有利公司总裁许中荣先生的一位助手很熟悉菲律宾历史,对我说:“圣西科教堂是很值得看看的。”经过稍稍思索,我放弃前嫌,我把它们的建筑当为文化,把雕刻、绘画种种艺术视为人类共同的文化。
自从西班牙殖民者统治菲律宾333年来,菲律宾的教堂一时间如雨后春笋。在马尼拉这个古城,圣.奥古斯丁教堂历史最悠久,也是唯一保存较好的古老建筑物。它始建于1571年,正好是我们中国明代穆宗隆庆皇帝五年辛未时候。据介绍,这座圣.奥古斯丁教堂历经1645年、1754年、1852年、1863年、1880年五次大地震,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破坏,却安然无恙。
教堂的构造果然宏伟壮观,墙垣、天花板、支柱……乃至所有雕刻与彩绘,令人觉得其富丽堂皇、细致逼真。
据说,菲律宾历代高官显贵的骨灰,都埋葬在此教堂的墙壁内。教堂内还设有历史博物馆……
无论如何,这个教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立在大门两旁四支根柱之间那两对青石雕琢的石狮子。细细观看,这石狮子仿佛带着中国闽南雕刻者的汗水,带着他们的肌肤气息,带着他们的体温……尽管时间过去已经400多年了。
不是吗?中国明代中下期,闽南人渡海异邦,在瘦瘁中辗转,有的与当地贫瘠的“原住民”,一起成为西班牙贵族主持的教堂建筑工。我仿佛看见,这些华侨“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庄子》语),于瘀疣的双手中,雕琢这生风吼漫奇气、目电声雷的生动形象。
这些石狮子,竖立在气派非凡的教堂门前这一显眼的位置上,让其有机地融入西方建筑体系,从中可以看出闽南文化在传播的环境过程,是先进文化的一种坐标。它不仅对菲律宾当地文化产生影响力,对“化人”西方文化也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力。
今天,圣西科这一教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和这些石狮子不无至切关系啊!
我久久站在这些石狮子下,心虽慰情胜无,却怜悯而不忍离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