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人的美德无关他人的态度

一个人的美德无关他人的态度

时间:2023-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暑假的一天,小家伙在去新华书店的路上,遇到了一个怀抱孩子的年轻女人。小家伙的钱包里,还有几十元的纸钞,是妈妈刚刚给他,让他自己到新华书店去买书的。爸爸耐心地听完了孩子的讲述,赞许地摸摸孩子的头,又拿出几十元,给了孩子,让他继续到新华书店去买书。而一个人的美德,是出自于他真诚的内心,不需要回报,也无关他人的态度。我赞同他的观点。真正的美德,是发乎内心的,没有附加条件的。

办公室内,大家为一件事激烈地争执。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同事孩子的遭遇。同事的孩子还在读小学。暑假的一天,小家伙在去新华书店的路上,遇到了一个怀抱孩子的年轻女人。年轻女人先是问他路,怎么去火车站。小家伙热情地为她指点,从哪里坐哪路公交车,就可以直达了。问完了路,年轻女人又面露难色地对他说,自己是外乡人,来杭州旅游的,但是钱包被人偷了,能不能给她点坐公交的零钱?

同事的孩子听了年轻女人的故事,从口袋里掏出钱包,看了看,里面正好有几枚硬币。小家伙毫不犹豫地将硬币全部拿给了年轻女人。年轻女人连声称谢,夸他是个善良的孩子,眼睛盯着小家伙的钱包。小家伙的钱包里,还有几十元的纸钞,是妈妈刚刚给他,让他自己到新华书店去买书的。

小家伙准备将钱包放回裤兜里,忽然想起了什么,主动问年轻女人,阿姨,你的钱包被偷了,那你到了火车站,怎么买票回家呢?

年轻女人一脸无奈的样子,到了火车站,再说吧。

小家伙迟疑了一下,再次打开钱包,将里面的纸钞也都拿了出来,递给女人说,阿姨,这是我准备去买书的钱,送给你吧。

年轻女人显然没想到,孩子会主动把钱包里的钱,都拿出来给她。她犹犹疑疑地接过了小家伙递过来的钱。

同事的孩子似乎还是有点不放心,对她说,要是这钱不够买车票,我可以打电话让爸爸过来,我爸爸的单位就在附近。

年轻女人一听,连连摆手,不用了,不用了。谢谢你啊,小朋友,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边说,一边匆匆地抱着孩子,离开了。

没钱去新华书店买书了,同事的孩子来到了爸爸的单位。他的爸爸,是我们的同事。

孩子简单地向爸爸讲述了事情的经过。爸爸耐心地听完了孩子的讲述,赞许地摸摸孩子的头,又拿出几十元,给了孩子,让他继续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孩子拿上钱,开心地去新华书店了。

孩子一走,办公室里就炸开了锅,激烈地探讨起来。

一位同事语气坚定地对孩子的爸爸说,你的孩子被骗了,那个怀抱孩子的年轻女人,经常在那一带行骗,假装钱包被偷,回不了家,向路人要钱。要的不多,就三五块钱,所以,不少人会上当。另一位同事附和,没错,这是一个笨拙的骗术,晚报上还报道过。

孩子被骗了,这一点大家基本意见一致。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告诉孩子真相?

一种观点是,必须告诉孩子真相,以免他下次再上当受骗。

另一种观点却是,不宜告诉孩子,否则,孩子的善心会受到严重伤害,而且,今后他就不会随意相信他人了。

各执一词,都挺有道理。

让我惊讶的,是孩子爸爸的态度。他说,听完孩子的讲述,他就大致有了判断,孩子可能是遇到骗子了。但他没有对孩子说穿,原因很简单,那会挫伤孩子的善心。再说,也可能那个女人,真的是遇到了困难。他说,他这个孩子,身上最宝贵的,就是善良。从小,只要看到乞讨的人,无论是老人、残疾人,还是壮年,他都会停下来,将自己的零花钱拿出来给人家。他曾经试图告诉孩子,有的人是真的不能自食其力,靠乞讨为生,有的人却是因为好吃懒做,才流浪街头的,因此,要看具体情况才能决定,不然,你的爱心,可能就被人欺骗了,或者利用了。没想到,孩子歪着脑袋反问他,我怎么分得清呢?而且,我帮助他们,是因为我善良,与他是什么样的人,并没有什么关系啊。

同事感慨地说,孩子给他上了一课。善良是我的孩子的天性,我希望孩子保持这颗善心,成为他身上的一份美德。而一个人的美德,是出自于他真诚的内心,不需要回报,也无关他人的态度。

同事的结论是,如果当时他在场,他也不会阻止孩子帮助那个女人。即使那个女人可能是个骗子。他说,确实有些人靠博取别人的同情心而行骗,但是,相对于孩子的善心来说,纵使有那么几次,帮助了不该帮助的人,损失了一点点金钱,但是,让孩子保持一颗善良之心,远比这点损失,重要得多。

我赞同他的观点。美德是这样一种品质:我善良,不因为你不友善,我就不再善良;我尊重你,不因为你傲慢,我就不尊重你;我真诚,不因为你虚伪,我就不再真诚;我心怀美德,不因为你心存恶念,我就丧失美德之心。真正的美德,是发乎内心的,没有附加条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