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者站里人

记者站里人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社研究批准建立的第一个记者站,是吉林记者站。记者站的几位同人,未曾辜负这番信任:在报纸创刊的最初几年内,记者站的各项工作和报纸发行均处于全国前茅。1990年9月,我随社长到了云南腾冲,云南记者站在这里召开每年一度的宣传报道和报刊发行工作会议。到2001年,记者站各位同人陪伴《中国绿色时报》走进第15个年头。内蒙古记者站热情饱满地承担了这一任务。林业厅分管领导李树平、记者站站长王福英同来北京迎接客人。

据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中国绿色时报》(原《中国林业报》)这类报纸,记者站必须依托于各省(市、自治区)林业厅(局)设立。记者站的工作人员(驻站长、记者等)则由省厅宣传部门的有关人员兼任,接受报社和省厅的双重领导。《中国绿色时报》创刊20多年来,各记者站与各编辑部一样,成为报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记者站里工作的各位同仁,也为报社的生存、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报社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也在与记者站里的各位友人的交往中获得许多补益,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

《中国林业报》创刊之初,记者站建设从零开始。报社研究批准建立的第一个记者站,是吉林记者站。那是1987年11月的事。为方便在他省记者站建站之前,已建的记者站跨省采访,站中未曾在“吉林”二字后加一个“省”字。这种格式也就沿用下来了。而事实上,在全国各记者站中,首先建立并开始运作的是四川记者站。四川省厅的动作快捷,获批准后,便尽快付诸实施。1987年12月我与报社的一位同事,随社长赴成都参加本报四川记者站成立大会。会议开得颇庄重,全省各地的宣传部门都派员参加,记者站正副站长曹登霄、叶华芬,记者王治青就职到位。报社和省厅领导均亲临祝贺。记者站的几位同人,未曾辜负这番信任:在报纸创刊的最初几年内,记者站的各项工作和报纸发行均处于全国前茅。四川站里几位同仁的姓名永远在记者站工作史册的首章篇页上留下令人瞩目的光彩。

1990年9月,我随社长到了云南腾冲,云南记者站在这里召开每年一度的宣传报道和报刊发行工作会议。会上,我见到了云南站的三位成员:站长李广联,记者杨云锦和李国瑾。看到他们怎样与全省各地州的同志一起详尽周到地商定、安排好次年的报刊发行和宣传报道。那年李广联50多岁,沉稳老道,富有经验和责任心,工作抓得扎实而颇有章法。在我看来,他在报刊发行上很有办法,效果也不错,不仅让云南省的报纸发行,从1990年代初期开始,多年保持全国首位,而且给我们以启发:我们报社后来的报刊发行工作从云南站吸取了不少养分。杨云锦是一位极富工作热情的人,后来他继任站长,尽心尽力推进记者站工作,让云南站的报刊发行和各项工作长期保持全国领先位置。李国瑾则曾以丽江的高考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虽然刚出校门,却上手极快,展示出精到的观察力和流畅优美的文笔,成为林业新闻报道中的新星。

报刊发行向来都是报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是武汉人,支持帮助湖北记者站做好发行的任务往往落在我的身上。为此,1988年和1990年我曾两次前往湖北,效果却不明显。直至本世纪初,涂定卓接任站长,在分管领导李德珍的支持下开展工作,情状才有了改观。我与李、涂二位初见于报社2000年在新疆召开的年会上。同为荆楚传人,血脉系之,倍觉亲切,加之日后工作中交往频繁,遂成好友。湖北站的工作渐居前列,并延续多年,令我欣然不已。

多年以来,我也在与记者站同仁的交往中获诸多补益:

1992年,报社在福建南平地区组织了10块专版。我与省记者站郑义鲁、陈玉华一起遍往各县,采写编辑有关稿件。他们二位亲历亲为、认真扎实的工作作风,令人印象深刻,足可效仿;

1998年,我往浙江绍兴地区采访,省记者站赵龙扣、何晓玲二位,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务林人,对林业城乡一体化建设报道中,颇具前瞻价值的观念,令我思路顿开,足可启人心智;

2001年,我到河南参加全国林业报刊协作会。记者站李华堂站长将会议安排得井然有序,规范化而又富于人情味,令我肃然起敬,顿生见贤思齐之念。

到2001年,记者站各位同人陪伴《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林业报》)走进第15个年头。报社有一个很好的动议:组织各记者站已退休的老站长、老记者进行一次异地考察、采访。内蒙古记者站热情饱满地承担了这一任务。林业厅分管领导李树平、记者站站长王福英同来北京迎接客人。

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来自云南、福建、浙江、陕西、山西、黑龙江、吉林等省的11位离退休的老站长。珍祝报纸创刊初期的情谊,我曾亲自去电话邀请四川站的曹登霄、叶华芬,因健康原因,二位老站长未能前来,确为憾事。

我与通联部的几位同仁陪同各位客人,李树平、王福英一起驱车北行,经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塞罕坝进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克什克腾旗属赤峰市管辖,是内蒙古境内极富特色的一处所在。在这里,在这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汇集了牧区、林区、农区、沙区、湖区也就是内蒙古所具备的几乎全部地貌景观。老站长们在这里参观了荒山造林和治沙工程,领略了草原风光、沙漠情调和湖光山色,住进蒙古包,品尝奶茶奶酪和手扒肉。许多人文思泉涌,虽已年逾古稀,却宝刀不老,才华依旧,留下篇篇诗文、无限情谊,为报社发展史与个人人生经历,留下宝贵篇页。

许多年过去,人们还记得当时情景,记得在活动结束时,有人提议“咱们照张相吧——给草原留下11棵‘老人参’!”相机快门启动,真实地留存了这一珍贵的时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