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报刊的人文追求

现代报刊的人文追求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高烧住院,生命垂危,不几天,报纸报道了他不幸去世的消息。我们讨论报刊的人文追求、强调现代报刊要有人文追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仅关乎一张报纸、一本刊物的人文态度和品格,更关乎其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力和引导作用。当报刊对之进行报道时,能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

程肇琳

【点评】

也许是因为曾经做过云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高级记者的缘故,程肇琳演讲中的新闻感极强。这篇演讲从演讲者自身的职业角度出发,从众多新闻素材中摘取了大量案例,叙议结合,很有可听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时代感。一、现代报刊应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现代报刊的人文追求”是一个很好的话题,讨论这个话题,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报纸期刊的价值,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都很有意义。

为什么要提“人文”二字?这里先举几个例子。

2002年9月,我到上海出差,看到报纸上有歌手高枫病重的报道。高枫是一位优秀的歌手,创作过《大中国》等歌曲。他高烧住院,生命垂危,不几天,报纸报道了他不幸去世的消息。当人们为这位三十出头的歌手扼腕叹息的时候,有人在报纸上撰文:《娱乐圈等死下锅!》,称在高枫病危时,有些媒体记者驻守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外,甚至铺着报纸睡在医院,就是等着高枫去世的消息好回去报独家、最新的报道。作者称这样的方式很残忍,不理会高枫家人的感受,不理会一位死者的尊严,只想去做娱乐新闻。

还有,歌手王菲与内地明星李亚鹏结婚,之后怀孕,这忙坏了一干娱记。他们蹲守在王菲家外,用高倍镜头观察她的行动,对一位女性、一位孕妇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对她的身心健康十分有害。

如此不遗余力地跟踪病危者和孕妇,这些媒体要干什么?他们对人的生命、健康、生死是持什么态度?猎奇?幸灾乐祸?还是寻找娱乐的噱头?

有一家报纸在一版刊登了一张农民工讨薪的照片,照片上的农民工被拍得变形,显得很丑,这样的效果非常不好,好像农民工就是地位低下、可怜、丑陋的代表,这也是对农民工这个群体的不尊重。

所以说,报刊在做各种报道时,其中时时包含着人文问题,包含着对人的尊重、保护、关爱等问题。我们讨论报刊的人文追求、强调现代报刊要有人文追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仅关乎一张报纸、一本刊物的人文态度和品格,更关乎其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力和引导作用。是产生好的作用?还是不好的作用?这不是一件小事。

现代报刊应有怎样的人文追求?

有关资料这样解释“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这是一个从国外学术界植入的概念。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完整,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

怎样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一)做新闻报道时对报道对象给予充分的尊重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无数鲜活的生命瞬间殒灭,各家报刊都做了相当多的报道,不过大家注意到没有,没有一家报刊刊登地震中死者的血淋淋的照片,这就是对逝去生命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是对死者家人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一一不去刺激他们已极度受伤和哀伤的心。2001年美国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两千多人死于非命,但美国的媒体没出现过一幅死人的画面,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

还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媒体在报道时,一般都是用化名,对他们的脸部画面都是有意识地摭挡起来。这也是对未成年人的一种保护。

(二)对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给予平等的对待和关照,要有深厚的悲悯情怀

报刊是做新闻的,追新求奇是媒体的天性,新闻人的眼睛肯定是盯在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上,于是名人、名流、明星、大腕、高官、富翁和成功人士往往成了新闻的主角。但是当我们持有深厚的悲悯情怀去看这个世界、对平凡的人也给予关照时,就会发现平凡人身上同样有新闻价值,这种时候,最需要我们用人文关怀的眼光去寻找新闻。

2011年,云南省报业协会在评选上一年度云南报业新闻奖的时候,发现了云南信息报报道的一篇作品《云南真实版〈肖申克的救赎〉》,这是一篇新闻人物报道,用了两个整版,近1万字。报纸用这样大的篇幅报道一个人物很是少见,更新奇的是新闻的主角是一位75岁的刑满释放人员,名叫欧树。这位服刑50年的老犯人,在漫长的服刑期中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并把警察当作了自己的亲人,他已经回不到外面的社会了。释放出来那天,他拉着监狱警察的手久久不放,之后住在养老院的他完全不能适应监狱外的生活。这篇报道就讲这件事情,文笔很好,细节感人,让人从中体味出不少东西。这家报纸对一个风烛残年的刑满释放老人用了如此多的笔墨,其中的潜台词是丰富的,如果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看,最基本的有一点:人性。

所以,当我们把眼光投注到普通人身上时,当我们以悲悯情怀去看这个世界时,就会发现普通人身上也有新闻,报刊若给予报道,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会让人感受到人性的温暖。

(三)对当下人们的生存状况给予关注

这几年,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蚁族”,报刊也对蚁族进行了大量报道。蚁族就是指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这个群体的出现有人认为是第四种弱势群体(另三种是农民工、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涉及读书的价值、大学毕业生就业、高校专业设置、“穷二代”的出路等诸多问题,极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予以关注。当报刊对之进行报道时,能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促进作用。

《春城晚报》有一位年轻的摄影记者叫黄兴能,他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他做新闻采访,眼睛不是盯着那些身上有光环的人士,而是盯着底层的民众。他经常在乡下行走,观察底层民众的生活,报道他们的生存状况。2010年,听说云南宣威得癌症的人非常多,他便前往采访。刚去时,村民不理解,回避他,还有狗追着他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取得了村民的信任,村民接受了他的采访。他拍下了专题摄影《宣威肺癌》,刊登在《春城晚报》上,这些照片触目惊心,深刻反映了当地人受煤矿污染得癌症的情况。终于,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出面改造农民的煤炉,并定期给村民做体检。

用自己的报道呼吁对社会底层弱势人群给予关注,这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记者是值得尊敬的。

(四)对新闻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给予真诚的肯定和喝彩

人生是丰富的,许多时候也是精彩的,报刊的新闻报道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现人身上异于别人的出众之处,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之进行报道,给当事人以鼓励,也给其他人一些启示,形成一种榜样的力量,让我们的人生都能有精彩之笔,都能丰富而有意义。

《云南电力报》有一篇报道《生命禁区里的雪域雄鹰》,讲的是云南送变电公司怒江工作站的员工。他们被称为翱翔在无人区的雪域雄鹰。这个雪域雄鹰团队,有汉族、傈僳族怒族、白族、拉祜族、纳西族、彝族等8种民族,15名员工,平均年龄27岁。他们长年跋山涉水于怒江的山山水水间,守护着怒江州境内的所有220千伏输电线路,是怒江220千伏输电线路的保护神。他们的工作路线画出的是雪域高山、原始森林、生命禁区,他们的工作步履是由蹚河爬山攀岩过险、雪地跋涉构成,最高工作地是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多年来,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一次次圆满完成任务,一直保持连续安全生产,线路总合格率100%。

这个团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难道不应该为他们年轻而充满朝气的生命喝彩吗?

二、现代报刊要保持独立的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这是基于媒体坚持公平正义立场基础之上的,是激浊扬清、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力量和必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中国传统中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写照。报纸和刊物作为大众传媒,在社会上有很强的影响力,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其中,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不人云亦云,不跟风赶浪,是很重要的。这也能反映出一张报纸或刊物的品格和风骨。

对“孙志刚事件”的报道就是一个说明。2003年3月17日,27岁的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在广州街头行走时被当作“三无人员”被黄村派出所收容,后被转到收容站,3月20日在收容站被殴打致死。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一个月无人过问的前前后后,引发了社会的强烈批评,也促使公安部门进行了侦察处理。2003年6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同时废止了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几字之差,却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公民态度的进步,体现了以人为本,也从此终结了收容遣送的历史。记者一篇质疑性的报道,促使了一部新的法规出台,促使社会要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尊重公民的合法权益。

2009年,一个词汇在网络上和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这个词就是“躲猫猫”。这个词的新闻背景与一个年轻的生命有关。

2009年2月13日,《云南信息报》刊登了一篇社会新闻《看守所里面的致命游戏》(作者上官智君),报道讲述的是24岁的玉溪农民李乔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在晋宁县看守所关押11天后死亡的事件。晋宁县公安机关称李乔明是在看守所里玩“躲猫猫”时撞墙致死。前去采访的云南信息报记者上官智君并没有轻信该县公安机关的解释,而是通过对李乔明家属、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护人员深入、细致的采访,又跑了多个地方和部门,费尽周折,写出了4000多字的新闻《看守所里面的致命游戏》。在报道中他对“李乔明‘躲猫猫’撞墙致死”提出质疑。这个抢先发出的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经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调查,“躲猫猫”事件最终大白于天下:所谓“躲猫猫”游戏子虚乌有,李乔明是在看守所里被牢头狱霸殴打致死的。最后,犯罪者受到了处罚,有关责任人受到了处理,李乔明家属得到了国家赔偿,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了维护。从记者上官智君对这一事件采访报道的新闻态度以及《云南信息报》的态度来看,我们说,记者和报社不人云亦云,而是坚持了质疑精神,使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了坚持和维护。

近些年,报刊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新闻文体,这就是新闻时评。新闻时评很受读者欢迎,除了其突出的时效性以及不拘形式、开放活泼、就事明理、直白明了等特点外,其社会批判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新闻时评总是针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良社会习气进行批评,经常能表达民众的心声。评论是报纸的灵魂,一份报刊的时评做得怎样,能反映出这份报刊是否有自己的风骨和独立立场。

2011年,媒体报道了几起云南农村“校车”出事故,导致学生伤亡的报道。《云南政协报》针对这类事件,发表了一篇评论《一刀切切出来的悲剧》,认为把省内各地分散的山村小学集中起来办学,出发点本来是好的,但不分实际情况地一刀切,导致有的地方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如果乘车又无正规安全的校车,致使交通悲剧不断上演。这样的时评是并校热中的一句冷静断喝,是在质疑有关部门决策的严谨性。

2012年9月,云南昭通彝良发生5.7级地震,各路记者迅速奔赴灾区采访。在采访报道抗震救灾的情况时,有记者发现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比如山体滑坡、山石大量滚落导致了不少人员伤亡,而这其中又有当地盲目开发导致生态破坏的因素。“如果环境没有被破坏,会死那么多人么?”记者的质疑就出来了,从这个角度去采访,就会有更深入的报道出来。

有学者认为,新闻人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可贵的和不可缺少的,新闻人要有反常识、反规律的眼光,要勇于挑战常识和共识,才能写出有分量的新闻。

三、现代报刊要追求高远境界,展现人的精、气、神

报刊既要起到报道新闻、观风向之变的作用,也应起到引导社会舆论、倡导良好人文风尚的作用,应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自己的力量。而报刊追求高远境界,展现人的精、气、神,正是在发挥这样的作用。

怎样展现人的精、气、神呢?

第一,应当表达抑恶扬善,是非分明的立场。

报刊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应当是清楚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应含糊不清,应当是非分明。

2011年,一桩杀人案引起了媒体和公众注意。

事情是这样的:昭通青年李昌奎恋爱不成,遂起歹意,于2009年5月16日,将19岁的前女友击昏后强奸,之后又将前女友和其3岁的弟弟一同杀害,极其凶残。2010年7月15日一审中,昭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和强奸两项罪名,判处李昌奎死刑。但在2011年3月二审中,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改判死缓。

2011年6月8日,全国最早介入此事的媒体《生活新报》和《春城晚报》分别刊发了各自记者采写的报道,其他媒体也快速跟进报道,对这个改判结果提出质疑。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云南高院发出《再审决定书》。2011年8月22日,云南高院法官移师昭通中院,进行了十几个小时的庭审。审判长当庭宣判:撤销二审死缓判决,改判李昌奎死刑。9月29日,李昌奎被执行了死刑。

在对李昌奎事件的报道中,报纸表达出了最明确的惩恶扬善、是非分明的立场。

第二,要倡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赞许和倡扬的一种精神。报刊的报道中,有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对自强不息精神的宣传,对自强不息者的宣传。30年前,报刊上对身残志坚者张海迪的报道,激起了人们向她学习的热潮;今天,报刊上对自强不息先进人物的报道也比比皆是,这对激励人们克服困难、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社会多做贡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2年7月到10月,许多媒体都报道了北京小伙子樊蒙的事迹。北京小伙子樊蒙的母亲腿脚残疾,行动不便,但母亲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最想去云南的西双版纳。樊蒙为了实现母亲的愿望,义无反顾地辞去工作,推起母亲乘坐的轮椅从北京出发,用100多天时间,徒步走到了西双版纳,从未出过北京城的母亲不仅圆梦西双版纳,还观赏到了沿途风光,体验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樊蒙徒步3000多公里,历尽艰辛,皮肤晒得黝黑。把母亲推到了西双版纳时,媒体纷纷报道。其中,《都市时报》在一版发表了大幅的照片,新闻标题是《孝行7000里》。在报道中有这么一个细节,普洱两个中学生用中午的时间,骑车来追寻行走中的樊蒙,并说:“樊蒙哥哥,你是我们的英雄。”对樊蒙的报道除了肯定他的孝行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的自强不息精神。谢绝好心人要用车带他们母子的好意,顶着风吹日晒,每日推着沉重的车一往无前,坚持徒步推车3000多公里,这样的精神也是很值得赞扬的。

第三,对高尚的行为给予肯定。

2012年5月、6月间,好司机吴斌的事迹传遍了神州大地。杭州司机吴斌,在带着一车客人行驶于高速公路上时,忽然一块不知从何处飞来的铁块击穿车子前窗玻璃,击中了吴斌的腹部,导致他肋骨断裂、肝脾等内脏被打烂。在这突如其来的横祸面前,吴斌强忍住常人难以忍受的巨大的疼痛,在短短的76秒时间里,稳稳停住车,并招呼客人顺序下车等候救援,最后倒在车座位上。吴斌被送到医院后经抢救无效离世,他的事迹却经报刊和广播电视传遍千家万户。吴斌被誉为“最美司机”,他的高尚行为为人称道,他成了人们的楷模。对像吴斌这样的高尚行为给予及时报道,对于改善社会风气、向美好人士学习,对于报刊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任务。

第四,要有自己的文化品位,摒弃庸俗低级的东西。

一份报刊有什么样的文化诉求,最能反映出它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水平。有的报刊热衷于明星奇闻轶事,如果是为了增加报刊的可读性,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度炒作明星绯闻丑闻,走入低级庸俗之路,那就不值得提倡,甚至要给予否定了。

总之,具有人文关怀精神,会让我们看到人生和社会真实的一面,也让人从有关报道中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从而对社会有更多的信任度,也会启发人心底善良美好的东西,启发人们对社会有爱心,对人生、社会有更多的责任感。

报刊具有高远的人文追求,不光是一个格调、品位、价值追求的问题,更是一个价值引导的问题。因为报刊是大众传媒,其价值倾向对社会风气、社会舆论有着影响作用和引导作用。因而,今天我们讨论现代报刊的人文追求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