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词赋:邓万市痕韵语

诗词赋:邓万市痕韵语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邓万《履痕韵语》稿,感触颇多。从对邓万集子的探讨来说,尚有较大空间。《履痕韵语》中选入约26首词,所填词牌20来个。比照来看,一是词钗头凤,一是近体诗。为全篇所抒发的对今昔变化的感慨之情奠下基础。金凤区的腾飞,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词人善于提炼素材,以“博而能一”的方法吟道“万千沙障去如吹”。以上语义已完整。当天时如此大好之际,地处西北的朔方同样受惠,韶光非浅。

抚时感事 博而能一——读邓万《履痕韵语》有感之二

李增林

读邓万《履痕韵语》稿,感触颇多。我在《吐纳英华莫非性情》一文中,侧重谈了对其新古体和律绝作品的看法,以及我对某些有关问题的想法。从对邓万集子的探讨来说,尚有较大空间。本文拟就其词的创作、用典使事、语言运用等问题再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

词发端于唐而盛于宋,是一种新形式的歌词。它是诗歌大花园中新品种的姊妹花。《履痕韵语》中选入约26首词,所填词牌20来个。有小令、中调和长调。在集中给人以新颖感受,不乏佳作。

且看《钗头凤·清明扫墓》:

东风暖,梨花绽,遍山飞絮冥钱旋。千行泪,伤心最,一樽还酹,满腔追悔。跪,跪,跪!音容在,思难断,报恩常记端和善。时光锐,清则贵,只留肝胆,百年相会。遂,遂,遂!

这首《清明扫墓》与同年所写七律《清明祭坟》:“和阳催绿百花馨,每忆春晖五内焚……”比照来看,一是词钗头凤,一是近体诗。同样的立意,同样运用诗的赋、比、兴艺术手法,但是体裁不同,诗人在谋篇构思、选设意象、在组合意象和表达情感上多采用不同方式。这正是刘勰说的:“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1]前后的诗和词均表达了对父母宏恩厚德的深深感念和扫墓时的沉痛幽思。二者风格不同,前者和雅刚健,后者婉丽隽永。正是人们常说的“诗刚词柔”。

再看《祝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的一组词中的小令《望江南》:

多少事,只在梦游中。车水奔流千里近,群楼拥入万花丛。不见旧时踪。

此词发端突兀,提出“多少事,只在梦游中”,以情语起句,笼罩全篇,立刻使读者渴望知道所以然。为全篇所抒发的对今昔变化的感慨之情奠下基础。三四两句以词人的感受写景语,用“比”的手法写现在交通便利,车流如水奔驰,过去数日行程的千里之遥现在显得近了。又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群楼拥进万花丛。此“拥”字见炼字的功力。不说在群楼周围进行绿化美化,却说楼拥进花丛,生动巧妙,而且使人感觉点点排排的群楼,正是万花丛中之奇葩,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意境。最后一句以感叹的情语“不见旧时踪”作结尾,令人思绪联翩:旧时踪,过去的宁夏不说,只说首府银川也只是“一条街,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闭塞的银川沙石土路有车无流。此词内容涉及交通车辆、城市基建、环境绿化、经济交流、人民生活条件等一系列的今昔变化。词人由衷发出自己像在做梦一样的感叹。二十七个字包含如此丰富内容,难得!

另一首小令是《潇湘神·金凤曲》(三):

金凤飞,金凤飞,万千沙障去如吹。海市蜃楼惊胆魄,原来一座改革碑。

这种以重叠句起头的写法在律绝中是不用的,然而在词中常见。用“金凤飞”这一景语兴起全词。蒋复敦在《芬陀利室词话》中说:“词源于诗,即小小咏物,也贵得风人比兴之旨。”金凤区正在腾飞,如何见得,令人追思。金凤区的腾飞,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词人善于提炼素材,以“博而能一”的方法吟道“万千沙障去如吹”。这“吹”字是炼字所得。沙障不仅被去除了,而且像被“吹”过似的,消除净尽。以上语义已完整。可是词锋一转提出“海市蜃楼惊胆魄”,怎么荒漠沙障地上出现了海市蜃楼这种惊人的繁华景观呢?虚设一悬疑。然后词锋再转,找到答案:“原来一座改革碑”。这繁华景象不是海市蜃楼,而是真正实在的改革开放的成果,像改革纪念碑一样屹立在那里。“改革”二字本为时政词语,写不好就成口号,而词人在此以赞赏改革政策英明正确的深厚情怀将其意象化为纪念碑,深化了主题思想,提高了本词的思想价值。这首小词,开头领得起,结尾托得住,虽寥寥数句,却三起波澜,耐人寻味。

再看长调《高阳台》:

飞雪迎春,东风料峭,訇然水逝冰消。天道垂青,掀开大地衿袍。暖风不教寒风住,送和阳、万象堪娇。更丰姿,姹紫嫣红,一抹金描。朔方未必韶光浅,赖平畴万里,地富山饶。同沐新辉,时节见放鹰枭。雄心再续江南梦,揽朝霞、慧眼识标。奔前程,每见楼飞,又道通瑶。

此词上片以对句起头,平仄相对,音韵和谐,语言整齐简练,创制了瑞雪兆丰年的早春意象,统领全篇。这种对偶句开头是词的佳构。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说:“诗重发端,唯词亦难,长调尤重。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对起之调,贵从容整练,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2]在从容舒缓开端之后,紧接第三句是一声轰隆巨响,大河解冻,水势滔滔。确实震人心魄,令人振奋。“天道”句承上,说早春天气正是天道垂青,更是启下,掀开大地衿袍。一个“掀”字将大地和天道拟人化。天道使暖风赶走寒风,并送来和暖的艳阳,使万象娇美。最后两句更进一层,天道使万象的丰姿姹紫嫣红,好似涂抹上了闪闪的金色。此词“天道”后用铺叙写法一气呵成,描绘出充满生机、万象更新的蓬勃境界。“更丰姿”为呼,“姹紫”、“金描”二句为应,上片作结。词中之天道者天时也。

下片“朔方未必韶光浅”是承上启下的换头。“未必”二字是关键,勾联起上下二片的意脉。当天时如此大好之际,地处西北的朔方同样受惠,韶光非浅。二、三句指出朔方还赖有广阔富饶的地利。四、五、六、七句描叙人和,这里回汉人民共同承受着春晖的温暖,时时地“见放鹰枭”,此意象隐喻在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创造腾飞高举的成就。朔方人有雄心继承前人的事业,建成新的塞上江南。“续江南梦”正表现了朝思暮想的殷切心态。作者不说观朝霞,而说“揽”朝霞,一字之差表现志存高远,有敢于抓住高天彩霞的积极行动。“慧眼”二字,强调能认准美好的目标而前进。最后三句更进一步描写朔方人前进的雄姿。从手法看与上片相照应,“奔前程”是呼,而后二句则是应。朔方人奔跑在康庄大道上,只看见两旁的高楼向身后飞去,这道路正通向瑶玉般美好的明天。这一别致的结尾托得起全篇,使人振奋。

此词以祖国和朔方的早春,以天时、地利、人和多角度构制一系列生机勃勃的意象和意境,歌颂自治区五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区庆贺诗,是贴题又精彩的。本词章法严谨,景、情、意融和一体,意味浓厚。作者善于将静景赋予动态美,使全词灵动,诉诸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心灵。本是抚时感事之作,然而含蓄不露,耐人品味,能给人以美感享受。前面我说“天道”指“天时”,是作者以含蓄之笔法象征党的坚强正确领导带来国家的大好春天,朔方宁夏作为民族地区同样得到重视、支持和关怀。“天道”是抽象化了的象征性政治意象。词中的自然景物也都是渗透着政治感情和意念的艺术意象,以词体的特点写来感染读者。它风流蕴藉地避免口号式政治说教之弊端。这是本词立意高远,气势豪迈,韵味隽永的成功之处。

再如《汶川地震祭》中的中调《一剪梅》。其上片写地震忽至教师在生死一瞬间舍己救护学生的英雄壮举。下片写道:

德范音容似影随。风也嚎哭,水也含悲。至今夜夜梦魂归。佑我英灵,遗我珍瑰。

这里构设拟人化的风和水的意象,表现惊天地泣鬼神。以“音容似影随”、“夜夜梦魂归”表现追怀的心境。这样极言老师大难当前宁舍己命而救学生的壮烈、崇高和伟大,表现了作者对其之悲痛、崇敬和自励的情怀。本词具有悲壮、沉郁的艺术风格。

再如《公路卫士》一组小令:“黄河岸,放眼望江南。似燕轻车飞匹练,残阳风剑意恬恬。护路保平安。”(《望江南》)“日无头,夜无头,日夜飞车不断流。蟾宫倩影稠。爱亦幽,恨亦幽,飒爽英姿为路遒。关山月色柔。”(《长相思》)等等。风格婉丽清新。本来反映公路路政人员工作生活的诗词是有难度的新领域,作者能精心构思、提炼意象、开拓意境,创作出含蓄而有情味的词篇。作者深得“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着”[3]之旨。也确如司空图所说:“意象已出,造化已奇。”[4]

大词人李清照的《论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女作家的文学批评专论[5]。此文反对词中的“郑卫之声”,不满南唐的“亡国之音”和柳永的“辞语尘下”的作品;力主词作应思想内容健康,语言文雅,重视音律。这些见解均有积极意义。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批评苏轼“以诗为词”。她说苏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这却是她的偏见。词是歌词,当然应当重视叶韵和音律。至于她所指苏词的音律问题,宋人早已批驳[6]。苏轼是甚通音律的,但往往不愿作音乐的附庸而已。所谓的苏轼“以诗为词”和后来南宋辛弃疾发展为“以文为词”,其功首先是打破“词主艳科”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诗的“咏物抒怀”、“抚时感事”传统引入词的创作,把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现实引入词的内容;把诗的某些手法的引进,丰富并发展了词的艺术方法。其实,《论词》中的尚“故实”、“典重”、“铺叙”等论点,同样是把诗中的传统艺术技法引进词的创作领域。这是与苏轼的革新精神相一致的。这些不仅没有以诗代替了词,而是使词作艺术更具生命力、更具社会价值。很明显原本不登大雅,作为消遣娱乐性质的“诗之余事”的词,经苏、辛等一批作家的努力逐渐取得与律绝并列的姐妹地位。对于苏、辛词的革新传统我们应该继承发扬。

词“别是一家”的论点在今天仍是值得辨析的。从我国诗歌发展史来看,词是在近体诗(绝句、律诗)产生以后不久出现的。它首先具有诗的共性,而它又是诗的一种新形式,因之有其独具的特点。词是合乐而唱的歌词,不同词牌的词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在押韵、平仄上更有自己与古诗、近体诗不同的要求。历代词人在创作过程中,根据词的特点逐渐积累形成了一些艺术技巧:如章法上的起句、换头和结尾,领起和托上;修辞上的呼应,以及不同于律绝的对偶;意象的时态对照写法、人物意象和景物意象的构设特点以及用典使事;等等。由此说来,词“别是一家”则是正确的。值得重视。

我们进行词的创作,当然要立足反映今天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要求多出思想健康、风格多样的精品佳作,以满足广大读者的审美需求,鼓舞人们热爱生活、阔步前进。鼓励词作者多出精品,就须要求词人经过实践来掌握和发展词的文体特点。词就是词,律绝就是律绝。不可声称填词、标明词牌,却仅符合句数和字数,而置词谱的平仄押韵、格律而不顾,更谈不到词的技法。我们当然不同意因律害义,然而不能以此为由否定其格律。因为词本身就是古代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不遵词律,写得好的可以是诗,但不必冠以词牌。

(二)

用典也称用事、使事,本来就是我国古代诗词的传统技法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专列有《事类》一篇。他指出,用典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并指出:“观夫屈宋属篇,号依诗人,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诗与文章不同,使用典故不引原文而将古事化为诗人语。颜之推说:“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7]李清照批评贺铸、秦观的词作说:“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8]当然李清照的批评是否公允暂且不论,但能说明用典使事乃诗词家之长技。从诗歌发展史看,屈宋、李杜、苏辛,直至鲁迅、毛泽东,这些诗词大家,都是用典使事之圣手。

今天我们创作传统诗词,应当继承并发展这一传统技法。诗词中用典使事,不在于装璜典雅,而在于用少许的语言和篇幅以古证今,表达更为复杂深厚的意念和情感,通过提炼意象开拓意境,有利于言志抒情。但不是每首诗词必用典使事,应反复考虑题情题意,如果用典就要用得恰到好处。贵在巧用、活用、妙用。蔡嵩云指出:“说某物,有时直说破,便了无余味,倘用一二典故印证,反觉别增境界。”“但斟酌题情,揣摩辞气,亦有时以直说破为显豁者。”[9]在《履痕韵语》中有些诗词善于用典成为一大特色。

请看《情寄汝淇沟》(其一):

乞怜白鹿报宏恩,一块乌薪馈世人。

迭嶂怎如情谊重,何期漂母为千金。

据民间传说,当年有只白鹿被猎人射伤,逃跑中向一老人求救。老人将其置于筐中瞒过猎人。事后白鹿将老人引入一处山洞,从中衔出一发光黑石。老人拿回一烧,胜过柴薪。从此发现了汝淇沟煤矿。诗人在考察汝淇沟煤矿时,感于此传说故事,立意歌颂扶弱济危的高尚情操和知恩思报的优良品德,构思此诗。诗人思接千载,又选取了2200年前,韩信早年贫困漂母为之赠食的故事。当时韩信表示日后重报漂母。漂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后韩为楚王,召漂母赐千金。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的故事与白鹿报恩的故事确属同类含义,用漂母何期韩信报恩写入诗中,生动说明古往今来是非善恶的标准是一样的。如此内容丰富、思想深沉的咏物抒怀诗,仅用四句话写成,不能不说得力于用典使事。此诗可谓妙于用典的例证之一。

再如《山西行吟》的七绝《晋祠》:

分晋纷争岂有功,金瓯一造赖秦公。

覆辙重蹈狂徒在,亿万人民怒不容。

诗人在太原参观晋祠,自然想到春秋五霸之一的强大晋国被后人韩赵魏三家所分裂,战乱不息,生灵涂炭,直至秦始皇才统一了天下。这是观古迹所想到的。诗人抚古而思今,当前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奔向美好生活之时,某些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动乱分子不断制造事端,妄图分裂祖国。是可忍孰不可忍,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正是用“三家分晋”、“秦统金瓯”的典故简洁有力地表达了这一具有鲜明现实意义的主题。此亦属巧用典。

再如五律《远望》:

地阔迢迢路,天高叠叠山。

人生无歇步,岁月有艰难。

欲览千年事,应知四海澜。

春秋昭大义,风雨铸英贤。

此诗四联皆对仗,其尾联写道春秋昭大义,值得注意。《春秋》是孔子修订过的鲁国编年史书。此书在行文中是非曲直褒贬鲜明,昭明大义,世称“《春秋》笔法”。诗人在此化用《春秋》书名,作为表示年月季节的春秋,与下句“风雨”对仗。此可谓活用典故,确实别增新境界。这首五律具有意象美和哲理美。

又如《湖北行》的《荆州》:

平畴万里水长流,吴地楚天翘九州。

大意英雄青史恨,可怜忠义颂千秋。

这首七绝是荆州怀古。古代的荆州历史和传说甚繁,诗人抉择了群众所熟悉、容易理解的《三国演义》故事写出来。孙仲谋大意失荆州,关云长挂印辞曹、华容道放曹等情节,丰富了对荆州的感受。颂忠义诫大意,谨言慎行,加强修养。

诗人的《北欧纪行》组诗中有一首七绝《瓦萨战船博物馆》:

从来任性误君王,笑看艨艟水下殇。

倘若诺翁精气在,后人何必叹轻狂。

史载公元1634年瑞典国王违反科学,轻狂地任着性子命令瓦萨战船一再加重,导致该船启动后即沉没。此船于1967年才打捞出来进行展览。诺翁即著名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诗中借指尊重科学的精神。正如严羽所说:“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10]信手拈来为发抒情怀服务。

其他如《三峡》有二句:“神女舒眉惊世界,临渊举目感何多。”用“巫山神女”典。《航天城》有二句:“玉帝灵霄开盛宴,嫦娥蟾阙挂长虹。”用“玉皇大帝坐灵霄”、“嫦娥奔月”典。《炎帝故里》有“阋墙纵有操戈恨,外寇终留裂土坟。”用“兄弟阋墙操戈”典。《谒黄帝陵》有:“中原定鼎硝烟靖,两岸嘤鸣话语同。”用“黄帝统一中原”典。《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其一)有:“但看眼前新景物,何思陶令觅桃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等等,不再枚举。从前面所引诗词可见用典使事恰当妥贴,不仅不存在堆砌典故和陈词滥调之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启人智慧、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从葛天氏之乐辞起,历论各朝代各时期诗歌写作风格之异同,然后结论说:“然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就是说,诗的体裁有本来的标准,而诗人的思想却各不相同;作者都是随个性的爱好来进行创作,所以很少能够兼长体裁的各种艺术要求的。刘勰的观点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也正因此才形成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相异特点和风格。“百花齐放”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善于用典正是邓万诗词一个方面的特点和风格。

(三)

诗歌是语言艺术,从《履痕韵语》的文本可见,诗人能得心应手地吸收、运用我国古典文学中,至今仍活在当代人写作和生活中的文学语言。这是我们创作传统诗词的一个重要内涵。然而,如果仅只如此则将有嫌误入仿古、复古之边沿。诗人尤其精心选择和提炼当代人民生活中生动活泼的词语入诗,更为难得的是吸收熔铸当代生活中产生的新概念、新术语、新行业词、新熟语,甚至外来词等,因此使诗词富于新颖感、时代感,具有现代品质。

如:

“百年见证中华梦,一旦接迎奥运环。但看寰球多热眼,健儿莫负举国欢。”(《奥运火炬到银川》其三)

“警声‘务必’响耳边,‘糖弹’从来有鬼弹。”(《读毛泽东著作有感》)

“文体广角吹韶乐,国际快车四海连。”(《贺宁夏日报西部周末专刊创刊五周年》)

“万众撼天天易色,一心动地地消刁。”《汶川地震祭》

“农民耕作自家地,却似工人日进钞。”(《土地流转》)

“迎客主人脸飞晕,吊庄一举解千愁。”(《农家小院》)

“脱贫致富家家喜,流水欢歌紫蓿花。”(《扬黄扶贫灌溉工程感赋》其四)

“强虏可知吾辈恨,忍听窃宝落拍行。”(《云岗石窟》)

“一块乌金一片爱,红心方显意拳拳。”(《情寄汝箕沟》其四)

“眼前倩女是春兰,瀚海标杆可丈天。”(《治沙英雄白春兰业绩馆》)

“时逢跃进无眠夜,遭遇灾荒正少年。内乱一场学业罔,改革卅载弄潮酣。”(《庆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和宁夏解放六十周年》其六)

“一机常在手,昵语送温馨。”(《思念》)

“封山禁牧锁黄龙,云淡风清草木荣。”(《封山禁牧感赋》其一)

“西部开发崇岭秀,东方际会巨龙翔。”(同上其三)

“忍顾难流惆怅泪,人间何以乱阴阳。”(《人妖表演》)

“曾是毒枭狂妄处,阡陌飘柳万家楼。”(《小金三角》)

“卢浮宫里马蹄急,圣母教堂何寂寂。”(《巴黎》)

“世有斜塔比萨城,游人千里睹真容。”(《比萨斜塔》)

“谁来天际试水温,能将汪洋一线分。”(《好望角》)

“恍若天国伊甸在,满园秀色动心弦。”(《维格朗雕塑公园》)

“唯见悠悠车水缓,似闻韶乐柳丝旋。”(《赫尔辛基》)

原始诗歌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后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才分化为三个艺术门类。这就决定了诗歌自产生以来就具有音乐性的本质特征。无论是《诗经》、楚辞、乐府、古诗都要讲求韵律,要求押韵,讲究节奏。到唐代的近体诗和唐宋的词则要求严谨的格律。散曲是供清唱的较通俗些的歌词,同样有着遵守格律要求。我们常说对传统诗词的欣赏是须要“咏诵”、“吟咏”的,就是从有节奏有韵味的咏诵中感受它的音乐美。《履痕韵语》的作品体现了诗词的这一特征。其前期作品,大部分是古风(五古、七古),后期大部分是律绝和词。在声韵上除个别的采用平水韵外,特别后期均采用今天普通话的声韵。由此可见诗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诗韵发展趋势的务实态度和亲民观念。大概由于宁夏方言习惯的关系,在作品中偶有个别出律或失韵的现象,有待作者进一步发现问题,精心协调,以臻完美。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此语不假。然而,“知人论世”则更有利于对诗词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邓万同志1942年生,银川市永宁县人。1966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后在山区隆德县任中学教师和县委宣传部干事。1977年调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曾任办公室主任,1990年任副部长,后兼任宁夏日报总编辑。2003年任宁夏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曾任宁夏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是宁夏诗词学会第三任会长,现为名誉会长。可见他长期以来是党的宣传战线的战士、宁夏宣传文化领域的领导、宁夏诗词文坛的领导人之一。

他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感所悟,常会有措辞成诗的欲望,写过一些诗词,以此为快,但并未意在创作,也未发表存留。仅从选入集中的作品看,他注意到了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前期的作品更多地着重于思想观点和题材的发掘提炼上。后期可能是他退居二线以后,时间和精力为他提供了方便,则更多地深化主题,着力于艺术表现和艺术风格的探求。能够看出他在格律音韵、谋篇熔裁、炼词炼句、创设意象、拓展意境、追求审美价值和含蓄隽永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探索物、情、意、味的融合圆通的道路上正不断攀登高峰。其诗的总体风格和雅浑厚,词的风格则是婉丽隽永的。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追求艺术的可贵精神值得赞赏、继承。在邓万诗词中有这几句是使我最动心而难忘的:

“墨香五百峥嵘日,人搏一生抖擞年。”(《小龙人报五百期寄语》)

“但看农家娇女笑,紫菊一朵染垂髫。”(《土地流转》其二)

“轻舟一叶城飞浪,天际悠悠看远谟。”(《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感怀》)

“海市蜃楼惊心魄,原来一座改革碑。”(《潇湘神·金凤曲》其三)

《履痕韵语》出版在即,我记感以表祝贺。并预祝邓万的创作,在越岭攀峰的历程中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

李增林

文中的观点和评述,均属一孔之见,错误之处,敬祈读者指正。

2010年1月16日于贺兰山麓溪原居

李增林(1935~),著名学者、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宁夏文学学会会长,国家民委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前身)首任校长,宁夏政协七、八届副主席。有《古代寓言与故事注评》、《离骚通解》等问世,是教育部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新编》的主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