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造美好未来

创造美好未来

时间:2022-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党风连着民心,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的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自然也是和谐社会有力的象征。

胡锦涛总书记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进一步阐述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思考的新突破,是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后作出的高度总结,对我们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意义重大。

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四个重要基础

第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社会贫富分化不能太严重,应该使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如果一个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出现严重对立,甚至仇视,不仅和谐无从谈起,进而还有可能出现社会动荡。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当看到,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内部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加复杂,迫切需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各种群体的一些利益,难以得到完全满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带来的新变化和新矛盾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的问题,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社会上存在着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种严重犯罪活动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一个和谐的社会基础,党中央在十七大提出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和谐民生为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将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放在首位。始终以民生问题为核心,党风连着民心,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利益调整,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离开了人民的利益,和谐社会就没有意义。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的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四川汶川大地震就能说明我们社会基础的牢固和稳定,党中央国务院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总书记胡锦涛、平民总理温家宝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在第一线指挥抗震救灾,一声令下,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情系灾区人民,取得了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无坚不摧的精神,这是社会基础坚实最有力的证明。

二是社会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试想连基本温饱都未能解决的社会成员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一种奢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国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可谓历史上最为盛世时代。从人们的衣食住行不难看出和谐美满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变化,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是和谐社会、和谐生活的一个反映。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绿色食品深入人心,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自然也是和谐社会有力的象征。从居住条件看,改革开放以来,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从出行看,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航线增长很快。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交通工具花样繁多,公交线路增多,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屡见不鲜,交通道路变得越来越通畅,交通观念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有了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的巨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快速提高,正在向富裕型小康社会全面迈进。这些都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是要有一个坚实的政治基础,就是要有一套调节利益冲突的机制和社会管理控制体系,能够让不同利益阶层有正当表达利益的渠道,并把他们的诉求和意愿能够整合成综合的意见,在国家决策过程中体现出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构建和谐社会最有力最扎实的最可靠的政治基础。我们党是把广大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愿望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提出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社会,抛弃四项基本原则,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会落空。四川汶川发生强烈特大地震,在党中央指挥下,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稳定,是我们国家政治基础牢靠最有力的说明。

四是要有一个先进的思想基础。思想先进,基础牢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即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要有凝聚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推进文化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保证,按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着眼于提升人的素质,积极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时代在前进,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和社会主义道德楷模的标准、特点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呼唤新的道德模范产生,呼唤弘扬光大社会主义道德模范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要体现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激励广大群众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在很多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

第一,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之一,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整体全面和谐的角度看,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和谐应当是整体和谐、全面和谐,而不是局部的、片面的和谐。每个公民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和谐,等等,都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和基本特征。而要实现社会的整体、全面和谐,就不能离开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贯彻,有利于社会整体全面和谐的实现。公平正义的贯彻,是在经济、法律、道德等层面,维护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协调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平衡、不协调地现象,社会上流行着顺口溜,“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读不起,选个学校三万起”,“住不起,一万多元一平方米”,这些顺口溜反映了民生多艰,折射出了老百姓的生存焦虑,折射出老百姓对社会丑陋现象的愤懑和鞭笞之情,为缓解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矛盾和现象,党中央和国务院面对现实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解决上述矛盾,化解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把行政收费、公务消费、政府重大投资工程预决算等政府投入和支出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增强财务管理领域的透明度,推动涉及群众利益的公共企业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通过各种措施解决社会不和谐的矛盾,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其基本职能就是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公正、公平、公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最有力的保证。

第二,切实贯彻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鲜明提出“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权利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等,这说明,保障民众的“四权”已经提升到党和政府依法治国的高度,任何一级党委与政府必须遵循的法则。“暗箱操作”可以随意侵犯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将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举步艰难,这是最致命的硬伤。从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应有之义的角度来看,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是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重要手段。当代世界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民主法治不仅是国家政治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社会自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在国家政治事务治理层面,还是在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层面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处理方面,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社会公共治理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制、官僚制向社会渗透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提高社会结构的协调性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在我国现阶段,腐败问题、“三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依然存在,有些问题的社会影响还比较严重,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民主制度的健全和法治手段的完善。

第三,充分发扬诚信友爱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良性循环最有价值的润滑剂。诚信友爱不仅属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而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最有价值。因为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还可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人们只有彼此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从而保全个体的利益,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诚信友爱不仅可以给社会带来功利化的物质成果,而且也具有极高的精神价值。它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如果说,社会是一个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和制度规范构建起来的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系统,那么,诚信友爱就是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件之间的纽带或润滑剂,它使社会充满色彩和活力,富有浪漫和温暖。

四川汶川大地震用生命演绎的诚信足能说明问题:5月16日下午6:30,离地震发生整整100个小时,什邡市汉旺镇,虚弱得已近昏迷的刘备云被救援官兵抬出来,他的左手腕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一句话“我欠王老大3000元”,他告诉女儿:“如果出不来,手腕上那句话就是留给你的遗嘱。”一场灾难,将民族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尽情地展现出来。这一刻的诚信,是最纯粹的,是最动人的,是最暖人心,一个人在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时候,还能在自己的手腕上,写下对别人欠款,如果不是诚信深入骨髓,怎么能做出如此举动,由此,我知道对于国人来说,诚信其实是深植内心的,我们千万不要怀疑,千万不要放弃对诚信的追求,一个诚信的人,是可敬的人,一个诚信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当灾难来临时,正是这样的朴实价值观,支撑起我们这个民族,让我们在任何灾难面前,从不屈服。

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我做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所贯彻的执政理念,是对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思想的精炼总结,是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协力实现的历史伟业。完成这样的伟业,需要从政府到单位、家庭、再到个人的全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我们的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和因素。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应该是大部分人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否则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同时,和谐的社会也并不仅仅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社会可以保持很稳定,但是这个社会未必很和谐。我们理想建设一个安定有序,组织机制健全的社会,身逢其中可以感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每一件事、每一句话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胜为大胜,和谐就在其中。和谐是具体的,和谐就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不随地乱废弃物,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地吐痰,不毁损花草树木,能保护环境卫生的和谐;办公区内不大声喧哗,不随意串门闲聊,行走避免噪音干扰他人工作,有利于办公气氛的和谐;“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前停一停”,“宁等一分,不抢一秒”,能营造交通秩序的和谐……人人都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行为规范,和谐就在我们身边。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是吴忠市撤地设市10周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山花红灿烂。今天的宁夏,今日的吴忠,今非昔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改善,自治区跨越式发展,给宁夏经济建设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吴忠两大工程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增添了光彩,一个魅力吴忠,平安吴忠,和谐吴忠,在吴忠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大道上谱写了一篇又一篇乐章。讲文明、树新风,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和谐吴忠增添,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坚信,在自治区党委和吴忠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宁夏吴忠将更加美丽,一个和谐美好的新宁夏,新吴忠会展现在我们面前。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美好未来,我们明天生活会更加辉煌灿烂,更加美好幸福。

【注释】

[1]吴忠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理论研讨会征文,2008年8月,获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