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蔡邕迎王粲

蔡邕迎王粲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邕、王粲是其中之一。但蔡邕的府邸依然门庭若市,从早到晚上门求见。王粲祖上三代位居汉朝三公之职。当蔡邕把王粲带进来与大家见面时,宾客们无不流露出惊讶的目光来,有几个人还下意识地用手背揉了揉眼睛,唯恐是看花了眼。蔡邕和王粲,当时在年龄、阅历、学识、造诣、身份、名望等方面都不能相提并论。然蔡邕能以饱读诗书却又名冠天下之身份,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热情礼待,足见其谦虚宽厚之德,爱才惜才的高洁品质。

●故事背景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地,打破了汉王朝大一统的局面,为了争夺江山,各地诸侯及当权人物纷纷广纳人才,为当时文人施展抱负提供了更多机遇。社会的动乱,也改变了文人的人生追求、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中国文学进入了建安时期。三曹、七子和蔡琰等人,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蔡邕、王粲是其中之一。

故事中的蔡邕是汉代大学士,文学家和书法家,同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少年时期的老师。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杞县)人。蔡邕博学多才,文章独步天下,而且生性随和,儒雅大方,慷慨好施,礼贤下士,是一个人心归向的大名士。当时大军阀董卓将汉献帝与文武百官一起劫持到长安,时局动荡,大臣们惶惶不安,人人自危。但蔡邕的府邸依然门庭若市,从早到晚上门求见。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以至门前的道路,常常被来访客人的车马所堵塞。

王粲是东汉末年山阳高平人,少时饱读诗书,才思出众,小时便有名声。更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王粲祖上三代位居汉朝三公之职。汉献帝刘协西迁以后,随家人来到长安,认识了蔡邕。当时王粲还只是建安文坛上的一颗新星,蔡邕已是冠盖京华得文学泰斗了。

蔡邕趿拉鞋迎王粲的故事发生在这一时期,见于《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故事梗概

一天,王粲去求见蔡邕。当时蔡邕的府上宾客盈门,高朋满座,蔡邕正与来宾们席地而坐,谈笑风生。这时,只见一个家人凑上去对蔡邕轻轻说了几句话。蔡邕对家人连声说:“快请,快请!”说着站起身来,慌忙之中也来不及穿好鞋,便趿拉着鞋出门去了。满座的宾客,从未见过蔡邕如此兴奋的神情,心里纷纷猜测起来:来人是谁呢?此公的来头可不小啊!

当蔡邕把王粲带进来与大家见面时,宾客们无不流露出惊讶的目光来,有几个人还下意识地用手背揉了揉眼睛,唯恐是看花了眼。原来13岁的王粲瘦弱矮小,皮肤黝黑、体格不壮,相貌不扬,非常不起眼。而此时的蔡邕已年近60,又是当时文坛的泰斗,大名士居然如此礼遇一个小孩,简直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蔡邕明显地感觉到了大家疑惑的眼神,于是,拉起王粲的一双手对大家说:“这位嘉宾王粲可是个举世无双的神童哩!他虽只有13岁,诗赋文章却无一不精。他才华出众,悟性极高,不用说,将来一定会超过我十倍。就是现在,在很多方面我也大不如他呀!”蔡邕环顾在座的宾客,继续说道:“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将把一生珍视、收藏的图书典籍,全部赠送给王粲,这些藏书给王粲,比放在我这里,更能发挥作用哩!诸位先生,我的话是不会错的,你们等着看吧!”后来王粲果然成为“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个人,有“七子之冠冕”的美誉。

●智慧之窗

蔡邕和王粲,当时在年龄、阅历、学识、造诣、身份、名望等方面都不能相提并论。蔡邕不以长者自居,不以学识傲物,不以声名凌人,实为可敬可佩。

一个人常常被名声所累,娇纵自负者天下不少。然蔡邕能以饱读诗书却又名冠天下之身份,对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热情礼待,足见其谦虚宽厚之德,爱才惜才的高洁品质。

谦和是种美德,一个能平等待人的人,必然会得到尊敬。一个娇纵傲慢的人,必然会招致怨言和疏远。自古成大事者必是礼贤下士的心胸开阔之人。所谓谦受益、满招损、骄必败就是此理。谦和对人,才能无往而不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