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义危机的三种表现

意义危机的三种表现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可否认,80、90年代以来,我国较普遍地出现了意义危机问题。但对意义危机问题还需深入研究,以求得更为明晰的认识和把握。今读著名美籍华裔中国思想史学者张灏的《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一书,他把意义危机分为三个层次,颇有见地。在中国人的心智结构中,意义危机表现为三个层面的“精神迷失”。为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重建精神家园,解决人的终极关怀问题,使人身有所安,心有所系,魂有所归。

不可否认,80、90年代以来,我国较普遍地出现了意义危机问题。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较深层次的研究和提出了较有建设性的对策。但对意义危机问题还需深入研究,以求得更为明晰的认识和把握。今读著名美籍华裔中国思想史学者张灏的《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一书,他把意义危机分为三个层次,颇有见地。

在中国人的心智结构中,意义危机表现为三个层面的“精神迷失”。首先是“道德迷失”,原先行之有效的儒家伦理业已失范,那么新的人际规范和道德律令又是什么?其次是“存在迷失”,“内圣外王”的人生境界已被证明为不合时宜,那么个人安身立命系于何方?存在的意义究竟落实在哪里?最后是“形上迷失”,西方科学提供的睿智成功地回答了外部世界的“什么”(what)与“如何”(how)的问题,然而对“终极原因”(ultimate why)却只能表示令人难堪的沉默,那么世界的终极究竟是什么?这些在传统价值体系中本来属于不言而喻的东西,但如今在现代化变迁的过程中却统统发生了问题,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取向象征。

为此,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重建精神家园,解决人的终极关怀问题,使人身有所安,心有所系,魂有所归。否则,一个没有终极关怀的人,总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一个没有终极关怀的社会,总是一个混乱的社会。

1999年4月7日(星期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