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难忘的岁月,宝贵的精神

难忘的岁月,宝贵的精神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班一分为二,我们统招的15人转学到北工大,为部委院校代培的16人转到林业大学等部委办的大学。北工大每月给了我16.5元的助学金,这一制度帮助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改变了人生的命运。第三个难忘的是北工大对学生注重实践教育。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些宝贵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是一种无形的、长期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十年动乱,工大受到重创,但不断进取的实干精神应该说是工大前进的动力。

6047班 朱天麟

母校北京工业大学已经走过了五十五个春秋,追忆以往,思绪万千,我在北工大学习和工作了三十三年,记忆最深、对人生道路影响比较大的是领导和老师的身教和言教,他们的名言经常在脑海里回响,反复教育我们的几种精神,会自觉不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言行,师恩重如山,衷心感谢北工大领导和老师的教育培养!感谢同学和同事的帮助和关心!祝愿母校更美好!

我是1961年8月30日来到北工大上学,首先要感恩的是北工大给了我上学的机会,没有国家的人民助学金,像我这样家庭的孩子是上不起大学的,国家的助学金改变了我们这些人的命运。我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的农村,由于血吸虫病使我少年丧父,所以读高中也是国家给的助学金,高中毕业时母亲希望我参加工作,但我想上学,最后母亲说如果吃饭不要钱你可以去上学。当时信息不像现在这样畅通,从班主任老师那里知道,念师范吃饭不要钱,所以考大学填的志愿从北师大、华师大一直到盐城师专全部是师范。来北京后才知道所有大学都设立了人民助学金。当时北师大办了一个化工班,因国家遇到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学习一年后把这个工科班撤销了。我们班一分为二,我们统招的15人转学到北工大,为部委院校代培的16人转到林业大学等部委办的大学。北工大每月给了我16.5元的助学金,这一制度帮助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改变了人生的命运。

1961年由北师大转入北工大的同学

首先难忘的是工大有个好传统,校领导经常给师生作形势报告,使我们深感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特别爱听李晨校长的报告,很生动,很有哲理。李晨校长说的“工大可以一眼望穿,但学问不能一眼望穿。要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学习!”一直记忆犹新。说实在的,我们30日到工大,下车后看到的工大校园只有一座教学楼、两座宿舍楼、一个食堂,确是“一眼望穿”,还比不上师大一个化学系。老工大人常说,北工大生不逢时。学校初创阶段,正逢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处于比较艰难的境地。但老师说的一席话“工大可以一眼望穿,但学问不能一眼望穿”,就是学无止境,要学会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让我终身受益。

第二个难忘的是干部、教师的平易近人、身教言教;同学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那时在操场、食堂经常能见到校系领导。清晨,我们经常会碰到李校长等校系领导在校园散步,有时他们会叫住我们询问学习生活情况。每年夏季,学校会组织师生拔麦子,书记、校长也和我们一起拔麦子,清晨天不亮出发,在地头共用早餐。这使我想起在北师大,我只看见一次校长,还是在全校大会,远距离的仰望。那时老师都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上课很敬业,如教数学的陈大培老师板书特别整齐,教化工原理的汤谓尨、叶惠芝老师讲课特认真。

6047班同学和班主任在一起

6047班同学在八达岭长城

那时粮食是定量的,吃饭是发饭票、菜票。我们班有一位同学身材高大魁梧,一表人才,但就是饭量大,又缺油水,每月到20号以后饭票就用完了,班上女同学就自己少吃点,把省下来的饭票送给这位大个子,班生活委员也不辞麻烦帮他计划用粮。大学期间,我曾因患肝炎和胸膜炎住了两次医院,班主任赵蔚霞老师和班上同学对我十分关心,还抽时间去医院看我,系里也派芦毅老师专门去医院看我。我很感谢国家对大学生的公费医疗治好了我的病。60年代北工大处于初创阶段,办学条件差,校舍狭小,教学设备简陋,交通不便,国家遇上三年经济困难,物资匮乏,但北工大人艰苦创业,奋斗不息,干部教师的平易近人、身教言教,同学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产生了办好工大的强大凝聚力。

第三个难忘的是北工大对学生注重实践教育。我们60级和61级的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对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是挺大的。那时我们班分别在化工实验厂、北京化工厂、北京化工二厂参加毕业设计。毕业留校后我担任6142班班主任,在于岚老师、谭立扬老师、钱文娟老师带领下去了化工二厂,主要在氯化氢工段,一直到1966年5月底。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在完成“双革”等生产任务同时进行毕业设计,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了解了化工生产第一线的需要。工大重视实践教育,是一个特色,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

1965年7月6047班同学毕业前在天安门合影留念

回顾五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北工大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我深深感到,那是几代北工大人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艰苦创业、求实创新、自强不息的结果。北工大人有一种艰苦奋斗、勇于攀登、不断进取、苦干实干的精神;有一个和谐的团队,勇于探索、自强不息、求实创新;还有包容百川的办学理念。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些宝贵的精神和优良的传统,是一种无形的、长期起作用的精神力量。他们的名言经常在脑海里回响,领导和老师的身教和言教,反复教育我们的几种精神,会自觉不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动。例如:

(一)“踮起脚,够得着,以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是李校长、尹书记、郭书记经常教育我们的一句话。“迎着困难,艰苦创业,努力办好北工大……”这是第一届党代会报告的一段话。北工大自创立开始,不断树立一个个发展的新目标,从60年代学校初创,市委、市政府给工大确定为首都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和建设成先进大学的要求。学校组织我们学习“高教六十条”和《学生学习方法三十条》,以及“一个方向”“四项作风”的校风,三年基础课过关,五年专业课过关,确保60级首届毕业生的教育质量。学生“创三好”,学习要高标准、严要求。那时我们星期日除参加义务劳动外都是在学习,有时停暖气,穿棉衣冷,就披着棉被看书。我留校工作后,经历的工大逐步成长、发展的过程,也经常体现这种精神。十年动乱,工大受到重创,但不断进取的实干精神应该说是工大前进的动力。1978年,教育部批准工大招收“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1981年有七个专业获得了硕士授予权,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生,1995年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6年进入全国第一批重点院校招生行列后,随之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加强艺术教育提到了议事日程。当时我分管学生工作,王浒校长和郭德远书记提出:创建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合唱团,隶属学生工作部。首先是师资,从煤矿文工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引进了刘惠芳老师和李丽培老师,这两位专业老师及以后引进的音乐老师在合唱团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团委和各系学生工作副书记积极推荐合唱团成员。缺设备,王校长把出国访问的补贴省下来买了电子琴,送给合唱团;从学生部团委经费和领导机动费东拼西凑买了架钢琴;缺指挥,副书记韩铁成同志担任指挥;缺领唱,李世贵部长担任领唱。工大学生艺术团经过多年努力,1992年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首都大学生合唱团”。多年来,合唱团活跃在首都乃至全国的声乐艺术舞台上。经过市委、市政府和几代人共同努力,使北工大1996年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行列。这一步步发展,是很艰辛的。最使我难忘的是有一段时间工大要搞管理改革,讨论改革方案费了牛劲,会议经常从下午开到晚上九十点钟。我们几个家住附近的骑车几分钟回家就可吃饭,可苦了家在清华的周宣诚副校长,既回不了家,还只能回集体宿舍啃干馒头。当讨论岗位津贴分配方案时,领导们一再表示领导拿低的,校长还坚持因为他工资高所以不要津贴,那时我刚进领导班子,这种精神使我深受教育,充分体现了北工大艰苦创业、先人后己、开拓创新的精神。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樊校长经常说的话。记得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个深山老林里有宝藏,乡民去探宝,有人背着大饼当粮食进山,大饼吃完了没有出山而饿死在山里,但有人带着猎枪进山林,饿了用枪打鸟兽充饥,终于找到宝藏,胜利返乡。”比喻知识很重要,他说打好基础很重要,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扎实实学到手,同时还必须培养自己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更重要。学校对学生注重实践教育,特别是60级和61级的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得到了工厂和学校双方的认可,不少成果还在北京高校毕业设计展览会上展出。改革开放后,他又提出要加强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以适应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85年学校开始试行“学年学分制”;1989年进行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试点,进行“产、学、研结合”的研究,试行“双学位制”;1993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实验学院。这些年来北工大迅速发展壮大,是与勇于探索、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精神及一直进行改革创新的实践分不开的。

(三)在我们师大化工班15名同学欢迎会上,我们15人分别被分到6045、6046、6047班,那天化工系金柯书记和刘天齐主任在会上讲话,首先引用了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一段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6047班有化工学校、工业学校考入工大的同学,有因印尼排华来北京上学的华侨同学,加上我们从广东、四川、福建、江苏转来的5名学生,真有点五湖四海的味道。后来在与老师的接触中,也发现工大的师资来自清华、北大、北航、师大、化工、天大、华东化工、浙大……众多名牌大学,也是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的。干部队伍中有老红军、老八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和建国初期参加工作的老同志,特别是还有刘仁同志领导的城工部地下党的传奇式人物,更是藏龙卧虎,也是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的。我留校参加工作特别是到校直机关工作后,受到他们的身教言教,受益匪浅。大家为了办好工大这个共同目标同甘苦、共命运,大家很和谐,按现在的话讲是一种和谐的团队精神,包容百川的办学理念。

6047班毕业照

母校五十周年校庆时6047班同学合影

最近我们班在上海的校友来北京,按照惯例在北京的同学都要与他们一起回母校聚一聚。今天走进北工大,他说了一句“工大真应刮目相看,变美了,变大了。”老校长的预言“要把北工大建设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绿树成荫、书声琅琅的花园式大学,全国一流的重点大学”,现在实现了。我们走到奥体羽毛球馆、逸夫图书馆照相时,当时师生希望北工大有一两个标志性建筑的愿望在今天也实现了。今天,北工大又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将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将北工大办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大学,为首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衷心感谢北工大领导和老师的教育培养!感谢同学和同事的帮助和关心!祝愿母校更加美好!

退休后

朱天麟,1942年10月6日生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

1960年9月—1961年9月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工专业学习;

1961年9月—1965年7月 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无机化工专业学习;

1965年8月—1984年11月 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助教、讲师,先后讲授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和化学工程等课程,1980年至1984年先后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

1984年11月—1994年12月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纪委书记,副教授、教授;

1994年12月—2003年1月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持全面工作;

2001年3月至2003年1月兼任中加(加拿大)合办泰尔弗商务分院院长;

2004年1月 退休,先后被聘为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