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近西海固

走近西海固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海固与我而言就是一个遥远的梦,似乎永远处于不可企及的状态。如果说让我内心最为低落的情绪是对生命敬畏之后的无奈,那么对于西海固这个地方就是我生命历程中比较贫瘠和困顿之所了。2011年7月8日,我走进了西海固。抵达泾源的时候已是九点多钟。当我目睹这一切的时候,我忽然对西海固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这里除了贫瘠之外,依然不乏北方特有的情调,爽朗中的清秀。

西海固与我而言就是一个遥远的梦,似乎永远处于不可企及的状态。这种状态饱含了太多的贫瘠、无奈与沧桑。如果说让我内心最为低落的情绪是对生命敬畏之后的无奈,那么对于西海固这个地方就是我生命历程中比较贫瘠和困顿之所了。没有人刻意的让我去承受,而是我不由自主的对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一种同情与窥探。

人生难以预料,凡此种种情绪似乎就是一种命定,不管你能否承受,也不管你曾付出过几倍努力,最终给你的永远都是一种隐忍的力量。

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追问不断的选择不断的付出不断的畅想中过着,这是个艰辛的事情。即便这样我们的内心也还留有遗憾和内疚,这是需要勇气和硬度的。这种内心的坚硬是任何东西都摧残不倒的,哪怕是承受着极度的煎熬也会硬挺下去,这就是生命的韧性。生活在西海固的人具备了这样的质素,因为他们有一种“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勇气,一种“登山耐险路,踏雪耐危桥”的执着,而我们与之相比则逊色几分。

2011年7月8日,我走进了西海固。之前没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刻意的安排,说走我们就走的。在宣传部领导的带领下,坐上一辆商务车,心潮澎湃的向着远方挺进。虽然饱含了些许的寓意,但我更多的是怀着一种莫可名状的心情上路的,没烦恼没忧虑,随着风的方向渐行渐近。

烈日骄阳下的西海固是贫瘠的,当我们行进到泾源的时候,眼前呈现的是一个千山万壑的场景,茂密葱茏,欣欣向荣,俨然就是一道绿色的天然屏障,把整个的苍凉与荒芜很自然地阻挡住。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力量使这块土地变得如此肥沃,与我先前在脑海中的印象相差甚远。但贫困依旧很难卸下,望着村庄的布局一目了然。难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员称这里是最不适宜居住的地方,但执着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占据着西海固人的内心世界,守望故土是他们的本能,那是一种力量,与贫困抗争到底的力量。

路上车辆不多,人烟稀少,偶尔有妇女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地奔驰在山间,我才发现她们对生活是知足的,也正是这种力量才完成了对这块土地的使命,繁衍子嗣的责任。路上我们欢歌笑语,豪情满怀地瞭望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清清爽爽干干净净的飘荡在我们的视线里。

六盘山森林公园

一周的阴雨天在那个临走的下午一下放晴了,似乎有意在为我们送来祝福。于是背起行囊与大家坐了辆金杯出发了。从下午三点半出发到晚上快九点钟的时候,我们到了固原市区。通向固原地区的车很多,几乎都是货运,每辆都载满了货物,正赶上堵车的高峰期,等了半个多小时才行驶过去,最后抵达泾源。抵达泾源的时候已是九点多钟。泾源的天气很凉,四周围全是茂密的山林,问到一起曾到过泾源的同事,他们说,泾源的天气一直就是这个样子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这是泾源的最大特色。晚间时分,泾源县城有些黑暗,路上零星的几点灯光照着山城,很幽静,是一种空旷中的幽静。路面很窄,尘土飞扬。我们在一家还算是阔气的宾馆用了餐,在长达五六个小时的行程之后,大伙有点疲倦,但几杯酒过后精神状态也还不差。虽然领导也在,但大伙儿一点儿也不拘谨,这是很久没有过的放松,一切都被山城的景色所迷漫。

第二天一大早,吃过早饭我们开始出发,白天和夜晚的泾源区别不大,天空阴沉,没有阳光,四周围的山峦显得安静冷清。县城不大,狭小的广场上还有不多的人跳着早场,她们的生活还是蛮丰富的。一路上我们从阡陌纵横的小路上驶过。领略了南部山区特有的风景,路是一条柏油路,但已压得不像样子,尘土飞扬在山间。路边的田野里有几个裹束得很严密的妇女在田间劳作着,挥舞着锄头锄着杂草。看得出她们的土地是肥沃的,如同她们的内心丰腴而满足。看得出有雨的存在,那里就算是块像样的土地了。车子开到六盘山风景区的时候有一个岔路口,当我们问清楚了路况驶入了景区。我们坐上电瓶车上了路,森林公园很大,植被也很多,早晨的空气很潮湿,那种干净是我们川区很少有过的,甚至是不可比拟的。我们一行十几人沿着山间的小路一直往上攀登,山崖下的小溪哗哗地流淌着清澈的泉水,小溪边还长着簇簇没有开花的野荷,大片大片的,绿得有些诱人。小溪边的石头上也长满了绿苔,看得出是在山间很久的样子,有被岁月磨蚀后的坚硬。

三三两两的游人从我们对面而过,也是满脸微笑。我们漫步在山间的小路上,也只有觉得在那个时候全身才是彻底放松的,甚至内心都是一种毫无尘杂的释放,犹如山间的松柏一层一层的清晰可辨。小雨淅淅沥沥的随着我们上山下山沐浴在我们的头上身上,我们不愿打开手中的雨伞,只等着小雨抚摸在我身上,亲吻在我们的脸上,浸透在我们的心间。一层一层往上爬着,爬上去走下来,在时光的推移下领略了所有的山峦。山间的时辰是很快的,稍不留意就会错过去,亮丽的风景带给人的永远都是短暂而醉人的。

同行的一个年龄最小的同事扛着一架很有分量的相机,迈着轻飘的步子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轻盈婀娜,浑身洋溢着年轻的气息,一路阳光的给我们采景,伴着风景荡漾在山间。我们带着几分迷离和沐浴后的夏雨又走过一站。雨越下越大,我们也正好上了车,算是结缘了吧。

火石寨

从固原出发到西吉大概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路途不很宽阔,一路的白杨树齐刷刷地矗立在公路的两旁,尽是一些崎岖的山路。走到西吉的某个小镇,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很是热闹,有牛羊交易,还有卖土豆粉条的,俨然赶上了乡村的集市。一同事停下车来买了一捆粉条,也算是为那儿的百姓搞个赞助吧。汽车的速度不很快,我们一路欢歌笑语,笑声回荡在一望无际的柏油马路上。

进入火石寨,别致的大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说不上那是一个什么造型,总之和火石寨的风景混为一体,很匹配也很吻合。火石寨规模宏大,造型丰富,雄宏壮观,有石寨、石峰、石梁、石墙、石门、石洞、石巷等微观绝景,奇山、岩层、茂树、岩洞堪称公园四绝。典型稀有的地质遗址,秀美的自然风光,既有西北戈壁荒原的粗犷雄浑,更有江南水乡的郁郁秀色,被誉为“中国北方最大最美的丹霞地貌”。当我目睹这一切的时候,我忽然对西海固有了一种别样的感觉,这里除了贫瘠之外,依然不乏北方特有的情调,爽朗中的清秀。一同事攀援着石峰,虽然旁边有铁链拴着,但那种小心和担忧还是不可避免的。毕竟,陡坡带给人的危险是可想而知的,我被一同事小心谨慎的举动逗乐了,他蹙着缓慢的脚步在一级一级往上攀登,我很快按下了快门,记录下那个滑稽的一瞬。

其实人生的滑稽何尝不是如此,在指缝间,在小路上,在生命的旅途中,在人生的职场上,滑稽和可笑有时又是随处可见的奢侈品。

目睹着丹霞地貌,瞭望着远处的崇山峻岭,让人的内心也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旷,一种豪放和舒缓,那是一种通透的感觉,在城市中是找寻不到的。人常说,人间最美的境界是“行到流水处,坐看云起时”,其实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有这样的心境的,只有在山间,也只有在无人纷扰的地方才能让人真正体察到人内心的善良、温暖和贫瘠。在当下在此时在山间,才可能拥有的一种感觉,稀少而又真诚。

当我们到达山顶的时候,领导提议与我们合影,于是在等待后面队伍来临的时候我又一次目睹了火石寨的风光,在火红的七月,在红土地上,还不乏这么一片绿,绿染苍穹,层林尽染,漫山遍野的奇峰怪石与辽阔和神奇化为一体,在美妙的镜头中定格在了那儿。

在通向火石寨的路上,在西吉县的某个小镇,遇到一对善良的母女,她们很普通,特有的地域环境造就了她们的肤质,摆着一个不大的小摊。因为内急我不知所措,在那位母亲的安顿下小姑娘给我带了路。这是很普通的一个群体,普通的中国农民。她们也正代表了一个阶层的善良和真诚,在一个日益浮躁的年月里显得稀有而珍贵。

山脚下的村庄

天气阴沉,细雨如线,我们来到了山脚下。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子,村里也就四五十户人家。从村庄的整体布局和建筑来看是个移民下来的村庄。听当地百姓说是从六盘山上的某个角落搬迁下来的,以前的山上没有水源,只种一些小麦和荞麦,雨水稀少,他们的生活很艰难,为了生活有个奔头他们整体迁移下来,虽然舍不得旧宅,但为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也就忍痛割爱了。

我们从六盘山上下来的时候选择了一个叫“再回首”的农家乐用餐。从餐馆的取名上我们就觉得很是熟悉。那户人家的房屋很多,田舍也不少,宽敞的庭院里充满了浓郁的乡村气息,看得出那是移民下来比较受益的农家,这都得益于红色旅游带来的实惠。

那家主人把我们领进了宽敞的屋子,屋子收拾得还算是整洁。因为吃饭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同事们在屋子里打起了扑克,由于自己一向是个不太会玩的人,只是个看客而已,于是走向了户外。外面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没有一点要停的迹象。远处的山峦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浓雾,随着天气慢慢的游动,一会儿散开,一会儿又聚拢,犹如袅袅炊烟散漫在天上,使这个村庄显出前所未有的宁静。

路上没有几人,或许是因为雨天的原因,这也是乡村百姓难得的清闲时刻。只是偶尔过来了两个十多岁的小男孩,穿着我在小时候才穿过的那种雨鞋,嬉戏在不很宽阔的水泥路上,淳朴的脸上聚满了真实。我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好像又找到了我的童年。

回到院里的时候,我进了他们的厨房,由于下雨,白色的地板砖布满了泥泞。一家齐上阵,大人小孩各有分工,看着小丫头洗过筷子的水,我一下子没了食欲。阴雨天里厨房还飞舞着几只苍蝇,让人的食欲一下减半,但我还是勉强的吃完了那顿饭,我没有告诉同事们后厨的情况,否则他们定是不吃的。

看着同事们玩得很开心的样子,我又围观了一阵,屋内无聊我又出了院子,恰巧又碰到了先前的那两个男孩从远处往回返,依然慢悠悠地行走在路上,我又一次感受到浓郁的乡村气息,闲适而宁静,没有嘈杂也没有喧嚣,儿童时代的天真,让我再一次梦回童年。

须弥山石窟

中午在三营镇的一家餐馆里吃完饭,我们转向了须弥山的方向。须弥山属于六盘山脉,山基以紫色砂岩、沙砾岩及页岩组成,海拔2003米,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它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寺,为中国十大著名的石窟之一,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它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继续营造修缮,长期以来是自长安西行之路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遗址。顺着历史的脉络,在导游的介绍下,在炎热的夏日里我们一步一个台阶往上攀援着,观览着每一个石窟里的每一尊石像,他们的神态气质虽然被岁月磨砺着,但面貌清晰可辨,各个神态昂扬,我惊叹于凿像者的技艺,这种艺术震撼人心是无可非议的。

我手里拉着一个小男孩,是同事的孩子,还有一个小男孩,见到磕头的地儿总不会放弃,那个认真劲儿我们自愧不如的。当然对于神灵的崇拜我们都是没有理由拒绝的,只有冥冥之中虔诚地祭拜。

须弥山石窟的初创和发展也和中国北方其他石窟发展大致相同,它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须弥山地处北上大漠,西出西域的要道,是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第一座著名的佛教石窟圣地,也是著名的古石门关遗址所在。清《甘肃通志》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是屏蔽中原及长安的门户。在这段历史的背后或许还有更多的往事和历史,在烟雨风尘中演绎着。

同事的小男孩一直拉着我的手不肯放松,让他跟随另一位年长的同事,他却不乐意,看来小孩子是认定我了。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踏上了返程的路,空气中散漫着炎热干燥。坐上车的时候大家一下没了言语,似乎有些留恋,又有些……说不上是什么情绪,缓慢而持久……

一路走过

我们这一车人的结构很简单,都很年轻,其中还有同事的两个孩子。一个叫通通,一个叫陈晨。通通是个聪敏腼腆的孩子,坐在最前面的时候和他爸有说有笑,坐到我们后面的时候却是一声不吭,大家开玩笑说这是被后面的美女们吓傻了,其实小孩子只是没有找到知音罢了。他倒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听我们的也听他爸的话。陈晨是个调皮的孩子但很聪明,走一路玩一路,玩的尽是弹弓等一些危险物,有时还不太听他爸的话,我们的话倒是听得很认真。在须弥山的时候他爸让我把他带上,孩子却是很认真的听我的话,我走到哪儿孩子跟到哪儿,并且小手紧紧地拉着我的手,始终都不愿分开,更不愿意跟年长的同事在一起。孩子就是孩子,永远都是那么天真率性。我们一路唱着歌,谈论着生活,有幽默的同事还给大家逗个乐子,大家玩得很开心很尽兴,那是很久没有过的放松了。

其实,人生中的快乐随处都可以找寻到的,快乐是没有阶级的,甚至是大公无私的,它不分年龄、尊卑,不分高低贵贱,一切那么从容坦荡。快乐就是开怀畅饮,无拘无束,自信人生三百年,想干吗干吗;快乐就是怀着坦荡的胸襟做事,真诚的态度做人;快乐就是坦荡无私大气凛然,快乐就是让人生少一点遗憾多一点坦然。

我们一行是快乐的,快乐于我们自己的感受,快乐于7月的西海固给了我太多的深刻,快乐于我们身体和精神的年轻,甚至是灵魂的年轻。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人生永远都是一个永不干涸的主题,如同生活在西海固这块土地上的子民,执着而又真诚地面对这块土地,无怨无悔,生生不息,虔诚的真挚的无私的扎根在那儿,直到永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