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耻相师”

“不耻相师”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年后,即1850年,又有许多人先后宣布和焦耳相同的科学结论,焦耳的发现终于受到科学界的公认。不过,要真正学到东西,也只有在“不耻相师”之后。于是,他竟以论文“格式不合”为借口,拒绝发表舍勒的文章。从此,他放下“架子”,向舍勒虚心请教,两人终于成为好友。可见,“相师”的关键是“不耻”二字,只有“不耻”,才肯“相师”。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真正有所长进,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就要放下架子,“不耻相师”。

唐代的韩愈在《师说》里,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和“不耻相师”的话,讲得颇有道理。他的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做了先生,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跟他学的人也不一定不如他;不要以互相学习为耻。这个道理说来很浅显,但对许多人来说,拜学历、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为师,也许容易做到,而要拜学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为师,那恐怕就难以做到了。

1847年6月,英国有一位年仅29岁的酿酒师焦耳,要求在牛津举行的英国学术大会上,宣读自己写的、且经过长期实验发现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论文

一个同是20多岁的青年人维廉·汤姆生,当时的格拉斯哥大学的理论物理学研究室主任,却以为焦耳不过是个酿酒工人,从来没有上过学,怎么可能有此科学论断?也怎么可能超出我呢?这就是他瞧不起焦耳的“理由”。因此,他轻率地在会上,站出来表示反对。

然而,汤姆生的“理由”很快就变成没有理由了。三年后,即1850年,又有许多人先后宣布和焦耳相同的科学结论,焦耳的发现终于受到科学界的公认。

这时,曾经反对焦耳的汤姆生,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转变了对焦耳的态度,并从焦耳那里学到了他从未有过的思想,并在焦耳的协助下,对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作了精确的表述。由此可见,比自己学历浅、地位低的人身上,是有东西学的,也是可以拜为老师的。不过,要真正学到东西,也只有在“不耻相师”之后。

1768年,瑞典青年化学家舍勒,曾研究光线对氯化银分解所起的作用和从酒石中提取酒石酸的实验,取得了重要成果。舍勒为此写成了两篇论文送交斯德哥尔摩科学院。

不料,科学院里有一位颇有名气的化学家柏格曼,认为舍勒出身贫寒,又没有学位,只不过是一家药房里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药剂师,如果发表了他的文章,我柏格曼的“面子”往哪里搁?这岂不是有失“尊严”了吗?于是,他竟以论文“格式不合”为借口,拒绝发表舍勒的文章。

5年之后,有一个叫洛克的人,看见硝石在溶化之后很久还呈中性,加醋之后还有红烟冒出,感之十分惊奇,不知道其所以然,洛克先向柏格曼的学生约翰·甘询问,接着又向柏格曼本人请教。他们两个都很茫然,说不出什么道理。但是,舍勒早做过这一实验,并且作出明确的解释。感到十分惊讶的柏格曼深受教育。从此,他放下“架子”,向舍勒虚心请教,两人终于成为好友。

后来,柏格曼这位著述很多,以博学知名的人物,倒是从舍勒那里学到了许多实际知识。可见,“相师”的关键是“不耻”二字,只有“不耻”,才肯“相师”。

有些人之所以不能“不耻相师”,还因为他们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或者反过来说,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因此只愿与人为师,而不愿拜人为师。古话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切事物都各有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他人样样胜过自己才可以拜为老师,这是大可不必的。必须明白,我们需要学习的是知识,因此用不着问他“生乎吾前”或“生乎吾后”,更用不着以我之长,轻人之短。

古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有耐寒之性,“雪”有洁白之优。梅雪并美,贵在相辅相成。人也如此,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决不能看人看己各用一只眼,看别人时,左看右看是“豆腐渣”,既逊我“三分白”,又输我“一段香”,看自己时,上看下看是“一枝花”,既胜他人“三分白”,又赢他人“一段香”。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真正有所长进,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就要放下架子,“不耻相师”。这不仅要有“逊雪三分白”的谦度,而且还要有“输梅一段香”的雅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