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林则徐的一首诗,至今仍不失为一篇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好诗篇

林则徐的一首诗,至今仍不失为一篇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好诗篇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灯下,读《江泽民传》。书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写道:江泽民在出任党的总书记前,像他以前经常做的,拜访了汪道涵,征求他的意见。于是,汪道涵引用了林则徐诗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写成条幅,送给了江泽民。

灯下,读《江泽民传》。书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写道:江泽民在出任党的总书记前,像他以前经常做的,拜访了汪道涵,征求他的意见。汪道涵说:“我知道他是总书记的合适人选,但是我看出了他的矛盾心理……”于是,汪道涵引用了林则徐诗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写成条幅,送给了江泽民。汪道涵说:

“我用林则徐这副对联告诉江泽民,他不应该因为个人原因而放弃了这个机会。不管前面是什么,他都应当接受这个重大挑战。

汪道涵的信心,使江泽民恢复了自信。江泽民决心接受党对他的信任,出任党的总书记。

这里,汪道涵先生引用的是林则徐的一首七律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年近花甲的林则徐遭受打击遣戌伊犁途中,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吟出了这首非常感人的壮丽诗篇。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的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虎门销烟、广东禁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他依旧矢志不懈,九死未悔,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成为民族的脊梁,士林的表率,抒发了博大的报国情怀。

诗的一开头,作者就以自己的“力微”“神疲”,巧妙地隐喻大清帝国的腐败无能。他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朝廷继续走卖国投降之路,清朝社稷就有“不支”的危险。

接着,林则徐怀着强烈的爱国深情和誓雪国耻的决心,迸发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心声,淋漓尽致地表明了他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的坚定决心。他所“忧”的不是个人的祸福荣辱,而是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因为他确信,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他便会全力以赴,纵然以身殉国,也是在所不辞的!

诵读全诗,我强烈地感到作者“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刚毅坚贞品质和浓烈深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绝不是那种小我情愫的抒发,不是那种浅淡式的忧患,也不是那种偏激的情绪,更不是那种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引导人们囿于自我的小圈子,为一己之利益而忧患的那种意识。

林则徐经历的是真正的大起大落,这时一般人永远无法达到和经历的“人生落差”,这是由他原有的高位和功绩决定的。他似乎更有理由,或更容易选择怨恨、消沉、放弃和绝望。但是,没有。在极端的逆境中,林则徐选择了忍辱负重、舍身为国。

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至今仍不失为一篇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好诗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