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歌声中话国歌

国歌声中话国歌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高唱国歌,应该有国家尊严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夺得金牌,要升中国国旗,奏中国国歌。在一切重要集会或国际交往中,举行隆重仪式时都要演奏国歌,高唱国歌。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二首正式国歌。这样,由欧士东谱曲的《卿云歌》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三首正式的国歌。这歌出自于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刻,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表达它的庄严与神圣,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任何记忆都无法与其比拟。北京奥运会上,我看见我们的国旗一次又一次地升起。每当升国旗开始,国歌的乐声响起,刚才还是人声鼎沸的体育场一下子变得沉寂,所有的人都情不自禁地起立,和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引吭高歌。几万人的歌声,回荡在体育场的上空,那是何等的震撼人心!我的胸怀,由此升腾起了久违的激情,热泪盈眶,感动不已。

唱国歌并非只是仪式中的一个程序,更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人们高唱国歌,应该有国家尊严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夺得金牌,要升中国国旗,奏中国国歌。在一切重要集会或国际交往中,举行隆重仪式时都要演奏国歌,高唱国歌。

我们的国歌,诞生在战斗年代,鼓舞亿万民众战斗意志。我们的国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激励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如今,她还体现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让我们加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国歌,鼓舞我们把革命进行到底。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国歌声,振奋了我们的民族之魂,也浸透了人们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

为什么要有国歌呢?这就不能不说国歌的起源:大约是在中古世纪时,欧洲各个小城邦的人,国家意识逐渐抬头,觉得自己不只是属于一个小城邦,更是属于一个国家的人,于是便创造了国歌来赞美各自的国家。国家政府正式承认为能代表该国的官方乐曲,一般来说都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时,大部分的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国歌。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1569年,荷兰人民为抵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者的统治与压迫,高唱《威廉·凡·那叟》,冲向敌人,并战胜了西班牙统治者。荷兰人民对这首代表着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十分地热爱。后来,这首歌曲便成了荷兰的国歌。从此以后,许多国家也争相效仿,制定出自己国家的国歌。

世界各国的国歌有很多而且各不相同,有的是民族斗争的产物,有的是和平时代的赞歌,有的描写自己国家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有的则叙述国家古老的历史。英国国歌《上帝保佑女王》,歌词来自圣经;法国国歌原名《莱茵河军团战歌》。1792年,革命士兵马赛一团高唱这首战歌进军巴黎,所以被叫做《马赛曲》,1795年被法国革命政府定为国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用的是《安纳克利翁在天宫》的旋律。

清代以前,我国历朝都没有国歌。在十九世纪后期,清皇朝要和许多西方国家打交道,在外交场合没有国歌,意味着失礼和屈辱,所以当时清朝一些官员便向朝廷建议谱写清帝国歌。1911年11月,气息奄奄的清廷终于制定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歌名叫《巩金瓯》。歌词为: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词作者为维新思想家严复,多少表明了朝廷的一点开明态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正式国歌。

这首没有什么亮点可称赞,不仅时间不合时宜,歌词也泥古用典,既不通俗,也不上口的国歌,并没有给清皇朝带来好运,颂歌似乎成为清朝的挽歌——《巩金瓯》还没有来得及在全国传播,清廷的“金瓯”就被辛亥革命打破了。

中国雄立宇宙间,廊八埏,华胄从来昆仑巅,江河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二首正式国歌。该歌的词作者荫昌,字午楼,满族人,曾任清朝宣统帝的尚书(部长)。袁世凯称帝之际,曾将此歌词的“共和五族开尧天”改为“勋华揖让开尧天”。此曲采用了过多的休止符,把起伏悠扬的昆曲音调一再割裂。唱词也弄得支离破碎,缺乏国歌应有的庄严宏伟气魄,因而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未能流行。不过,随着袁世凯的灭亡,这首“国歌”也就自行废止了,成为他的“挽歌”。

1920年10月,教育部将旅居北京的比利时音乐家欧士东谱曲的《卿云歌》提交国务会议讨论。1921年3月25日,国务院请总统徐世昌核准,自7月1日起,“准如拟办理,即由教育部通行遵照”。教育部“通咨各省施行”。这样,由欧士东谱曲的《卿云歌》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三首正式的国歌。

这歌出自于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故事。在帝舜时代,大禹出去治水,成功归来,舜决定把皇位禅让给禹,并亲自唱歌庆祝,百官齐和。《竹书纪年》所记载的情景:

“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官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灿兮,糺缦缦兮,日月无光,旦复旦兮。’群臣咸进顿道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轻,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善,莫不咸听。手鼓之,轩手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这首舜帝所作的《卿云歌》的意思是:绚丽缤纷的云霞哟,彩绸般布满天空。光芒万丈的日月啊,普照大地,一天一天没有穷尽。该歌正式成为国歌后,但不知什么原因,歌词作者没敢写虞舜,干脆就空着。

这国歌随着北洋政府在1927年垮台,也寿终正寝了。

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歌是以国民党党歌代替的。

早在1924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有代表提议制定国民党党歌。这个提议虽然被代表大会通过,但因国民党当时还来取得全国政权,两广还未统一,无暇顾及此事,故这个问题就耽搁下来了。1928年10月,在国民党的一次中常会上,中常委戴季陶重提此事,提议以孙中山给黄埔军校的训词作为中国国民党的党歌歌词,被中常会接受。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兼黄埔军校总理的身份,在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讲话中,有一段给黄埔军校的训词,后作为军校的办学方针。训词为: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训词虽然只有48个字,但言简意赅,鼓励黄埔师生和国民党党员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

据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的回忆,这首训词出自南社社友、时任孙中山秘书的粤人易大庵的手笔,曲谱由江西作曲家程懋筠所作。1930年3月13日,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第45次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议案,决定在中华民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国民党党歌为国歌。1937年6月,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将国民党党歌作为正式国歌。国民政府随即颁布命令,以法令的形式宣布国民党党歌为国歌(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仍以此歌作为所谓的“国歌”),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四首国歌。

从严格的意义来说,国歌应是国民之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悲壮雄浑、底气充沛、富有极强的唤醒力量,在战斗烽火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历经半个多世纪而不衰,依然震撼在中国人民的心中,这才是抒发中华儿女豪情的国家之声,民族之魂。

据史料记载,开国前夕,国歌的征集工作不太顺利,几千份投稿,无一中选。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首先提出用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这一方案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国歌中的歌词还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恐怕“不合时宜”,提出要修改的意见,郭沫若先生还拟就了三段,但绝大多数人不同意。

徐悲鸿先生说:“这有什么不好呢?法国就有以战斗性的《马赛曲》作为国歌的先例。”周恩来支持了他的意见,说:“用原来的歌词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毛泽东也认为:我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全中国也快解放了,但还受帝国主义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的压迫,要争取完全的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留原歌词好。因此,他后来在一份有关国歌的文件上批示:拟用,居安思危。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决议。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大家一起放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2004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第一百三十六条中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这样一来,已经传唱近七十年《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地位,被宪法正式确认。

每当国歌响起的时刻,总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从雄伟激越的国歌声中,总会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追求,一种沉稳的力量,一种英勇不屈的斗争意志,一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在国歌声中,我想起了许多出国留学生和海外游子们,他们不贪图享乐安逸,只要祖国一声召唤,只要听到国歌那熟悉的旋律,便毅然投归祖国怀抱,为祖国的富强昌盛尽自己的力量。

有爱国之心,才能有报国之举,才能有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信念。唱国歌爱祖国,才能永远鼓舞我们不断向前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让我们的国歌更加嘹亮,让我们在国歌声中,凭借“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致力建设民主法治,进一步创造新的业绩,完成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和年轻一代的神圣使命。永远记住:国家好,民族好,我们才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