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演一部费神戏栽培两个刘三姐

导演一部费神戏栽培两个刘三姐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苏里的调教下,16岁的女孩黄婉秋,把她沉鱼落雁的姿容,与“歌仙刘三姐”的美丽、聪慧、机智、泼辣融为了一体,一举成名。2005年6月,在为影片《刘三姐》配唱45年之后,傅锦华荣膺“当代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广大电影观众没有忘记这位幕后的歌唱家。影片外景,大部分是漓江上的“水戏”。千余名的群众演员身着自带的服装,表演得十分卖力。

不管苏里怎样评价自己的作品,他毕竟成功地开启了中国电影音乐风光片的先河。他把流传千百年的歌仙刘三姐搬上了银幕,不仅让中国人晓得了她,也让其蜚声海外;使这一历史的瑰宝,闪耀出新的光彩,成为广西地域文化的第一品牌;也使它的外景地桂林阳朔仙境般的山水名扬天下。

在苏里的调教下,16岁的女孩黄婉秋,把她沉鱼落雁的姿容,与“歌仙刘三姐”的美丽、聪慧、机智、泼辣融为了一体,一举成名。

傅锦华为银幕上的刘三姐配唱之后,亦名声大噪,屡屡进京演出彩调《刘三姐》,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大文豪郭沫若观看后,曾挥毫赋诗,诗云:

桃李三秀才

都是人书呆。

遇见刘三姐,

顿教口不开。

毛主席看过傅锦华的演出很是高兴,在中南海紫光阁邀她翩翩起舞……

2005年6月,在为影片《刘三姐》配唱45年之后,傅锦华荣膺“当代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广大电影观众没有忘记这位幕后的歌唱家。

苏里一部戏,栽培了两个“刘三姐”。

其实,使“刘三姐”赢得漫天喝彩的,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

著名配音演员张桂兰,担任银幕刘三姐的普通话对白,用其美妙的声音,使人物形象更臻完美;广西歌舞团的高音歌唱家蔡秀英配唱了刘三姐斥骂莫怀仁的曲段;阳朔的渔家姑娘关秀为黄婉秋当替身,演出了“我落石崖顺水飘”那场戏,她手持一根竹竿,脚踩一蓬葡萄藤,如鱼儿一般,剪开波浪,冲过激流险滩,叫人赞叹。

当时,黄婉秋身高一米六〇左右,而与其配戏的“刘二哥”梁音,比她高近20厘米,倘若按常规拍摄,在同一画面中,两人一高一低,显得很别扭,必须将她人为增高。人们为此苦思冥想,最后,在她的草鞋上用了心思,将那鞋,加了个高跟儿,人终于挺起来了;当“刘三姐”边走边唱“不是命,不是生来就命苦”那段戏时,摄影师由中景推到近景,又在黄婉秋脚下垫了一块厚厚的木板,让她从木板上慢慢走近“刘二哥”。如此这般,终于拉近了两人高矮的差距。

影片外景,大部分是漓江上的“水戏”。刘三姐所站位置,有的是竹筏,有的是小船,她要唱,要表演,还要有模有样地划着那竹排,撑着那小船。如何在江水中保证竹排和小船稳稳当当,不摇摇晃晃,绝非易事。为解决这一难题,苏里想到了一个“众星捧月”的法子,让剧组凡会游泳的人员,包括当天没有镜头的演员,一律下到江中,采取前拉后推左牵右拽的办法,稳住那木排或小船。许多人一连多日,从早到晚,泡在水里,泡得皮肤都变白了,甚至起了水泡。

为了《刘三姐》,人人都奉献了心力,个个都是幕后的英雄。

苏里说:“拍《刘三姐》不仅有摄制组全体人员的苦劳,更有广西当地广大群众的功劳!”

讲起在木龙洞拍摄重场戏“对歌”时的情景,他感慨系之。

那一天,叠彩山下,漓江岸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桂林市有关部门调来了350多条大大小小的木船,配合拍摄。又从多所学校调来大量的学生,烘托气氛。千余名的群众演员身着自带的服装,表演得十分卖力。一直跟随剧组伴唱的工会演出队的队员们,更是使出了全身的解数。那一天,参与者多达数万之众。他们从清晨,直唱到日暮七时许,歌声四起,震天动地,响遏行云

苏里动情地说:“电影是人民的事业,离不开人民。《刘三姐》能够搬上银幕,仰仗广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照,依靠群众的支持,倘如离开了他们,是不可想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