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欣赏曹氏父子的诗歌

欣赏曹氏父子的诗歌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8年8月,毛泽东与友人罗章龙、陈绍休等同赴北京,不料半路上遇到大水,火车被阻在河南郾县。隔了些天,又谈到诗词时,毛泽东劝徐涛多读读曹操的诗。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所说的“碣石诗”,便是指曹操所写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8月25日,毛泽东给他写了回信,信中并引曹操的诗句来勉励他:八月十七日信收到,甚念。

四、欣赏曹氏父子的诗歌

曹操,字孟德,死后追尊魏武帝。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古代的小说中和历代的戏剧舞台上,他素有“奸雄”、“白脸奸臣”之称。但毛泽东对他却相当推重,不仅认为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有才干,而且非常欣赏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对他在诗文创作上的成就,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他对曹操的兴趣,早在长沙读书时就已开始了。

当毛泽东年仅20岁时,他在《讲堂录》中便怀着敬佩的心情,记下了这样的话:

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1)

这里所谓的“孟德、仲谋、诸葛”,便是指曹操、孙权、诸葛亮。可见毛泽东对曹操的钦佩,不是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产生的,而是从学生时代就已开始的。

1916年7月25日,他在给萧子升的信中谈论历史时,再次提到曹操。他说:“夫历史,无用之物也。居数千年治化之下,前代成败盛衰之迹岂少,应如何善择,自立自处?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徒,奈何皆不足为前车之鉴?”

1918年8月,毛泽东与友人罗章龙、陈绍休等同赴北京,不料半路上遇到大水,火车被阻在河南郾县。毛泽东见郾县离许昌不远,而许昌又是曹操当时所建的魏国国都,于是,第二天他就建议罗章龙、陈绍休同去许昌看看。他们还向农民询问魏都的情况,并步行到郊外的旧城遗址,凭吊古迹。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曹操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有了更深、更具体的认识和评述。

1954年夏天,毛泽东来到北戴河,每天工作以外,一定要到海里游泳。一天,他游泳以后,一边在沙滩上漫步,一边嘴里在念着什么东西。保健医生徐涛感到好奇,不禁问道:“主席,你念的是什么?”

毛泽东没有马上回答,望了望他,便提高了声音一句一句地念给他听: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徐涛听出这是一首古诗,便问道:“主席,这是谁的诗啊?”

“写得好吗?”毛泽东反问道。

“很有气魄,很美。”

“这是曹操的诗,”毛泽东告诉他,“《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观沧海》。”

“曹操还会作诗呀?”徐涛只知道三国时的曹操是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没听说过他会作诗。

“嘿,你这个大学生呀,确实该补补课。”毛泽东缓慢而夸赞地介绍道:“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徐涛大吃一惊,他从没听说过如此肯定曹操的话,他给搞糊涂了,不知道毛泽东究竟是说的哪一个曹操,不禁疑惑地问:“曹操?哪个曹操?”

“还有哪个曹操?三国的曹操。”

“他,他不是白脸奸臣吗?”

“你知道什么。”毛泽东斥责道,“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听了毛泽东的这番话,徐涛才对曹操开始有了新的认识。他见毛泽东有时阅读清人沈德潜编选的《古诗源》,里面有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等诗,于是自己也去找了一本,有时间便拿出来翻阅。

隔了些天,又谈到诗词时,毛泽东劝徐涛多读读曹操的诗。他说:“《龟虽寿》也是一首好诗。你当医生的更该读读。”

他接着说:“曹操不信天命,不信神,他承认人总要死去,不能长生不老。本来嘛,有生就有死,哪里有长生不死之理,连长生不老也不可能,生、老、病、死,这是新陈代谢,是辩证法的规律。孔夫子如果一直不死,恐怕快2500岁了吧?那世界该成个什么样子了!”

“那么说,曹操还是唯物主义者呢?”徐涛笑着说。

“陆游也说过‘死去元知万事空’,都是唯物的。……人会变老,老不服老,‘老骥伏枥’那四句讲得多好呀!要老当益壮嘛!”

“在医学上讲‘生理年龄’老了,‘心理年龄’要年轻才好。”

“‘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更说明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曹操多年军事生涯,生活不会很安逸,离现在1700多年前,医疗条件也不会怎么好吧,他活了65岁,该算是会养生的长寿老人喽!……我的原则是: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

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即1954年7月23日,毛泽东还给自己的女儿李敏、李讷写了信,在信中推荐她们读曹操的诗。全信如下:

李敏、李讷,我的亲爱的女儿:

你们的信都收到了,很欢喜。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我好,勿念。

亲你们!

爸爸

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三日(2)

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所说的“碣石诗”,便是指曹操所写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一诗。这说明,毛泽东不仅自己喜欢背诵曹操的《观沧海》,而且还向自己的女儿推荐过。

有一天,毛泽东忽然叫旁边的工作人员找地图。他一边查看,一边说:“曹操是来过这里的。”

“曹操也来过这里?”徐涛又惊讶了。

“当然来过,”毛泽东说,“上过碣石山。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乌桓,九月班师经过石碣山写出《观沧海》。”

不久,夏去秋来,北戴河另是一番景象。仍在北戴河居住的毛泽东在一次大雨过后,不禁触动情怀,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一词,词中写到了曹操的行踪和历史业绩。全词如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3)

写完以后,他还对在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南唐后主李煜也写过《浪淘沙》。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好,但是风格柔靡,情绪伤感,我不喜欢。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有一次,毛泽东与毛岸青、邵华一起谈论文学。在谈到建安文学时,毛泽东忽然问邵华:

“曹操父子中,你喜欢谁的诗?”

邵华说:“我喜欢曹植的诗。”

毛泽东说:“我更喜欢曹操的诗。”接着又说:“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说完,他就用铅笔在一张纸上抄写起了曹操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邵华一看,是曹操《短歌行》一诗的前面四句。

从与毛泽东的谈话中,毛岸青、邵华还发现毛泽东特别喜欢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等诗,一边谈论,一边还随手写出其中的一些诗句,向他们加以解释。

1961年8月,胡乔木因工作劳累,身体不适,暂作休养,并在8月17日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8月25日,毛泽东给他写了回信,信中并引曹操的诗句来勉励他:

乔木同志:

八月十七日信收到,甚念。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此诗宜读。……(4)

毛泽东这里所引的,便是曹操《龟虽寿》里的诗句,全篇如下: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志哉,歌以咏志。

1963年,林彪因病休养,12月,毛泽东给他写信中又推荐曹操的诗:“曹操有一首题名《龟虽寿》的诗,讲养生之道的,很好。希望你找来一读,可以增强信心。”

在毛泽东的故居里,至今还保存着四种版本的《古诗源》和《魏武帝、魏文帝诗注》。这些书里都选有曹操的诗。在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土不同》、《龟虽寿》、《薤露》、《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诗中,毛泽东都作过多次圈画。大多数诗的标题前画着圈,诗里还有密圈。有时,他对沈德潜加的评语,也加以圈点断句。

其中,毛泽东对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二诗似乎特别喜欢,不仅反复阅读,多次圈画,还用毛笔抄录了全诗。有一次,他在读《南史·僧虔传》时,偶有感触,又想起了《龟虽寿》中的“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之句,便把它作为批注抄录在旁。

除了欣赏曹操的诗、文作品,毛泽东还注意研读曹操的生平,对曹操在政治上的业绩也很推重。

20世纪50年代,有一次毛泽东在读了翦伯赞的文章后,曾对他旁边的工作人员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同样,如前所述,毛泽东1954年夏天在北戴河时,也曾充分肯定曹操在政治上的业绩,并主张为曹操翻案。

后来郭沫若就是按照毛泽东为曹操翻案的精神,写了几篇为曹操翻案的文章。

一次,毛泽东读《三国志·魏书·刘表传》。裴松之注释道:刘表于建安五年占“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祭祀天地,自立为帝。毛泽东在此批注道:“作土皇帝,孟德不为也。”裴松之在注释中又说刘表初到荆州,江南有些刘姓宗室据兵谋反,刘表“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毛泽东读罢,在“皆斩之”三字旁画着曲线,在天头上又批注道:“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

毛泽东曾认真地读过《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卢弼曾为之作注,在考证、订谬以外,还对曹操作了许多指责,认为他所下的有些命令“皆欺人语也”,又认为“文词绝调,惜出于操,令人不喜读耳”。但毛泽东在对卢弼的注文作了圈点后,却提出了与他不同的看法。他在天头上批注道:“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

此外,毛泽东也读过鲁迅论曹操的文章。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读到这段论述时,曾用粗重的红铅笔画着重线,似乎有赞同之意。

1959年6月,由于“大跃进”而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毛泽东一次在与他人的谈话中说:“我们过去八年的经济建设都是平衡的,就是去年下半年刮了七八个月的‘共产风’,没有注意综合平衡,因此产生经济失调的现象。”接着,他先引用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话:“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然后又引用曹操的话:“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他引孙思邈与曹操的话主要是想说明:我们做经济工作应该有清醒的头脑,胆大心细,多思慎行,统筹全局,责任分明,不然,就会造成损失。

毛泽东喜欢曹操的诗,是众所周知的,其实,毛泽东对曹植的诗也很熟悉。如果从当时人的眼光来看,曹植诗的成就与品格还在曹操之上。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与其兄曹丕皆有文名,父子三人均擅长作诗,人称“三曹”,曹丕有《魏文帝集》,曹植有《曹子建集》。

1953年,毛泽东与李银桥谈起了要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建成初步繁荣的国家,这时,忽然挺一挺胸,念起了曹植《野田黄雀行》里的诗句: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念了这几句诗后,毛泽东接着说:“我们中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不行,世界上没得人怕我们,很容易受人家欺负。我们要争一口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十年,尽力使国家富强起来,把帝国主义近百年来强加给我们的屈辱统统扫除干净!”

1954年,毛泽东有一次与身边的工作人员徐涛又谈起了曹植与曹丕,他说:“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很有才华,作品有他自己的风格。曹丕也是他的儿子,也有些才华,但远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可他后来做了皇帝,是魏文帝。历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实际就是集中于他们父子的周围。一家两代人都有才华、有名气,在历史上也不多见呐!”

【注释】

(1)《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87页。

(2)《毛泽东家书》,谢柳青编著,中原农民出版社,第392页。

(3)《毛泽东诗词集》,第92页。

(4)《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58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