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于鲁迅的祭日

写于鲁迅的祭日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六十八年后的今天,在萧瑟的秋雨中,我再次想起了鲁迅先生。我们是得不偿失,我们需要看几位新时代的“鲁迅”,以尖锐的批判震惊人们的灵魂,以可贵的锋芒刺痛我们麻木的神经,不知这是鲁迅先生的大幸,亦或是他最大的悲哀。以驼鸟的生存法则苟活于社会,这是中国现实的悲哀,这是中国人的悲哀。

写于鲁迅的祭日

2008年 高二(13)班 杨迅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六十八年后的今天,在萧瑟的秋雨中,我再次想起了鲁迅先生。

他那消瘦的面庞,两撇浓重的胡须,更有那炯炯的双目,这再也熟悉不过的印象又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更可贵的是他那坚强的脊梁和勇敢的锋芒,曾经震憾过那个时代中国人麻木的灵魂。

但现在,我不无痛心的想对鲁迅先生说:您的批判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鲜活的个性,当我们在为自己惊人的发展速度而沾沾自喜时,当我们跨步进入现代化社会之时,青年学者余杰的一句话惊醒了人们。从社会的发展来说,从道德与精神上判断,中国仍离现代化很远,快速的发展掩盖不了精神的匮乏,物质的胜利冲淡不了精神的失败,当我们逐渐将历史淡忘;当我们逐渐将人性泯灭;当我们逐渐将灵魂丧失,再繁荣的物质世界也只能映衬出我们精神的荒凉!

我们只学到了欧美社会的表层现象,那就是对金钱的永恒追求!而忽视了文化的中西合璧,造成了当代社会最大的文化断层。当社会中充斥着尔虞我诈;当人与人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当善也可以被金钱收买时;当人们以麻木的眼神来看待社会时,我想,那我们就彻底完了。

我们追求了利益的最大化,却发现失去了人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是得不偿失,我们需要看几位新时代的“鲁迅”,以尖锐的批判震惊人们的灵魂,以可贵的锋芒刺痛我们麻木的神经,不知这是鲁迅先生的大幸,亦或是他最大的悲哀。但我们所期待的人并没有出现,而是更多的文化人固守于书斋,甚至不敢直面生活,只有选择逃避。以驼鸟的生存法则苟活于社会,这是中国现实的悲哀,这是中国人的悲哀。

当更多的时候,行政命令主宰了社会,人与人之间只是利益的共同追求者,社会缺少了一种真正的人文关怀,真正可贵的人的品质只能不断被社会所吞噬,这是一种文化的缺失,精种的荒园。我们认识,暴露、根除,为的是更好的生存,更好的发展。

这时,一缕阳光撕破了阴霾的天空洒向了大地,照亮了这里,更照亮了我们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