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芳斋之类

六芳斋之类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了著名的“五芳斋”饭馆,不久就会出现“六芳斋”;有了著名的“张小泉”剪刀店,不久就会出现“张小湶”。既然作者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创造力,缺乏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要硬写点东西出来,就只好重复他所读过的,人云亦云,照样翻版。第四个呢,恐怕是可怜的“应声虫”了。自然,写不出来的时候,更没有“硬”写的必要。

有了著名的“五芳斋”饭馆,不久就会出现“六芳斋”;有了著名的“张小泉”剪刀店,不久就会出现“张小湶”。这种现象,文坛上也有。

偶尔听到一个文艺刊物的编辑同志说,从他们收到的来稿中可以发现一种奇怪的规律:每当刊物上出现过一篇文章,接着就会收到一大堆同样性质、同样内容的来稿。比方说,某刊物发表了一篇短论,劝告初学写作者不要急于写长篇,一个月内,就收到几十篇谈“不要急于写长篇”的文章,有的说写短篇的好处甚多,有的说写长篇有百弊而无一利,反正和刊物上发表的那篇内容差不多。更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论文如此,甚至作品亦复如此。刊物发表了一篇《新来的同志》,保险有好些《她上班的第一天》、《她的第一个职务》……接踵而来;发表了一幅《考考妈妈》的图画,编辑部就会收到若干幅《考考姐姐》、《考考奶奶》、《考考姑姑》……

这是什么缘故呢?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

本来写作是创造性的劳动,不管是论文也好,创作也好,总要提出一些新意见,塑造一些新人物,说出一个新故事,最低限度也要有点新鲜的东西,但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既然作者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创造力,缺乏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要硬写点东西出来,就只好重复他所读过的,人云亦云,照样翻版。高明一点的,凭自己的想象力加工一下,改头换面一番,算是“摹仿”;低能一点的,索性“搬字过纸”,沦为抄袭。其次,恐怕有的作者还有一种不大纯正的动机,就是投编辑部之所好——古语说得好,“文章中试官”,你需要这种货色,我就给你这种货色罢。他们错误地认为,写些既趋时而又迎合编者脾胃的文章,不管质量如何,采用率一定会较高,虽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文贵己出”,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发现。“第一个用花来比拟美貌的女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傻子。”第四个呢,恐怕是可怜的“应声虫”了。

要想不做“人云亦云”的“应声虫”,首先要深入生活,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同时也要养成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各式各样的事情,不妨多看看,多想想,应该自有主张,不可随声附和。不必看到一点、想到一点就写,要真正“有感而发”,切忌“无病呻吟”;写下来也不必急于排成铅字,不妨搁一个时间,再看,再想,再修改。自然,写不出来的时候,更没有“硬”写的必要。

195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