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报道“用工荒”

如何报道“用工荒”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新闻媒体,应作一些深层次的思考,仅仅报道“用工荒”的现状已远远不适应形势了,而且报道过度了还会有副作用。我们应把宣传报道的重点放在对“用工荒”的原因分析和如何应对上。新闻媒体首先要帮助企业分析“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以便寻找对策。工资与工作强度不匹配,民工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这应是“用工荒”的主因。

如何报道“用工荒”

春节过后,各地又开始打起了农民工的“争夺战”。东部的上海、浙江,一些用工企业开着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去接农民工回来;而中西部的江西、重庆,当地官员更有一项特殊的加班任务,就是设法让那些回家过年的农民工留下来,能留多少就留多少。以前人头攒动应聘求职者众多的各地劳动力市场,现在却是招聘者云集应聘者寥寥,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用工荒”带来的巨大压力

让人揪心的是,这种压力正在逐年加大。东部地区受到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制约,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而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东部流向西部。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民工荒”现象并不奇怪。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也曾经出现过类似情况。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达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日本采取增加设备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最终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由此想到,要解决当下愈演愈烈的“用工荒”,既要借鉴日本的经验,又要在更高的起点、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来破解这一难题。这是一项综合工程,企业、政府乃至社会各界都有责任,都有功能发挥的地方。

作为新闻媒体,应作一些深层次的思考,仅仅报道“用工荒”的现状已远远不适应形势了,而且报道过度了还会有副作用。我们应把宣传报道的重点放在对“用工荒”的原因分析和如何应对上。

面对日益冷落的“民工潮”,许多企业会陷入懵然、恐慌的状态,多年来一靠土地便宜、二靠人口红利的经营路子一下子被堵住了。新闻媒体首先要帮助企业分析“用工荒”的主要原因,以便寻找对策。

工资与工作强度不匹配,民工工资增长速度赶不上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这应是“用工荒”的主因。多数民工以前每天赚七八十元就觉得挺好,但现在看来远远不够了,月工资3000元以下确实让人难以养家糊口。企业再困难,也只能正视这种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其次,全国各地基建项目同时增多,致使部分劳务输出地区的民工选择就近工作,以减少生活和交通成本。加上企业之间不正当的挖人现象,加剧了劳动人员的紧缺度。再次,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多,70后和80后的青壮年成为劳务队伍的主体,他们对个人职业发展和文化需求有着较高的又是合理的要求,对用工单位来说,要具备良好的管理机制和文化品格才能迎合现代劳务需求。第四,在金融危机后,各行业恢复较快,用人需求扩增,据报道,仅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地区,今年就有500万的用工缺口。此种状况形成了全国之势,迫使用工企业对学历、年龄,乃至一些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都逐步放宽,反过来促使民工分流,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就企业而言,当前应当从稳定企业谋求发展着眼,在薪酬、职业规划、培训技能等方面给予更加细致的改进,从基本的企业留人机制入手,保障长期人力资源供给。新闻媒体要刊播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鼓励和激发企业善待民工、用好民工的美好情怀和大智慧。同时,媒体还要积极报道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自动化水平的先进典型,帮助企业树立从根本上、长远发展的目标上解决用工紧张问题的信心和眼光。比如,温州奥康集团,他们将新研制的加工设备运用于流水线,可以实现节能25%~35%,用工至少可以减少25%,同时将简单工序转给代工,有效缓解了“缺工”压力。新昌万丰奥特、三花集团等企业也有这方面的成功做法。充分报道这类经验,对广大企业具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还要热情宣传市、县两级政府破解“用工荒”的有为而治,宣传政府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建设和管理,构筑人才平台,疏通用工渠道。宣传政府为吸引人才营造良好的地域大环境和人文大环境,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户籍制度改革,为企业进行必要的税收减免和财政信贷扶持,协助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增强企业应对“用工荒”的承受力,提高发展后劲。

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一些,就会看到人口红利减退——这个导致用工荒的内在原因,是每一个工业国家发展过程中都要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应该抓住的机遇。劳动力短缺,必然使产业寻求新的发展载体,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或者加强资源管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来应对生产要素变化,都会促使产业走上改革创新的道路。

人口红利减退意味着非劳动力人口占比加大。非劳动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压力,同时,由于目前社会保障难以高水平覆盖,又会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储蓄率。在目前较为充裕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条件下,借助人口红利减退的契机,进一步健全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可行之路。

人口红利减退是从整体上而言的,对于农村的很多地区劳动力依然较为充裕。目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于体制问题并不能充分融入城市,融入产业生产中。彻底打通城乡二元模式,促进人口充分流动,让农村劳动力成为城市的一份子,这对于调整劳动力流动方向,遏制人口红利迅速减退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同时,人口红利问题的解决也促进了城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这也是需要我们主流媒体加以密切关注并着力推进的。

(2012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