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纸的性质和职能

报纸的性质和职能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证明,从许多报纸来证明,比如“邸报”《每日记闻》、宋代的小报、意大利的手抄新闻,这许多情况来看,不能够证明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的。比如,说中国的报纸是邸报传来的。实际上现在的报纸既包括了古代的邸报的因素,也包括了像手抄新闻的那些内容,也包含了文化科学的内容。最初产生邸报的原因,是君臣之间互通消息,也就是说各个地方的藩属,要了解朝廷的动态,以便于决定自己的政治动向。

第三讲 报纸的性质和职能

第一节 传布新闻的工具

同志们,上次我讲到新闻是社会产物还是阶级斗争产物,关于这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上一次我大体讲过了。不过上一次我讲得还是比较简单,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另外我有一个关于报纸的产生和性质,专门谈这个问题的大纲,今天准备根据这个大纲作一些补充。这是没有印的,我是口讲的。

我的基本论点是,新闻事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人们对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需要产生了新闻事业,不能够说报纸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怎么样来论证这个问题呢?一个是新闻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就需要新闻,不过获得新闻的方法是由各人来进行。刚才大家拿到的提纲里面也讲到这个问题,大家想想对不对呢?由于报纸只是传布新闻的一种方式,但是传布新闻不一定是用报纸,用其他方式也可以。新闻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需要,那么到阶级社会产生了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还是没有报纸,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报纸并不是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而产生的。事实证明,从许多报纸来证明,比如“邸报”《每日记闻》、宋代的小报、意大利的手抄新闻,这许多情况来看,不能够证明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对我的意见讨论过一次,提出不同的意见来。他们怎么样解释呢?比如“邸报”,有人把它笼统地指为阶级斗争产物。为什么呢?他从这个角度来解释的:他说,什么人要看“邸报”呢?当然是做官的人。做官的人看“邸报”的目的是干什么呢?是为了加强统治。加强统治,这不就是阶级斗争吗?比如像威尼斯的报纸,什么人看报呢?是商人,商人将来发展成什么人呢?就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还不是向无产阶级斗争吗?用这样一个逻辑来推论这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这样解释得太远了,我不赞同这样的解释。我讲产生是讲直接产生的原因。现代的报纸是许多报纸汇合成的。所以既不能够单纯地用一种报纸来作为现代报纸的起源。比如,说中国的报纸是邸报传来的。实际上现在的报纸既包括了古代的邸报的因素,也包括了像手抄新闻的那些内容,也包含了文化科学的内容。这是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艺术多种多样的内容组成了现在的内容。不是现在的报纸完全都是邸报(演变过来的),从最早的多种的报纸来证明,它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各方面需要的不同。我们能不能因为这种需要属于阶级的,就可以来证明是阶级斗争产物呢?我觉得不能够的。某一个阶级所需要的,不等于就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这是什么道理呢?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意味着两个敌对的阶级的矛盾当中为着克服这个矛盾而产生的。是这个意思。“为某一个阶级所特殊需要的”,可能是因为这一个阶级,它所处的历史条件,它所具备的文化状况等等,许多因素构成了某一种东西为某一个阶级所需要。比如说,在解放前,地主阶级常常抽鸦片,农民就没有吸鸦片的。这不能说鸦片烟是阶级斗争工具。“你看,地主有嘛,农民没有嘛。”这是荒唐。这是因为地主阶级有钱、有时间造成的。不能够说它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报纸为什么首先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而产生呢?这是因为统治阶级结成了一个整体,这是因为统治阶级占有文化。这是因为统治阶级控制着很多的剩余劳动,掌握着大批的财富,可以买得起新闻。但是新闻事业形成以后,就很快地被利用做政治斗争的工具。这是一个事实。特别是无产阶级的报纸一产生,就是作为一个阶级斗争的工具出现的。资产阶级的报纸还不能够这样说。但是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无产阶级的报纸能够一开始作为阶级斗争工具出现呢?这是因为无产阶级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它的特性有关系。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文化,因为工人不识字,不能够进行工业生产,这是因为工人和农民不同,工人是集体生产,在资本主义产生以后,交通发达,正像《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由于交通的发达,工人互通声气结成了一个整体。这样工人阶级就有可能用报纸作为工具。但是无产阶级报纸不能像过去报纸从经济需要和文化需要开始产生。为什么呢?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孕育着社会主义经济因素。但是在封建社会可以孕育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因素。

在认为报纸是否是阶级斗争产物的议论,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把政治需要和阶级斗争产物这两个含义没有分清楚。政治需要和阶级斗争产物不一定是同一个含义,同一个概念。比如讲“邸报”产生的原因来讲,可以讲它是政治需要。那么像威尼斯的报纸,手抄新闻主要的可以说是由于经济需要。比如说像《梅尔居报》可以说是文化的需要。像法国《博学者日报》可以说是科学上的需要,有各个方面。同时,政治需要等不等于就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呢?这当中有问题值得研究,像邸报来讲,直接产生邸报的原因,它是由于在汉代继承着秦代结成了一个统一的帝国。经过了秦汉之间的农民暴动以后,汉代在经济上有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在汉代稳定发展的时期,开拓了很多的疆域,像征服了朝鲜等等许多地方。也因为秦代建立起来一个交通网,这许多因素,刺激着造纸业、印刷业等等的发展。由于汉代结成了统治阶级统一的帝国,所有的官吏要相互联系,因此需要互通消息。最初产生邸报的原因,是君臣之间互通消息,也就是说各个地方的藩属,要了解朝廷的动态,以便于决定自己的政治动向。最初是派代表在京城里面像大使馆的样子把消息抄下去。以后有商人印出来贩卖,是这样来的。这直接产生的原因,君臣之间互通消息的需要,可以称做政治需要。但如果解释为阶级斗争产物,就很难讲得通。因为那个时候,正是经过了一个激烈的阶级斗争以后处在稳定时期,阶级斗争缓和时期出现了报纸。比如,再就像罗马的《每日纪闻》来讲,它也是在纪元前60年(第一次提纲我讲错了,讲成6世纪)恺撒时代创办起来的,也就是在罗马帝国奴隶时期的一个稳定时期,大发展时期。大家都看过莎士比亚的剧本歌颂恺撒的功劳可以晓得,到了以后奴隶暴动造成了罗马的覆灭,那还是在纪元后的几世纪;大概是6世纪以后吧!反而到以后在那阶级斗争尖锐时期,《每日新闻》公报性的东西很快就没有了。那种登载市民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一种《每日纪闻》一直到东罗马才消失,才停止,也很难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的。

其次,我们来看宋代出现的民间小报的鼻祖,叫做宋代的小报的,那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可以说政治需要,但是也很难以解释是阶级斗争需要产生的。它产生的原因是这样的:金侵略汉民族的时候,汉民族的政府宋朝有一部分妥协派把邸报一部分关于抗战的消息封锁了,不要外传。那么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有一部分官吏就很想晓得民族危亡的情况。农民这个时候也起来抵抗异民族的侵略。统治阶级一部分的抗战派和人民大众共同的需要就产生小报,把民族斗争这样的一些消息偷偷地发出来形成了这样一个小报。那么这是不是可以讲是阶级斗争呢?很难讲。“你看汉民族的农民阶级和统治阶级都需要嘛!”但它不是汉民族的统治阶级向农民阶级斗争出来的小报,不是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解释成整个的汉民族和女真族的统治阶级斗争呢?也不是的。金在侵入汉民族的时候,它还是原始社会,刚刚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它内部没有形成阶级。它侵略到中原后,它整个的民族都是奴隶主,整个的汉族都是奴隶。它自己没有阶级的。那么你说哪个阶级和哪个阶级斗争呢?找不出来。但是你可以称它是政治需要吧!所以这些现象,不能够说政治需要就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这是不通的。另外像威尼斯这样的报纸是由于商业需要才产生的,也很难以解释成为阶级斗争产物。

我们研究报纸为什么产生,一个基本的因素,就是以前我所讲的:它是社会结构越严密越庞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复杂,就产生新闻(事业)的需要。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就产生用文字来传布新闻或者用印刷品来传布新闻。基本的原理在这里。如果说把报纸讲成阶级斗争产物,不仅仅是思想上的错误,是理论上的错误,而且对于实际工作也有很大的害处。有一位同志他硬说报纸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按照这样来解释,就不能够把报纸看作成是一种传布新闻的工具。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阶级的时候仍然是有报纸,将来到共产主义社会还是有报纸。没有阶级的社会仍有新闻的需要。到共产主义社会还是有报纸,你就不能解释这个问题。把报纸看成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那就意味着报纸的使命就是阶级斗争,报纸的任务就是阶级斗争,报纸生存的价值就是阶级斗争,报纸将会随着阶级斗争的消失而消失。这显然是一个荒唐的看法。比如拿现在我们的国家情况来看,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就讲过:阶级斗争基本上结束了。那么我们的报纸是不是基本上结束了呢?没有,报纸不是还照常出吗?《文汇报》作结束打算了没有?不能基本上作结束打算吧。因为报纸它不是阶级斗争产物,它是由社会结构成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产生了人对新闻的需要,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传布新闻。报纸是工具之一。如果把报纸仅仅理解成阶级斗争产物,那就意味着报纸的使命就是阶级斗争,那么在目前的形势下怎么解释呢?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报纸是不是还在那里天天搞阶级斗争呢?那就荒唐,这与我们整个国家的形势抵触了。当然不是。由于这种褊狭的见解,很可能束缚了办报的人来根据新闻的基本原理来进行工作。我听到毛主席有一次讲话当中也讲到这么个问题,他讲:我们的同志过去搞阶级斗争,很需要的。搞了几十年阶级斗争,现在才基本结束。基本就是表示没有完全的意思。可是我们有的同志就是一种习惯,一弄就想阶级斗争,所以容易产生对待人民内部问题采取行政命令和粗暴的方法。是这么个意思。他讲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要领导生产斗争,向自然斗争。当然这意思并不是说阶级斗争现在已经完全完了。但是如果有人认为现在主要的还是要阶级斗争,这就是教条主义。如果有人认为阶级斗争根本没有了,不是基本上,而是根本上,而是完全没有了,这就是机会主义。你如果把报纸硬要说成阶级斗争的产物,这就很容易变成教条主义。你把现在说成完全没有阶级斗争了,那就更成机会主义了。

第二节 报纸的性质

报纸的性质问题这一章起草很难的,因为现在有各式各样的争论。我的意见很不成熟,我尽量的写得“圆滑”一些,不露痕迹,但是也很难避免。因为有的人有一种毛病,好断章取义,给你加上些引号,给你乱发表,这个我就很难办。特别是要用文字。你们人民广播电台害死人啦。我讲话向来不用文字的,我“不立字存证”。你们又要叫我写,又要给我录口供。我很害怕这口供录下来。我这个人有怪脾气,“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这样的真理,我不大愿讲。因为谁都晓得,这是天经地义的。我就喜欢讲一些歪道理,自己想的一些道理,意见不成熟的,才有讲头。所以这些东西,自己想的一些歪道理是靠不住的。靠不住,我就不大愿意写。所以我尽量把它弄得“滑头”一些,“圆滑”一些,叫你加引号你引出去也不怕的。

所以,今天主要的问题,主要的基本精神是解决报纸的性质问题。报纸的性质完全是阶级斗争工具,还是宣传工具、政治工具?还是有另外的一种性质?过去我曾经在江苏的新华日报、山东大众日报,还有解放日报都讲过几次话。我今天用嘴讲,我就随便讲了。我讲报纸是有两重性,一种是政党拿来做宣传工具,还有一种是老百姓花5分钱买的一个商品,你不能强迫。人家花了5分钱买了去,不高兴人家就要提意见。我讲这么个东西,结果新华日报给我印出来就是报纸两重性,一重是工具性,一重是商品性。在解放日报就用嘴讲也是这么讲,今天要印我不这么印。我把它“滑头”一些。这个问题,我还没想明白。我讲的时候再试一试,能不能讲明白。我对自己“修正”主义啦。听说文汇报没有人赞成我的学说的。我想想也有道理,我是讲政党的报纸两重性。因为《文汇报》它不是政党的报纸,只有一重性啦,那一重只有商品性了。那岂不是文汇报的诸公都成了商人了吗?这显然是不通的。所以我要修改了,有毛病。究竟如何讲呢?我讲一讲试一试。讲好讲坏,请大家原谅。

今天讲报纸的性质和职能,报纸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干什么用的?派什么用场?第一个问题讲:传布新闻的工具,也就是说新闻是一回事情,传布新闻的工具又是一回事情。新闻不一定用某一种工具来传布。所以第一段我是讲新闻。新闻是什么呢?就是人们一种最近的一些活动的反映,也就是引证陆定一所讲的新闻的定义,是人新近一些活动的反映,把它传出去。那么传出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传出去,不然就不能传出去。在古代没有阶级社会以前,人也是需要新闻。在有了阶级很长一个时间,人也是需要新闻。但是传布新闻的方式不同,大部分是需要新闻的人自己收集新闻。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形态,就像我们住在乡下过日子一样,哪个地方发生一件什么事情,找亲戚朋友问一问。比如女同志家里小孩生病,你要打听打听某个医生好,问问邻居,调查一番,是自己来获得新闻。没有专门以收集新闻传布新闻来吃饭的这样的一种职业。为什么没有呢?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候生产力很低,不能够养活一批专门搞新闻的人,这是一个原因。当然这个原因的产生又是由于社会需要新闻的量小,几个人需要新闻。比如像我讲的农村,几个人需要新闻呢?需要什么新闻呢?需要得很少,这一个村庄需要的不能适应于那一个村庄,因此你靠新闻来吃饭,没有办法,不能生活,它就不可能产生。那么新闻事业是什么呢?就是以传布新闻和供应新闻为职业的这样的一种事业。最早的新闻事业是由文字来传布新闻。为什么用文字而不用其他呢?因为用文字可以传布得比较广,比较而言,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广播电台。没有电台,你用口头来传达,跑来跑去那不累死吗?你一天能传布几个新闻?靠这个东西来吃饭,那只有活活饿死。当然用文字,首先是用手抄,以后用印刷,这在欧洲是这样的。像罗马出现一种新闻记者,他最初是受到外地官员的委托,给他打听消息,打听了后,给他写一封信寄回去。比如你住在乡下,有亲戚朋友写信来,请你调查一下在上海有没有治肺病的特效药。你写一封信告诉他,这样他就给你多少钱,给你五毛钱六毛钱。这样的一种人专门以打听消息吃饭的,就是新闻记者。在威尼斯也是这样的一种人,他打听一些消息,手抄后卖给贵族大商人。为什么要卖给贵族大商人呢?因为他们有钱。因为当时你不能大量地印刷,抄来抄去抄几十份、几百份,要卖得很贵。当然要卖给贵族大商人才能够维持生活。像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很多报纸的名字叫做“邮报”。怎么样来的呢?那是由于过去建立了交通系统,到处有邮局,由于交通的关系,邮局的局长消息是最灵通,他就把听到的消息,写出来卖钱。所以产生了邮报。所以在欧洲现在还有一种习惯,批评一种文学作品最坏,就叫“报纸文字”。“报纸文字”就是一种文章写得最坏,是一种骂人的话。文汇报同志听了不要生气,是这样的。因为办报的人有一种商人是邮局局长。他没有文化修养,打听消息,打听来后印印卖卖,文字写得很蹩脚,就像现在我们邮局门口代写书信的,那些先生的样子。大体写明白给你把信寄出去。

古代的新闻事业最早的形成是一种商业,是一种混饭吃的职业。所以是非常下贱的一种职业,被人看作非常下贱的一种职业。以后逐渐被政治所利用、运用它就不同了。这些是有材料根据的,不是我凭空造谣的。大家可以参考戈公振的一本新闻学,戈公振的报学史,还有苏联百科大全书等等,都有若干的记载。还有一本外国人写的《日报期刊史》等等谈到新闻事业的产生。当然有一些是资产阶级的新闻学,但是有一些是可靠的材料。因为那个时候他不会算到在1957年会发生争论。为了保护那些阶级观念差的人故意歪曲事实。他不会的,他那个时候算不到的。所以有的材料,还是可以参考的。

传布新闻首先是用文字。当然无线电产生以后,也用无线电来传布消息。当然不是普遍的发布消息。是传递消息,不是传布消息。这个大家要区别。为什么不能够作为一个向社会传布新闻的工具呢?这就是因为无线电收音机生产还很少,不能够被社会所采用购买。在这个情况下,只能够传递消息。当收音机大量制造才能够作为传布新闻的一种工具。现在又有电视,来传布新闻。无线电传真早就用它作为传递消息了,但在作为传布新闻在中国来讲,还要一个时期。大体来讲对社会传布新闻的工具,主要有3种,一种用声音,一种用文字,一种用形象。但作为传递消息来讲,方法很多,书信也好,电报也好等等,那就很广泛。讲社会供应新闻来讲有3种工具,那么新华通讯社是不是一种新闻事业呢?是一种新闻事业,但是它这一种新闻事业是以收集新闻、传递新闻的一种事业,不是传布新闻的事业。通讯社要和广大的社会见面,必须通过传布新闻的工具,那就是报纸、广播、电视。电视恐怕新华社办不到的。那么广播电台也采用新华社的稿子是不是?大概是。我听听都是新华社的稿子,国际国内大事。它是把消息卖给报馆,不是卖给读者,通过报馆印到报纸上再和读者见面。那么这一种事业是怎么样形成的呢?那就是因为报馆发展起来有一批人就专门吃报馆的饭。自己搞消息卖给报馆,这样子吃报馆饭而不是吃读者,吃报馆的饭的是通讯社。吃读者的饭的就是报纸。是这样的一个区别。

第三个问题我讲报纸、广播电台、电视传布新闻只是它的任务之一,不是全部。比如报纸来讲,新闻只是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言论,组织社会舆论。第三还有公告。广播电台我就很外行了。我想任务也不是完全是新闻。什么《借东风》啦好像也在那里广播一番。我看这也没有什么阶级斗争作用。“借东风”也不会把美国都“借”跑了。马连良唱唱《借东风》,美国鬼子倒台啦?我看不见得。这是属于文化娱乐一类的吧。对不对?还有(在广播电台)教俄文,还有什么做政治报告等等,大概还有什么杂七杂八各式各样的玩意儿。你就不能够说广播电台是一个阶级斗争的工具。唱《借东风》你就不能够说是阶级斗争工具。是吗?新闻和政治报告有宣传作用。电视也是这样子,也不是完全传播新闻,恐怕看戏啦等等也靠它。我们只是讲在传布新闻这方面不是讲它的全部。全部是不能讲的,还有许多复杂的问题。

我们要研究传布新闻的工具,它们彼此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不能互相代替。这个道理,我在新闻系教书曾讲过。我们好多人都好这样子来喊:“我们的报纸是发动组织群众、宣传鼓动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后来我到中苏友好电影院一看发生问题了。他说什么?“电影是发动鼓动群众最有力的武器”,下面呢也是画的斯大林。各人都喜欢强调一个“最有力的武器”,我看这不太好。你说哪一个东西是次有力的武器呢?次有力的武器我们就不要它了吗?我想我们大家都要有饭吃,都要每一种有出路才好。谁也不要抢作是最有力的武器。都有力,没有力,何必要它呢?我这样的一种感觉,报纸也要,广播也要,电视也要,你不能说我是最有力,你是最无力。你关门我来搞,这个不行。我们要使用这些工具,我感到有一个问题就是要发挥它的优点,避免它的弱点,不要发挥它的弱点,发扬它的缺点。要是这么搞法,必然搞糟。

至于报纸它的优越性在什么地方呢?它和广播电台来比较,大家看看对不对。首先它有相当的持久性。比如一篇重要的政治文件,你是听广播呢?还是看报呢?当然我还是看报,为什么呢?我如果要仔细看,但是你广播听完了,声音就没有了,找不到了。报纸还有第二个好处,在时间上读者是主动的,我拿到一份报纸,我装在口袋里,上茅厕大便坐在马桶上也可看一看,可是无线电行不行呢?你不能说我上茅房拿个收音机在那里听听,这个不行,在时间支配上它主动。报纸可以保留下来。它可以主动支配,反复地看看。因此它就适合发表一些重要的严密的科学论文、政治论文等等。发公文啦、文件都可以用的。叫你反复地看。报纸还有什么好处呢?报纸还可以印刷一些图表、图画、统计表,我看你广播电台就没有办法。用声音来广播也有好处,快,那比报纸要快得多。至于它最快可以到什么程度呢?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一面发生,一面就可以听到,可以这么快。报道足球赛还是广播电台快。我听听在那里喊:嗳!某人踢进去了,第几号怎么怎么样,非常紧张,好像在那里看球一样,只是看不见模样。要是有电视可以合起来,那简直是快到顶点了。报纸你就没有办法。无线电它就不受地域的限制,是不是?我们在上海打开收音机听,“美国之音”就来了,可以听到“美国之音”,你要是看到美国的报纸大概要四五个月的时间,你要快还是无线电快。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加上声音的配合,有吸引力。过去不听无线电现在听听感到有一个特点。看报我可以打开一张报纸,一看标题,我就晓得你要说什么,解放日报有些什么小论文,我一猜就猜着它说什么,我就不看了。打开收音机呢,广播员用一种优美的音乐样的声音在那里讲,就听听吧!一听就听进去了。你听完了,啊呀!这个内容我早晓得何必听呢?已经完了,已经听进去了。还有广播新闻当中叫做什么录音新闻,就是直接录进去,新闻人物当事人讲话情况录进去,有声有色。比如毛主席在政协做报告,看报你听不到毛主席声音,听广播就听到了,所以有相当吸引力的,等等。但是广播它有它的缺点,在时间上读者是被动的,只好受广播电台来指挥,你有什么办法!它叫你什么时间听你就什么时间听,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像打开报纸一看你高兴看什么就看什么,你非坐在那里听不行,你不高兴听的也要听,你高兴听的还是听,它也有不方便之处。所以,我看无论广播事业将来如何普及,报纸如何普及,我看彼此都能够存在,我们应当避免自己的弱点,发挥这种工具的优越性,就能够搞得好。

第二部分我主要的讲报纸。把报纸的性质理解了,其他用声音来传布新闻,和用形象来传布新闻都差不多的,所以主要讲报纸的性质,其他有大同小异之处。报纸是一种传布新闻的工具,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产生的一种新闻工具。最早是作为一种职业来出现的,逐渐地被政治力量所运用所控制。为什么我再重复这一遍呢?是为了讲报纸的性质问题,首先要确定不管用什么工具来传布新闻,人总需要新闻。用什么工具是第二个问题。产生这种工具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比如像无线电产生得晚一些,电视更晚一些,都是传布新闻的工具。这两个概念把它搞清楚,下面才能讲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说,首先有了报纸逐渐地被政治力量所运用,并不是阶级斗争出来了报纸。是这么个问题。把这个问题确定了,现在好来证明我的论点,就是政治力量运用了报纸而不是政治力量创造了报纸。是这么个问题。把这一个问题肯定下来再讲下面。

报纸它产生在阶级社会形成很久以后,也就是报纸用文字来传布新闻的时代是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呢?从社会来讲是处在生产比较发达的时代。从阶级来讲,也就是处在已经有了阶级的社会,是这样的一个条件。所以这种工具一产生,它就有阶级性。为什么有阶级性呢?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当中有许多议论都不讲这个问题的,光是讲报纸有阶级性,不是为这个阶级服务,就是为那个阶级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为什么有阶级性这个道理。就是因为传布这一类新闻和传布那一类新闻它本身就有政治作用。这样的叙说什么可以证明呢?从历史上来证明,当一批新闻商人出现吃新闻饭的时候,于是遭到政治力量的控制。那个时候新闻商人还不像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学说,报纸有阶级性。他们还不懂得什么,他们就是打听打听事情,你要什么给你打听什么给你传布。因为传布这种新闻对这种人有利,传布了那种新闻对那种人不利,那么他就要管了。所以在欧洲教会就发生把新闻记者捉着挖眼睛割鼻子弄死的事情,当作暗探特务来杀害。因为你这样来报道新闻,必然渗透着写新闻的观点在里头。以欧洲来看,这方面戈公振的新闻学当中这一段讲得蛮有意思的。他讲罗马的新闻记者受人委托采写,但常常他并不是把原文抄下去,他是根据自己的意见来写一写,当中就和原文不同,观察及其取材范围极其自由,他常常加入官报所无的记载,甚至于加入自己的意见。因此可见产生阶级性。言论就根本不要讲,言论有阶级性,各人讲各人的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很明白,新闻的报道本身有两点,这一种新闻和那一种新闻。它就产生了,如何来报道也便带有了阶级性。因为当时有阶级的社会里的人最根本的利益是阶级利益。

所以,拿一般的报纸来讲,所有报纸都有阶级性。但你要从一个报纸解剖来看,则不能这么机械,说:都有阶级性。每一条新闻都有阶级性,是讲不通的。《解放日报》的气象预告,你说有阶级性吗?今天最低温度是7℃,明天最低温度是3℃。这有什么阶级性吗?没有,有很多没有。阶级性就整个一张报纸来讲,一般说来是有阶级性的。是不是有阶级性的报纸都有政治背景呢?不一定。大多数的报纸是有政治背景的。有政治背景的报纸是不是都是政党的报纸呢?也不一定。若干报纸是政党所办的,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政党不办报。但是,所有的报纸不都是政党所办的,不是任何一张报纸都是政党所办的。但是世界上任何政党大部分都要办报。关于这方面材料请大家看《新闻学译丛》1957年第1期。这一期最后讲,美国的报纸大部分都是由政党所办的:有共产党办的,有进步党办的,还有叫做接近国务院的报纸,叫做金融界办的报纸,叫做亲共和党、亲民主党、接近官方的报纸。凡是支持政府的、带有自由色彩的,都加上个“亲”字,或加上一个“接近”。这就证明,不是所有报纸都是政党办的。但是美国的几个主要政党都有报纸,这也是可以证明的。这个事实就可以解决我们一些糊涂观点,就是认为,报纸一定是政党的工具。其实,报纸不一定必须是政党的工具,但是政党必然运用这个工具。所以,不能够把阶级性就看成是政治背景,政治背景就看成是政党,这是有不同的。

第二个问题,有人提出:报纸是上层建筑还是基础?是上层建筑中那种属于政治法权一类的东西,还是属于其他?因为我听到有的同志说,报纸不是别的东西,就是政治。强调报纸和文学艺术的不同。他们说,你看,政治一变,报纸就变了。比如《新闻报》1949年5月24日还是在那里反动,可是那天夜里就准备好了新华社的稿子。上海一解放,第一天一出版,就大变样子,变得多快!文学艺术并不会变得这么快。因此说报纸很像政治,一变就变过来了。报纸不是别的,就是政治。结论是,报纸是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法权范畴的。我们说(我说,不能说“我们说”。因为没有人赞成我的意见,不能加“们”字,只能讲“我”),我说不是的,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上层建筑是为基础所决定的。基础就是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制度。上层建筑通过基础所决定。“上层建筑”,在很早以前,我念书的时候,我看到的社会科学说,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部分是政治法权,一个部分属于道德、艺术、文学、科学等等。艺术、文学、科学等等是通过政治制度,通过法权的变化起影响,它不是直接由基础来反映的,它是通过第二性反映的。书上是这样讲的。现在,我们看,报纸是属于哪一种?我说不能把它属于法权一类。为什么呢?因为法权在一个社会、一个统一的国家里面,只能有一种,不能多种。比如说,在国民党的中国,只有“六法全书”,只有一个国民党政府。在根据地,人民抗日民主政权,只有我们的法权,就不能包含国民党的法权。但是报纸不同,报纸在一个统一的法权之下,有多种多样的。在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共产党报纸等等各式各样的报纸。但是法权不行。其次,法权对人有强制作用。但是报纸对人,没有强制作用。报纸也与政党不同。法权这一层上层建筑当中,包含政党,但和政党也不同。政党是随着阶级斗争产生而产生的。虽然在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没有产生近代化的政党,但是它有阶级的积极分子作为核心。比如说,像太平天国的领导是农民起义的政治核心。像希腊奴隶暴动,斯巴达克就是领袖。总之,一个阶级它有积极部分,这就是政党的萌芽。不过没有产生严密的组织。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才产生了完备的、现代化的政党。但是它一定要随着阶级斗争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斗争消灭而消灭。而报纸不同,报纸不是随着阶级斗争产生而产生。阶级斗争消灭,报纸不能够消灭。这就不能和政党相比,列到这一类(指上层建筑中法权的那一类)。

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以为它和文学艺术相同、相似。在那种意义上呢?在这种意义上:就是人类不管你在有阶级社会也好,没有阶级社会也好,人们是有对文学艺术的需要的。在古代,在原始社会,人们在休息的时候,在劳动过以后,总是把一天劳动的成绩,画到墙壁上:画个鹿呀,狗熊呀,唱唱歌子呀,跳一跳呀,很有需要。那时,没有阶级。将来在阶级斗争消灭以后,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以后,还是有文学艺术。这一点和新闻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说,电影出现在什么时代呢?出现在阶级社会。为什么出现在阶级社会呢?不是因为阶级在斗争中出现了电影,而是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这种机器,有了这种东西,人们只是运用这种东西来表达艺术。这和报纸产生在有了文字、有了造纸、有了印刷条件以后,用报纸来表达、传布新闻是一样的。那么,报纸和艺术还有相同的地方在哪里?阶级社会产生了文学艺术就渗透着阶级性,新闻事业也是如此。在阶级社会里,新闻是渗透着阶级性的,这一点相似。文学艺术在阶级社会里被利用作为阶级斗争工具,新闻事业也是在阶级社会里被利用作阶级斗争工具。在这几个意义上来讲是相似的。因此应当把报纸放到更上一层的建筑。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我为什么这样子来比呢?目的是在论证我最后的论点。但是报纸也不能够机械地去比。因为报纸它是一张纸,它跟文学艺术不同。这张纸也可以和杂志、电影、广播电台的构造相比的。这张纸嘛,印着黑字,究竟印什么,这当中是有问题的。这张纸是什么东西呢?这张纸是毫无阶级性。一张纸上印着黑字没有阶级性,纸上印着消息也没有阶级性,印着什么样的消息,有阶级性了。完全都印着气象报告,那就是说没有阶级性的报纸。你是印着政治新闻或印着其他新闻,那就有阶级性。报纸因为不完全是有新闻,而且有言论、有科学、有文学、有广告,你不能够把报纸笼统地去比,你要有分析地去比。有一些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关于气象方面的,就可以和没有阶级性的自然科学去比。关于文学的内容,可以和文学去比。我只说新闻这一部分,大体和文学艺术差不多,有这个特点。

第三个问题,我讲报纸从刊载的文字内容来讲,多数文字是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从这个论点上来讲,它有阶级性,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问题是怎么样服务法呢?报纸作为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和其他为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它能够为阶级利益服务呢?问题在这个地方。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个问题,把它简单化了,就发生问题。报纸它所以能够为阶级利益服务,它和政权军队监狱有不同的服务法。监狱是“我掌握政权我不进去,我叫你进去;你不进去,我把你抓进去”,这样地服务法的。国民党的时候,是不是蒋介石坐监狱?他才不坐呢。他叫我们进去。我们夺到天下以后,则叫他进去,我们出来。这是监狱的一个特点。报纸是不是这样呢?怎么样为阶级服务呢?为无产阶级服务,就不给你农民看,是不是这样服务法呢?不是的。不是不给他看,也不是强迫着套在他头上要他看。这和做大总统不一样。要我们做大总统,就不给你蒋介石做。我们要有发言权,你敌对阶级就不能有。报纸不是这样,报纸也和标语传单不一样。标语你在夜里涂在墙上就完了:“打倒张三!”“打倒李四!”非常有力。你爱看就看,不看就不看;但是你不看也看到了,你走路就看到了。它也不问你要钱。报纸是个什么东西,怎么样服务法的呢?报纸它所以有威力,是它发行量很大。这和标语不同,标语无论如何不能够印那么多。报纸主要通过新闻,其次通过言论来服务。报纸通过新闻,以什么方式来服务呢?就是通过商品的形式。也就是说,我制造一种商品让你自愿地买,你买了以后,你就受我的影响,那我就来服务。有人反对说“报纸是商品”,这个我看不对。报纸是商品是个事实,你反对也好,你不反对也好,它就是个商品嘛!它就是嘛!为什么它就是商品呢?你要钱嘛。文汇报同志不赞成是商品,你文汇报不是吃商品,你薪水哪里来呢?你要不是吃的商品,你不都饿死了吗?你不要钱,试一试看。你白送,白送给我都要。要了来三角五一斤当废报纸卖,我还赚钱呢。报纸不赚钱,你不都饿死了吗?有人说:“商品是追求利润”,我挖苦他一句:说这话是没有常识。难道说,社会主义社会所生产出来的东西,我们织的布,我们造的洋火……都是为了追求利润吗?“商品”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分配的手段。生产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你能说我们所有的工厂都是追求利润吗?那是不对的。社会主义生产的东西用商品的形式来分配,不能说目的是追求利润。虽然是有利润,但是目的不是追求利润,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商品它有一个特点,我不按照经济学来讲什么“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它有一个特点是,供给全社会来用。谁都可以买。但是要花钱买。它通过市场分配到读者手里。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若干年以后,才可以不用商品形式而用产品形式。斯大林的政治经济学中讲到,将来是要用产品交换代替商品分配,那个时候就是各取所需。你要就给你,好比现在的内部文件差不多。商品就是商品,这无可怀疑。有人说,有的报纸不赚钱,叫不叫做商品?商品不能够用赚钱不赚钱来作为标志。不赚钱赔本还是商品。这用不到讲,过去资本主义自由竞赛的时候,有许多亏本垮台的,大鱼吃小鱼吃倒了,你不能说他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是商品。商品的特点是社会性的消费,要规定代价购买。在封建社会生产的东西叫产品,只是为消费者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产品。商品就是商品,它是通过这么一种流通的方法到达读者手里。最近我听说北京召开新闻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提出“尽管新闻在流通过程中有相当程度的商品性,但是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它是商品”。说新闻不是商品,没有说报纸不是商品。我讲报纸是商品,没有问题,它和内部刊物标语口号不同,和监狱政权不同,我们要区别这两个东西。

我讲政党使用的报纸是两重性,这一个论点我还没有改变过来。有人说是一重性,就是阶级斗争工具。反正我现在还没有同意,我还是讲我的意见。哪两重性呢?我现在“修正”一下,按安全说法,我论证两重性,是从这个角度来论证的:我用这两个符号:一种A性,一种B性,这么来讲,先不讲名字。一个就是报纸为政党所利用以前、报纸被政治力量所运用以前那么一种“性”。这一种“性”叫做什么“性”呢?大家随便叫,我这里随便取个符号,就是“A”:因为人需要、社会需要了解周围的情况,人们需要了解周围的事变,要知道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新闻,于是有人供应他这么一种“性”。第二种性“B”:就是为这一个政党的利益而服务的这样子一种“性”。这么两种性能,名字随便取。这两种性能,它是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的。它是两重,不是单一的。报纸产生于政党形成以前,是政党运用社会上已经存在的这样的一种出版的工具来作为政党的工具;不是政党所创造的一种工具,不是政党本身的一种属性。政党消灭以后报纸消灭吗?没有阶级社会也有新闻需要嘛。仅仅是因为没有可能用这种传布方式而已。所以,机关报他一方面是受着机关意志的约束,政党办的一个机关报,它总是受政党的意志约束,为政党的意志而宣传而服务。这是基本的一面。政党意图使报纸按照政党的意志来影响读者。另外一方面呢,报纸的另外一重性就是社会借以获得新闻的一种商品,不是“商品性”。我说这种东西同时又是社会上的人借以获得新闻的一种商品。我要知道事情,我怎么办呢?我就花5分钱买一张报纸。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就是这么一种东西。

因为政党宣传有很多方面,一种是商品,是一种企业,另外一种是非商品性的,是什么呢?标语、传单、口号,还有口头宣传,还有讲演,还有个别宣传、交朋友等等各种方式。有一种是利用企业、商品等等宣传,比如说,利用电影院、戏院,因为人要欣赏艺术,因为人爱好艺术,所以人就愿意花钱去看戏。比如说我们生活在上海,今天晚上就要去看一看电影,不晓得哪个电影院演什么电影,我就要知道这个情况,我就到马路上买一份报纸,买哪一份呢?我不管的,像《解放日报》也好,《文汇报》也好,《新民晚报》也好,我只要买到一份报纸,他们就供给我所要知道的知识,所需要知道的新闻就行了,花了5分钱,买到了一张纸,这张纸它可以给我需要的东西。因为人有对新闻的需要,所以政党就要利用这样一种宣传工具。因为人要知道周围的事情,政党就办一种报纸给你看,来影响你。另外一种就是标语、传单、个别宣传,它不产生这样的一种价值。我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结合起来发生作用,要是结合不起来,就不能够发生作用,也就是说“办报卖”和“买报看”,两个方面必须结合,一个方面讲“办报卖”,“办报卖”的人极力地想用他的意志来影响你,“买报看”的人是极力地想要买到我所需要的知识。就是这么一个问题。那么,结合不起来呢?那就是变成没有读者的报纸了。没有读者的报纸,就根本不能够发生机关报的作用。没有人看的一张报,它就不发生作用了,只好自我欣赏贴在墙上天天自己办给自己看。就有这么个道理嘛。这个东西我讲应当是对的,就自己讲自己吹。大家总不能反过来:越是没有人看的一张报纸,越是一张好报。音乐可以这样子,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是曲愈高,和愈寡。报纸要影响人,没有人看,它还影响谁?就是这么个道理。所以报纸总是想通过这么一种方式——一种商品的形式(我不说“商品性”了,我改了),来传到读者手里,来影响人;要影响人就要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影响。能不能影响?就看它能流通不能流通。我也不把它叫做商品性,这样讲法有毛病,有很多缺点,会发生误会。但商品还是商品,这是没有问题的。将来到“产品”的时候,才不叫做商品性。总之,办报总是要办给人看和使人买报看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行。所以,报纸一方面具备着为政党所需要这种性能;另一方面具备着被政党利用以前的那些性能。这就是两重性。

资产阶级政党怎么样来发挥报纸的工具作用呢?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是利用报纸作为组织资产阶级分子以及工农大众来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这样的一种阶级斗争工具。对谁斗争呢?是对封建势力作阶级斗争。资产阶级革命吸收了工农大众,所以他运用报纸来行使这种使命。这就是说,通过报纸使工农大众、使资产阶级分子看了报来参加革命。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发展成为主要的对抗矛盾以后,那么阶级斗争就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这时,资产阶级怎样使用报纸作为阶级斗争工具呢?他不是说我办的报不准你无产阶级看。不是这样子的。阶级斗争的主要作用也不在于组织资产阶级分子、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来向无产阶级作斗争,这也是次要的一面,这一面是有的。比如说,解放以前国民党的报纸发挥不发挥组织作用?它也在发挥的。比如说,反动地主阶级有一部分积极分子叫“还乡团”等等,还有一部分阶级觉悟比较低的地主分子,我们称之为老实地主或者不大敢造反的地主,那么国民党报纸就要发挥组织作用,提高反动地主的阶级觉悟。报纸就说:共产党搞什么“望乡台”怎么样怎么样;搞“望蒋杆”又怎么样,杀人又是怎么样。逼这些人起来参加阶级斗争,参加“还乡团”等等向我们进行斗争。但报纸的基本的作用不在这个地方。从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基本作用它是要办报给无产阶级看,给一般劳动人民看,通过给你看来斗你。在戊戌政变以后,山西办了一种报叫做《山西日报》,完全用文言文;后来因为义和团农民起义,(山西当局)想利用报纸作为阶级斗争工具,就又办了一种白话报,办给农民看,叫农民看报,不看不行,强迫他看。后来有一部分资产阶级分子也办一种白话报,叫《济南白话报》(记不清楚了),也给农民看,强迫农民看,这样子来争夺农民。如果工人阶级没有新闻的需要,不看资产阶级的报纸,那么它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作用,就会减退百分之七十。我们都知道,美国大资本家只有1 000个人,但是他的报纸每天发行1 000万份以上。这1 000万份以上的报纸都是什么人看呢?大概总是属于资产阶级的敌对的阶级看吧,对不对?都是这些人看的。是不是看了就上它的当,受它的欺骗,受它的麻醉?在那一个社会当中,你没有多少进步的报纸可看、正确的报纸可看,所有的报纸都是资本家垄断的嘛,工人的报刊受到迫害,今天不能出版,明天不能出版,美国的“工人日报”发行仅仅15 000份,是不是?几千万份都是那些资产阶级报刊,你不看怎么办?解放以前,在上海的同志,你们想想看,是不是想看看报,想知道知道天下大事呢?所以我们有个经验,看国民党的报纸,要从反面看,他说胜利就是失败,他说失败大概是胜利,他说好就是坏。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经验来呢?就是因为看了他们出的报纸。如果我们根本不需要看他的报纸,就得不出这个经验来。我们为什么看呢?就是因为我们想知道新闻。为什么工人阶级看资产阶级报纸呢?什么道理呢?不看不好吗?有人说是叫做工人觉悟太低。我看这样子来估计工人也太冤枉了。是不是因为工人觉悟低呢?我看有一个原因,就是资产阶级利用了人对新闻的需要。这是一重性,它是两重性结合起来的一种东西。

所以,我说报纸还是两重性,在中国共产党的报纸决议当中提到,共产党的机关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人民日报》改版后,也这样讲,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共产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过去在国民党统治的时候,《新华日报》也有这样一段话的。

那么无产阶级政党的报纸是怎么样发挥阶级斗争的作用呢?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主要的是组织人民大众,夺取政权。在革命以后,主要的是组织人民大众建设社会主义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随着形势的变化,政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进行建设,进行自然斗争,变成主要的任务,是不是?这个毛主席大体讲的就是这么个意思。将来我们能不能进行自然斗争呢?目前还有许多政治任务,再过两三个五年计划一定可能。我们今后主要领导向自然斗争。他说阶级斗争不是为阶级斗争而斗争,是为着向自然斗争,为着发展生产,为着丰衣足食、建设幸福生活。所以说,无产阶级的报刊也是两重性。一方面,就是为人民大众供应新闻,满足人民大众各方面知识的需要;另外一方面,是领导着人民大众进行阶级斗争,进行无产阶级专政,进行建设,向自然作斗争。

所以,我们从报纸代表的利益来讲,代表什么人的利益来讲,共产党和人民大众完全是一致的,不像资产阶级报刊,它们从读者来讲,主要是办报给敌对阶级看,它代表的利益,是大资本家的利益。而无产阶级的报纸是办报给人民看,它代表人民的利益,同人民是一致的。

可是有人说:你们这个报纸是共产党的报纸,代表共产党就不是人民的报纸。我们说:我们是共产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为什么呢?我们是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我们的这张报纸和人民大众是密切结合的,谁都可以到这里来发表意见,只要是人民。所以,我们从代表的利益来讲,是共产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但从新闻事业来看,它就是一方面根据社会的现实状况,提供给人民所需要的各种不同的新闻,同时也是政党领导人民进行阶级斗争和生产建设的一个工具。有这么两重性。所以说,从另外一个意义来讲,报纸这种机关是党的宣传机关,但同时又是党所领导的一种企业。是不是“企业”?称它“企业”大概不成问题吧?它自己计算经费,要什么自己解决;在苏联党的事业中,党的活动经费,把出版的收入作为一项。一种是党费收入,一种是出版收入,作为党的活动经费,显然是依靠出版来得到收入,这个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是两种,一种是宣传机关,一种是企业。当然,这种企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但不能够说不是一种企业。电影、戏剧等等也是如此,是一种企业。我们来看报纸,如苏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决议中有好几个地方都讲到推销的问题,有一段第一句话就讲过去一年的特点,就是定期报刊销售量的大大增加;第六段提到,代表大会满意地指出,《真理报》扩大销售量等等。“扩大销售”,“销售”什么?不是销售商品是销售什么?销售,不叫做分配,不叫做赠送,而叫做“销售”。党都很注意这个销售问题嘛。第七次代表大会,斯大林还讲过,他说我们的报纸不能够像文件那样办(原文记不得),一定要大家订阅,把它企业化,这样才能提高报纸的威信等等。我们也提出来“要个人订阅”,“不能放在办公室里当作文件”等等,是不是?去年不是“个人订阅”吗?你说这是什么道理呢?你说完全是没有这个意义,我觉得也不是的,但这是不是两重性?一重叫商品性,一重叫工具性?这个讲法不一定那么妥当。也有人劝我再坚持坚持试试,我说算了,我也不去坚持,自找麻烦了,好汉不吃眼前亏。两重性还是两重性,反正是这么个道理。

我也不赞成没有“商品”这个意义,报纸就是商品,事实如此。两重性,“商品性”不算一性可以,反正一个是人民要看报,一个是办报的,两个方面互相结合的一种东西。不是说报纸唯一的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政党的阶级斗争的工具。我说不对,为什么呢?前面我就讲过很多道理。因为在阶级斗争的时期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但是阶级斗争结束以后,是不是就没有报纸呢?还有!现在我们怎样解释呢?再过两年怎样解释呢?你不能老是啃住就是阶级斗争工具,显然是解释不通的。你说是报纸就是政党的宣传工具也解释不通,不是政党就不能办报吗?也能办报。宪法规定,人民有出版、言论、结社自由,你不能说那些办的报纸都是政党办的报纸,是不是?必然是宣传工具,这个倒对的。谁都可以运用报纸做宣传工具,但是宣传工具和为人民服务两个不结合起来,就不能够发挥工具作用。也有人说:我这个“宣传”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也对,的确我们的办报就是为人民的远大的利益服务,这个是完全正确。但是不能够排斥抹杀人民根据时代不同、社会条件的不同,需要的新闻和办报的人有一定的矛盾,这一个矛盾不能够完全抹杀。不能够说:“我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我。我办的什么样子都是代表你们。你们不高兴看,就叫做阶级觉悟低,叫做落后。”我就爱说怪话,我说我们从来不能够先开一个读报训练班然后再办报。正是因为我们历史上证明,报纸所起的作用,它的威力,就是影响广大群众,就是要把不觉悟的人影响得使他觉悟起来,不是这么个道理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想要知道新闻。我告诉你新闻的时候,就使你受到我的影响,就觉悟起来了。就是这么个道理。至于是不是阶级斗争,是不是生产建设,那是随着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不是说报纸永远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如果说是一个长期宣传工具,话讲得通;是不是长期的是一个政治宣传工具,倒可以怀疑。但是更长期地来讲,也是人民借以获得新闻和知识的一个出版物。这个也应当肯定的。这是两个方面,虽然是不矛盾,但是有差别。我们新闻事业的发展,我以为就是从这个差别,就是从这个矛盾当中不断地改进,克服矛盾来改进。阶级斗争结束(现在我们中国叫做基本结束,还没有完全结束,将来完全结束),报纸仍然存在,那么再过一个长的时期,报纸还是存在,我想到有一天政党消失了,报纸还会存在。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关系,社会的构造,更加紧密,组成一个共同命运、共同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个社会。和封建社会不同,人们都要人和人之间建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关系,每一个人都关心整体,关心整个社会。因此人们更需要新闻,到共产主义是没有政党了,那么那个时候的报纸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有人说是“转化”,我以为不是“转化”,是“一重性的消失,保留了一重性”。这一重性,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永远永远都是保存着的,只是在阶级社会里这一重性当中又加上了一重阶级性工具,后面这一重性,随着政党消失而消失,不是把政治工具改为、转变为社会供应所需要的新闻的一种工具了,不是这样的转化,而是一重性消失。所以,我说的两重性是来证明在人类社会自始至终保留着人对于新闻的需要这一重性。在阶级社会里,像文学艺术那样渗透着阶级性,被利用着作为阶级斗争工具,被利用着为政治服务。当着阶级斗争消灭、当着政党消灭,这一重性就会消失。但是文学艺术仍然是文学艺术,还保留那一重性。

片面地强调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政治宣传的工具,而不讲到也是人民的报纸,也不讲到社会上的人有需要新闻的一面,不谈这一面,我以为是有害的,就会有可能造成报纸脱离人民大众。有人说:“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政治就包含着为人民服务,真正的懂得政治的人,就是最懂得为人民服务,因此不会。”如果这样讲,我也赞成。如果办报的人能够把政治理解成是为人民服务,那么这样有很强烈的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这个问题当然也不存在了。就是有可能有的人不是这样子的理解,认为是党的宣传工具,就是只是意味着那一些很显明的是属于阶级斗争范畴的,或者是意味着是领导机构的意见,而就忽略要结合人民需要。有人假如这样,就会产生毛病。如果懂得这个道理,你怎么讲都没有关系,你说“我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我;政党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政党;共产党是代表人民,人民就是代表共产党。”你怎么样讲都可以的,那是没有关系的,只要真正地能够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怎么样为人民服务,办报也是要我们教育群众,也是为群众服务,那么这样来想问题,我想这些问题怎么样讲都可以。因为你加上一个为人民服务,同样地不会削弱党性和阶级性等等。因为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不是?你不加上为人民服务,如果有很强烈的群众观念,也不会出毛病。不过把两个方面都讲到,总是有点好处的。

“政治斗争工具必须通过商品的作用才能发挥”。(对这一点)因为有许多非难、误解,所以我把这个修改一下:“报纸必须结合着人民大众所需要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发挥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工具的作用”。

第三节 列宁论报纸是集体的宣传者与组织者和报纸的性质

第二节讲到报纸的基本性质,列宁曾经讲过报纸是集体的宣传者和组织者,列宁也专门有篇文章,论报纸的性质。那是1918年写的,列宁论报纸是集体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是在什么地方讲的呢?是在《做什么》这本书当中讲的。今天我想讲的问题,不是在于重复和背诵列宁所讲的话,大家可以看,有书在此,诸位都识方块字,用不到讲。就是讲要研究的问题在这里。今天我们对于集体的组织者这一个问题有些片面的夸张,列宁是讲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我们常常就了解成“我这条消息有组织作用”,“我这一期报纸有组织作用”,那就解释不通。这样去办报,必然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够上纸的。有人说我们报纸上登载了一个青年垦荒队的消息。你看,就把千千万万的青年,组织到了东北和江西去了,对不对呢?我看不大对。没有党支部在那里工作,没有团支部在那里工作,我看登200个消息也组织不起来,是不是?这样地理解组织作用和列宁所讲的意思不一致的。列宁他是在什么时间为着一个什么目的来讲的集体组织作用?他所讲的组织作用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我们要了解一番。列宁是在革命爆发的前夜,当各个地方分散的革命的力量正在组织暴动。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之下,这些力量还没有结合成一个整体。列宁提倡办一个全俄政治报,那么有人就反对,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列宁是空谈,书呆子习气,纸上谈兵。他说现在的任务是应当办地方报,用地方报把各种力量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办一个全俄的政治报没有作用。列宁反驳他这一点。专门有一章讲报纸能不能起组织作用,就是《做什么》。最后,他讲“报纸能不能成为集体的组织者呢”?他反驳了那奇金。那奇金的议论大家可以看。他用什么理由反驳呢?他打了两个比方,一个比方他把当时的分散的斗争,比做是工人建造一座房子,一块一块把石头摆好了,但是摆的石头都是杂乱无章的。他就问那奇金了:你看这个时候应不应该有个人把它画上一条粉线,按照这条粉线来把石头摆好。他说,我看现在应当。不然的话一块一块石头摆得乱七八糟就会被敌人各个击破,就不能盖好一个房子。他讲这个意思,他就是想把分散的斗争力量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阶级斗争。列宁这么个意图,是把分散的力量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力量。这是一个。第二个例子他讲什么呢?他讲报纸能不能发挥集体组织作用呢?他就讲比方盖房子,搭一个脚手架,报纸就好比这个东西,虽然它本身不是泥、砖、瓦,但是它可以把整个的结构连接起来。虽然是房子盖好,这个脚手架可以拆掉,用的时间很短。但是盖房子的时候,非常需要。大家看是不是这个意思?也可能我弄错了,他从这两个例子来理解。

可是今天我们研究报纸的性质,是否需要恰如其分根据着现在的情况,根据着将来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呢?报纸的集体宣传者集体组织者这一个作用是不是还是像革命爆发前后的那样来理解?我觉得是一个问题。是不是?当然我并不是提倡修正主义。怎么样把它理解一番呢?具体化。显然,现在不是许多分散的石头、各个分散的阶级斗争的力量,没有组成一个整体。我们已经组成一个整体,阶级斗争已经取得胜利,而且基本结束。那么我们现在的报纸,所谓集体宣传者和组织者应当具体地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究竟怎么样来解释我不讲了。我也讲不出来。到此为止,大家去想。那么,按照列宁当时的解释是不是可以原封不动地搬到现在去解释现在的社会现象?怎么正确地根据(现在)这样的时代,正确地运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报纸工作,把它具体化一番,是一个问题。

就提纲上讲的列宁论点应用,我没有应用。因为一讲就很容易讲错,我就不敢乱讲。乱套确实不大对的,要讲出个道理来。现在怎么样表现它集体作用,宣传者和组织者,这个道理要拿出报纸来一条条消息一条条言论把它分析出来。当时我就和我们的同志、教师先生开个玩笑。我们的教师先生也是教条主义很厉害。我说是不是每一条新闻都是有组织作用,他说“当然是啦,集体的组织者”。我就提一条给他解释解释。那时候正是贝鲁特生病的消息,我说,“这一条怎么把你组织去了?把你组织得哭了还是笑了?什么也没有,什么组织作用也没有。”他说,“这一个,这一个……”解释不出来了,我也解释不出来。我说,“仔细研究研究吧”。不想一想,不思考思考,搬着一句话到处乱套。我们来教书来讲课,教不清楚,人家问几句,就问糊涂了。“怎么样组织作用,你解释解释?”我们讨论个大乌龟。报纸上登载哪一个公园来了个大乌龟300斤重,山东《大众日报》登载泰山风景,它这个有什么组织作用?有人讲这个也有组织作用,你看报纸上一登,那么有人看到报纸就想到去逛公园,这不组织去了?逛了公园以后,他精神愉快,回来工作积极,这不就是阶级斗争了吗?很有理。其实我看有点牵强附会,你要这么解释,没有解释不通的事情。什么都可以解释,拐8个弯子去解释,都可以解释通的。大便也是阶级斗争。为什么呢?你不大便干结不舒服嘛。一大便出来多吃饭健康了,可以去杀敌嘛。是不是?这有点乱弹琴,解释总要合理,像话,能够心服。这个我还没有想出个办法来,把现在的报纸一条一条都能解释清楚。

列宁讲报纸的性质,这个问题列宁在1918年讲到(整风文献、新闻工作文献,有的大家可以看去)。列宁在1918年指出来什么问题?他讲我们这个报纸今天政治谈得太多,今天政治已经明朗化了。归根结底就是两个阵营。这些政治两三句话就讲完了,我们要多谈谈经济。所谓经济并不是知识分子的空论,而是人民生产中的实际生活。我们报纸揭发了没有?如某些工人的怠工等。这个问题怎样去理解呢?不是这样去理解吗?就是说,在社会的性质变化了,整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了,那么报纸的性质、办报的方针也应当随着变化。如果还是机械地循着老的概念不知道转变,那列宁就批评了。基本精神就是这样。这就是列宁讲的报纸性质。所以报纸应当办成什么样子,根据列宁的意见的启示,我感到报纸应当为社会的性质所规定,被阶级斗争的形势所规定,被人民的任务所规定。不是受着僵硬的几句口号和定义就能够作为我们办报的进行新闻工作的一个万古不变的教条。我并不是说现在报界的同志都是这样,这样说有些同志一定会起反感的。我是说现在的报纸不要像列宁所批评的那样的报纸,而要像列宁所提倡的那样的报纸。我是说,我们今天正确地运用了列宁所说的基本精神来办报,才能办好,报纸办得好,新闻广播也广播得好,这样的意思。

这两个文件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所以内容我就不讲。我们研究的时候不要用教条主义的学习态度,而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这两篇文章的基本精神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要把当时的历史条件、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得出它的道理在哪里。这样来研究就会有帮助。背诵那两句成语帮助不大。当然,我也避免修正主义的嫌疑。不是说“过时了修正一番”,我不是这样的意思。谁要是说我是修正主义,我没有话讲啦。我们要学习,好好地学习。那么报纸的性质问题是讲,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本质的东西?用足以概括的方法来讲,它是什么?报纸的性质,它是通过报纸的各种职能表现出来。报纸的性质假定说它有阶级性,它的阶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报纸它有阶级斗争工具的作用,为什么它会发生阶级斗争工具的作用呢?怎样去发挥这种作用?报纸的具体职能又是什么?报纸的性质是要用报纸的职能体现出来。资产阶级新闻学不大谈论报纸的性质,它强调社会舆论机构,强调公共事业(如电话局、汽车公司这一类的事业)。我们特别强调阶级斗争工具。过去完全正确。今天恐怕要根据阶级斗争形势来另外一个提法。但我们绝不是赞成资产阶级新闻学所讲的完全是一种公用事业像电话一样的。我所讲的为人民服务这一种性能也不是像资产阶级所讲的电话局汽车公司那样。资产阶级新闻学分析报纸职能它也讲了好多,其中讲到供应新闻,指导舆论。它对指导舆论有很多意见。有的书上反对把新闻和言论分开,说新闻就是言论的一种形式。它讲到舆论问题,有的讲是代表舆论,有的讲是指导舆论,有的讲是制造舆论。舆论问题有很多花样,这里不多讲。是一个重点。资产阶级新闻学没有提到指导工作。它强调指导潮流,培植道德,也讲到促进实业。

第四节 报纸的职能

我的意见:报纸的具体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新闻,阐明新闻。因为人们有了解周围的情况的需要,报纸的职能之一,或主要的职能,就是供给人们以新闻。透过供应新闻,按照办报人的意图将这种或那种新闻透进办报人的立场观点来达到工具作用。但是因为有些新闻读者不能够全部透彻地理解。所以报纸还担负着一个任务,就是把新闻阐明,说明新闻的意义,即,为什么如此,加上前因后果、历史背景等等加以阐明。阐明有两个意义,一是使读者透彻地了解这个事实,一是了解它为什么这样,将来如何。不外乎这两个方面。为了使读者对事实的了解,报纸常常采用这样一些方法。一种是在新闻中加背景。比如说,印度尼西亚现在某人出来组阁了,就在新闻中加背景。他是属于某党,他是干什么的,不然人们无从理解。因为光讲一个人名字是不起作用的。或者是加资料。其次就是综合形式。把许多事情综合起来,把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都讲得清清楚楚。这是一个方面。阐明新闻的第二个方面是加以论述。因为一件事情发生了,各式各样阶级的人物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效果,未必都能达到办报人的意图。比如说《解放日报》登条新闻,说一个干部的爱人虐待他的母亲,这个老太太跳楼自杀了。各式各样的人就有各式各样的理解和需要。有人说:你看共产党真坏不孝顺母亲,你看共产党员把他母亲逼死,说共产党六亲不顾。美国也这样广播共产党无情无义,不要家庭。也有老太太这样理解:“哎!这孩子真坏,千万别去学他,好好孝顺我。”也有人理解,这个丈夫很坏,为什么不好好管老婆。我们不是这样一个意图,我们是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等等。但是如果不加上个言论解说加以说明,这条新闻就可以派各式各样的用场。所以为了使这条新闻能够有效地达到宣传者的意图,那就产生了用言论阐明新闻。通过这样提供新闻、阐明新闻来发挥政治宣传的作用、阶级斗争的工具作用等等。

(二)组织舆论,扶植民主。资产阶级新闻学也提到报纸是实现民主的工具。有道理没道理呢?我说有道理。为什么资产阶级发展了报纸,这是和资产阶级的民主分不开的。存在资产阶级民主是因为整个的一个阶级要关心它的事务。所以我们说资产阶级政权就是所有的资产阶级的事务所、办事机构。资本主义国家的官吏就是资产阶级的事务员。对不对呢?对的。主人要关心他的佣人做些什么事情,就要办报。通过报纸来作为民主工具,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政府向主人汇报工作,常常举行记者招待会,通过报纸来传达。资产阶级新闻学的舆论是要大家来发表意见,对不对呢?也对。它所谓的“大家”是指资产阶级,不包括工农人民大众。从资产阶级小范围来讲确实是辅助民主的工具,舆论工具。

我们的报纸有没有这种职能呢?也有。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扶植民主、组织舆论的工具。我们说为什么要用报纸扶植民主呢?一个是我们要接受自下而上的监督,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下而上的监督。人民群众对干部对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有很多方式:可以写人民来信,可以到政府监察部门去控告等很多方法,在机关内部也可以开小组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比如广播电台同志和×××同志闹意见,你们可以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发扬民主。三年一次整风,两年一次检查领导等等,花样很多。但是其中一个花样,就是运用报纸。我们很多决议、很多东西登在报上,就是要发扬民主,要人民群众监督,就是被人民所委派出来的行政机构给人民办事,向人民汇报工作,取得人民的监督。那么它公布这些新闻等等,也是起这样一种作用。我记得有一次上海举行民主党派会议,有一个民主党派成员说,现在什么“百家争鸣”、“相互监督”,我们有困难,我们国家大事不了解,报纸上登载的消息太少,我们不晓得怎样监督呀,无从监督。比如说,我现在想监督监督国营农场现在到底赚钱赔钱,报纸上面没有。《解放日报》只登载两条,说得糊里糊涂看不清楚。我想要了解一下食品公司到底是赔本赚钱,我也不了解无从监督。他好几次讲到报纸没有消息,我们无从监督。有人就批评他,说这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我们讲民主是讲工农大众是不是在经济上解放了,不能讲所有国家大事都让你去了解,你也了解不了。对不对呢?对的。这方面是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是他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也有一定的道理。人民大众要当主人翁,在经济上解放了以后,要发挥人民群众参加国家事务工作(的积极性),你就让他了解国家大事。有人确实愿意了解,所以报纸还担负这样的职能。但是这种职能同资产阶级报纸不同。它是以资产阶级为对象。我们是以广大劳动人民为对象,就是工农。毛主席讲,除了工农以外中国就没有人了。地主变成农民了。资本家变成工人了。知识分子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已经是工农大众化了。从这方面来讲,我们的报纸与资产阶级报纸不同。人民大众就是指广大工农群众,不是指个别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为他们发扬这个民主。

(三)指导工作,指导生活。正是因为报纸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它就产生了第三个职能:指导工作,指导生活。因为人民大众从事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工人和农民都是体力劳动者,干部、知识分子、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都是脑力劳动者。看报的人不是脑力劳动者就是体力劳动者。所以报纸发表许多新闻、许多经验就能够对读报的人指导如何做工作。因为现在读报的人并不是把读报当作消遣、为了玩。但是报纸上有这样一种为人民服务一项我倒赞成。据说《文汇报》(好像是《解放日报》)登载丰子恺的七巧板,像《新民晚报》登载棋谱,这可以指导什么工作呢?啥工作也指导不了,就是玩的。我倒喜欢看一看。虽然我下象棋每下必输,但还是看,这也是为人民的文化生活服务嘛。如广播电台唱《借东风》一个样子,服务服务有什么关系。有人说这个东西不行,没有阶级性,没有思想性,没有战斗性,一“性”也不“性”,要求把它搞掉。我看有这种服务“性”也好。这是谬论?在我看来,还是服务性多一点好,指导性对我用处不大。我在教书,报纸不能讲新闻学如何教法,课堂讨论如何组织。你也不管这些事情。报纸很难登高等教育的经验等等。这一类东西对思想提高当然是有作用。指导工作对某些人来讲就不能起很大作用。对一般工人来讲作用也不大,对干部作用大些,农民作用也大些。有各式各样的干部做各式各样的工作。报纸哪能把各方面的工作一点一点都讲得很清楚。报纸也不能代替各级组织、各级业务部门。报纸一手包了,人家干什么呢?从上到下一竿子干到底,别人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化一番就不要了吗?当然报纸不能那么指导法。这样指导人家都要关门了。各级党委都不要了,要一个《人民日报》就完了。张家村、王家村的小学教员《人民日报》可以指导,大学也可以指导,广播电台的秘书怎样做工作也可以指导,那怎么可能呢?当然不可能。有些东西像政策方针或是一般的工作(比如勤俭节约这类工作)可以大大发挥指导作用。日常的业务分门别类的很细的专门技术,报纸就不能起指导作用。我讲指导工作是讲一般的。大多数读者可以接受报纸指导的工作。但不是任何的工作。任何的工作是讲不通的。指导生活是指导生活怎么样过得更健康,更符合于共产主义道德等等,这方面也是有的。

(四)培植道德,移风易俗。大家晓得人的行为主要受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我就是受3个方面的规定。一种是法权,它可以规定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人与政党的关系。这些关系依靠什么来调节呢?来控制呢?一个是法权。法律规定了的必须这样做不能那样做,那么关系就能和谐,就能够维持下去,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道德。道德是依靠着人对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感觉,人对于良心这个责任的感觉,这些东西来发挥作用,来规定着自己的行为。常常道德是依靠舆论来成立的。所以我们常讲“舆论杀人”,我们讲封建道德不知道逼死多少人。那是什么原因呢,是舆论的力量使你不敢这样子做,构成一种舆论的力量,构成道德,这就不得了。报纸为什么能够起着培植道德的作用呢?就是因为他提倡一些新事物,大家看了你这样做我也这样做,就可以转化舆论。穿花衣服,如果人人都说你这是腐化、资产阶级思想,你就不敢穿。可是报纸上连篇地登载,邓颖超穿了花衣服。她穿了,我也穿。大家都说穿花衣服是表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给我们社会主义增光,表现生动活泼的人民生活。斯大林讲“我们要把妇女打扮得像金钢钻一样”。好,花衣服穿上了。你们不害怕了。现在是要艰苦朴素,花衣服又不大敢穿了。看,这是舆论力量。大家都这样说嘛,这就不得了。大家都说穿花衣服是资产阶级思想,你就不敢穿。大家都说不穿花衣服是保守右倾思想,你就非穿不可,明明有的人买不起花布,他也要拼命借债来买两尺花布。我看报纸的舆论到底是起作用的。所以报纸宣传常常对移风易俗、培植道德起很大的作用。现在我看到《文汇报》一个材料很有趣,一个青年反对提倡早婚,是什么理由呢?是“舆论压力吃不消”,将来大家造成一种风气说早婚的人活该,你是为了性的享受。你早婚有了孩子就不管了,辅助费就不发了,使早婚的人抬不起头来。他说,这东西很可怕。可见大家感到报纸这个舆论很厉害。报纸搞得好能够对培植好的道德起很好的作用,搞得不好能够把人逼得寻死上吊,逼得借债。

(五)增进知识,提高文化。如文学艺术科学报纸上登不登啦。苏联有什么飞机,美国造什么半导体,过去《解放日报》登了很多。这些有什么阶级斗争的作用呢?也不是什么政治工具。我看对增进知识起很大作用。日本一个男人养小孩,你说这与阶级斗争有什么关系呀?把它去掉也可以,与国家兴亡没关系,不登也可以。登上是不是会亡国呢?也亡不了国,也没有多大坏处。可有可无。既然没坏处,如果报纸有地盘,登登也可以,我想可以为大家增加些知识。但这对科学家有作用,对人民大众没有多大作用,比如过去在无锡(或是其他什么地方)发现一个“蜡尸”,一个人死了多少年不腐烂。那个消息纯粹是增加知识,有什么用处?对阶级斗争和政治都没作用,难道说现在革命以后,发现尸首可以不烂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扯不进去的。尸首在200年前埋进去的,与社会主义优越性毫无关系,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新事情。我们不会把它作为经验,打听打听怎么采买个棺材,200年不烂。但这对科学家有作用。科学家看了报纸会作一番研究,对多数人只起了增加知识的作用。报纸登载这些事情有一些也没有坏处。但是报纸不能发挥这种职能,就是不能发挥法律的作用、纪律的作用。报纸就是不能够发挥。我们常常批评人,但不能处分人。不能说“《人民日报》社论你为什么不执行”?《人民日报》社论不执行不能算犯法。因为不是立法机构。对一般人民来讲,受到什么地方的约束呢?人民代表大会有立法作用,可以管人,不执行算犯法。宪法违反不行,可以约束。对党来讲,党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所选出来的执行机构——委员会有约束作用。报纸是个言论机构,讲道理给你听,它能说服了你,你就听,它说你不服,你就不听。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报纸的每篇言论不是按照立法程序来制定的,如是文件决议,下面必须注明,是某个委员会某个代表大会某个机构。报纸不能起法律作用、法权作用。过去太平天国讲得有道理,它说,要设一种官,这种官最大,任何部门的官都管不了他。但是他的官也最小,他不能干涉任何官的工作。报纸就是这个作用。它可以最大,任何部门的官都管不了它。但是它的官也最小,它不能干涉任何官的工作。它可以最大,它可以议论什么事情,随便什么事情都可以议论。但是要受办报的机构、党的机构约束,不能和所属党委对抗。你可以议论别部门的工作,但不能干涉。它是讲道理的东西,你能说服人家人家就信。说服不了人家,人家可以不执行。所以报纸反对“应当如此,必须如此”这类训话口吻。把它“收拾收拾”,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恰当的。你不能够叫人家“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你只能讲道理,说服人家自己愿意这样或那样。你可以指出一条明路来,靠说服靠讲道理,不能起法律作用,也不能起纪律作用,纪律是不管你通也好,不通也好,违犯了就要治你一治。当然我们提倡自觉,但对那不自觉的,那也可以用纪律来制裁他一番。不能说,依靠自觉就不要纪律,这个不行的。但是报纸就不能说对不自觉的、看了报不相信的人去制裁他一番。这不行。报纸不能起纪律作用。报纸也不能起学校的系统教育作用。广播电台当然可以教俄文,报纸就不适合搞这个东西。办函授学校不是报纸的事情。报纸如果登载学术上的科学上的知识过多,也没有多大好处。报纸毕竟是带有时效性的东西。

第二讲还有一部分下次再讲,最后一个意见,就是这一次我想讲无产阶级报刊的基本原则。这一部分很多书都有了,有很多文件很多书,我想用不到讲。为什么呢?我讲还是讲那个东西,念书给大家听。最多我加上一番编辑工作,把人家讲的什么话编辑起来。我做过编辑工作,但那是最坏的编辑,编不好。所以也不想干了。怎么办呢?那部分很重要,包括党性,思想性,战斗性,群众性,什么性什么性,那一类“性”的。我们讲新闻学最初就是讲“集体的宣传者、组织者”,“无可代替的工具”,“最有力的武器”,主要就是这么一些东西。这一堆讲完了,第二部分讲那些“性”。把那些“性”讲完了,就讲专门业务了,如编辑、采访等等。编辑、采访我想放在技术科学范畴去讲,不是我们这个范畴之内,我想那些剩下的无产阶级新闻学在理论这一部分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群众办报的方针,再就是“五性”。这些“性”都有很多文件论述,请大家自己看。看什么文件,我开个目录。我想有些问题值得研究,就是“五性”过去我们讲了,但讲不明白,安插不到地方。党性和原则性有什么关系?原则性和战斗性有什么关系?群众性和思想性有什么矛盾?还有趣味性什么的,一大堆“性”弄得糊里糊涂。我们下一次是不是大家研究过以后,专门就几个问题把它探讨明白。做这么一件工作,我想从这方面试试。也是尽我的力量,一定做得很糟糕,看看怎样。当然,核心是党性。党性和思想性,还有与战斗性到底是什么样关系,怎么样具体化……这些问题,我们研究研究看一看。当然是不一定研究得好咯。因为很多文章都那么讲过了,我没有多大的本领。现在有些争论的问题提出来,比如趣味和指导,“指导”什么意思?也有各式各样的意见、争论。起码,我虽然不能够讲我的意见,我可把争论性的意见告诉大家。大家去研究一番。做这么一点微小的帮助。

耽误大家很多时间。完了。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整理。中宣部图书资料室《新闻界反右派斗争资料汇编》第2辑,1957年10月)

(收入本文集时,文字上作了一点修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