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光明月看古桥

春光明月看古桥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墩,是镇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桥。旧时的大镇,以这桥为中心,中街径直跨向东街,横连横街和后浦街。如是丧家出殡,也必要绕道“上墩”。母亲从小在中街的富贾儒商“天宝堂”王家的曾外祖母家长大。在抗战时期,“上墩”又成了预报敌情的“消息树”。以“上墩”为中心的那几条街已称为“老街”。百年古桥也已不显山露水,不引人注目。——明月冉冉升上了桥头,古桥更添别样风采。回转身来,是西端中街与古桥的衔连之地。

丈夫带我从东街的大姐家出来走上这桥时,初春的新月正渐渐东升。

碶上墩,是镇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桥。它建于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最早,桥下五眼大碶闸(大碶镇的镇名由此而来),担负着昔日大碶岩泰两区旱涝蓄水泄水的重任,在1956年才不设碶闸。

漫长的岁月流逝。经过历朝历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的修缮,古桥从原本宽仅抬轿的轿杠“一杠长”,拓宽至现在的十四五米宽,三十几米长。原先特制的巨大的青石板铺设的桥面,现也成为坚固的人和车双向可行的水泥桥,桥名现也改为“大碶桥”。

今日,春风又绿江南岸。桥东首一棵嫩芽新绽的百年老树,月光下水汽氤氲着一缕烟波,水鸟掠过一朵朵纤秀水花……望着桥南映着梧桐枝叶的清凌水面,桥北长河辽远,堤岸静寂的画面,我感受着如水月华浸润着的冷清和寂寥,正如暮色,笼住古桥。唯有桥下悠悠东流的岩河之水,似在喃喃地诉说着这桥在昔日曾有过的热闹和繁华。

旧时的大碶镇,以这桥为中心,中街径直跨向东街,横连横街和后浦街。街上,临岩河开了多家店铺作坊。每逢农历一、三、六、八大市日,桥的四围石板路上,又成了买卖交易之地。有干果糕饼,有小海鲜串网滩涂货,又有青菜萝卜田作货。还有“小热昏”卖梨膏糖、盲艺人“唱新闻”、外乡人牵着猴子变戏法……摩肩接踵,人流如织;桥下的岩河上,航船、乌篷船迎来送往。

遇有大户人家迎娶婚嫁,“十里红妆”必在桥上停驻,喜炮连连,“送嫂”好话头满口,还向人群散发小糖。如是丧家出殡,也必要绕道“碶上墩”。在桥上,后辈儿孙跪拜行“孝子跪背礼”。

母亲在世,也给我讲过:以前兴坐轿,但轿过“碶上墩”时,必下轿行走至家。母亲从小在中街的富贾儒商“天宝堂”王家的曾外祖母家长大。她说陈布雷先生是天宝堂的女婿,他第一次上岳家省亲时,天宝堂里的男丁都分列在正大门外恭迎,请来的吹行乐队也肃立迎候。派去打探的两名仆人飞奔来报,说由三名轿夫抬着的布雷先生的大轿在“碶上墩”东街那边停驻,先生下轿托帽在手,步行过桥而来了。这边当家太公闻讯,喜上眉梢。挥手吩咐吹行乐队:加劲吹啊!再每人赏银洋一块。一时,喜炮齐鸣,锣鼓喧天,围观之众,挤得水泄不通……这以后,我外祖父来省亲,或是大族里的人,甚至街上出门在外之人,过桥必下轿步行的习惯就沿袭下来了。

在抗战时期,“碶上墩”又成了预报敌情的“消息树”。如发现“碶上墩”有轿杠拦着,就说明日本人的飞机要来扔炸弹,不能上街出行。母亲她们就要把小脚的羸弱的曾外祖母先安顿在安全的地方。

在我小时的记忆中,我家是住在桥旁一条狭长逼仄的“横街头”的小弄巷延伸而去的“周隘陈”村。周围住的农家小孩,咸菜吃厌了,巴望大人从“碶上墩”卖菜回来,捎两串两毛一串的噗噗吹气泡的小青蟹回来,煮一大镬的菜羹,吱溜溜吸着直喊鲜香。

文革”的年头里,三天两头有群众性的大游行,或半夜三更里有“最新指示”发表,要敲锣打鼓庆祝,也必定要在“碶上墩”集合聚会,这时候就要取消四围的集市交易。

但这一切,都已成了久远的往事。现在,镇上的集贸中心已移至人民路坝头路一带。以“碶上墩”为中心的那几条街已称为“老街”。百年古桥也已不显山露水,不引人注目。除了常有几个悠闲的持竿垂钓者伏栏注目荡漾的水花,也是行人寥寥。

“碶上墩”就此沉寂冷落了吗?

——明月冉冉升上了桥头,古桥更添别样风采。我又朝东而望,刚进行过老城区改造的东街,“碶字纹”作为形象标识已融入街景;桥廊下建在水面上的店面房也被改造成景观平台。古桥和老街,乡情依旧,焕然一新。

回转身来,是西端中街与古桥的衔连之地。与昔日曾传出过卖儿卖女凄厉哭声的桥畔“南安亭”旧址,含笑相对的一幢幢公寓楼,闪着馨暖灯光的楼房窗口,一同倒映在清澈透明的岩河里。流水带着灯影下天伦常乐的盈盈笑声,淙淙流去,一派宁静祥和。

纵然桥畔千帆已过,桨声难闻,市井喧闹不再。但古桥巍峨依旧,挺立在奔流不息无语东流的岩河上,永不失水一样的淡泊明清和真实,依然见证着小镇人追逐梦想的新气象,依然是倦鸟归返的梦中家园,依然是风中游子记忆牵系的温暖驿站,安放浓浓乡愁,寄存悠长情愫。

——古桥,仍然让人惦记,让人心系念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