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育洲的《铁门》

刘育洲的《铁门》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刘育洲写出三十集电视连续剧《豫西汉子赵耕郊传奇》,我曾应邀参加过该剧的剧本研讨会。赵耕郊这个人物,不是作者刘育洲创造的人物,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小说的题名由电视剧本的《豫西汉子赵耕郊传奇》改为《铁门》,也是改得好的。一出铁门是指出了国民党劳动营的铁门。三出铁门,则是指出了因受诬陷而陷入的十八年的冤狱之铁门。

2010年,刘育洲写出三十集电视连续剧《豫西汉子赵耕郊传奇》,我曾应邀参加过该剧的剧本研讨会。之后,育洲又据此素材改写小说,三易其稿,我看过第三稿,感到电视剧的痕迹依然浓重,并未小说化,就建议他在叙述表现手法上再向小说靠拢些。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部小说的第四稿。

赵耕郊这个人物,不是作者刘育洲创造的人物,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因此,这部小说,有非虚构的性质,或者就按照当前流行的说法,是非虚构小说。主人公及有些历史人物采用真实姓名,其他人物多采用化名。只是赵耕郊这个人物的大的关节,皆有经得起推敲的史实依据。

感动着我的,就是这个人物,就是这个赵耕郊,这种感动,从电视连续剧剧本到小说的阅读中,一直在持续着。

赵耕郊,1916年出生于河南省宜阳县盐镇乡刘岭村,2012年逝世。他的生命穿过一个世纪。生于乱世、长于战乱的赵耕郊,他的生命注定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血肉相连着。就是在这种血肉相连中,他的生命闪耀着令人感动之光。

小说的题名由电视剧本的《豫西汉子赵耕郊传奇》改为《铁门》,也是改得好的。铁门,新安县就有个铁门镇,距赵耕郊的宜阳县盐镇不算远,为张钫(张伯英)将军的家乡。赵、张两家还算有点亲戚关系。但这里的铁门则不是实指,带有一种抽象的意味。一出铁门是指出了国民党劳动营的铁门。二出铁门是指去赴日军在铁门镇设下的所谓谈判的鸿门宴,化险为夷地破了日军设下的要谋杀他的局,安全出了铁门。三出铁门,则是指出了因受诬陷而陷入的十八年的冤狱之铁门。三出铁门,抓住了赵耕郊命运的三个节点,勾画出了这个共产党人的忠诚的灵魂。

乱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豫西山区,是乱世的集中体现,为乱世的典型环境。国民党、日军、伪军,土匪也丛生,各路土匪占山为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就是在这种乱世典型环境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赵耕郊就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塑造成他自我的人格。

作者刘育洲也是宜阳县人,熟悉自己家乡豫西山区的历史、人物、山川、风情、语言,等等,这部小说,不论在人物塑造还是在氛围营造上都生动传神,能吸引读者有兴味地进入阅读。试举一例,占山为王的土匪头子黑寡妇,对投奔来入伙的人要进行考试,让投奔入伙者头上顶一个瓷碗,让人迎面将其一枪击碎,随后检查裤裆,裤裆干者留下,裤裆湿者走人。如此传神的描写,比比皆是。读者可尽情享用。

赵耕郊的冤案,直至2010年他九十四岁时才得以彻底昭雪,在名誉上恢复了他共产党人的本来面貌。2012年,他九十六岁时去世。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两年,内心才得以平静。这里也有一个闪亮的细节。他是1938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是离休老干部,按规定在医疗上有优诊待遇。他的外甥自己看病,竟以他的名义报销了,他得知后,勃然大怒,打了他外甥一记耳光,并喝令他外甥将报销款全数退还国家,否则他就不吃饭。这对于赵耕郊来说,是一种自然的爆发和流露,他绝未构思这个细节闪亮与否。这一记耳光仅仅是打向他外甥的吗?想来,不少人会为此汗颜吧。

刘育洲早年艺术学校毕业,长期在洛阳从事戏曲创作和组织领导工作,他的剧作曾屡屡获奖,是一位有成就的剧作家。1984年他调至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任副秘书长,我在文联主席的任上,与育洲曾多年共事。后来,我们先后退出工作岗位,在一个老干部支部过组织生活,在一个老干部合唱团一起放声高歌,一起出游,相处比共事时更多,就成了朋友。他比我年轻五岁,也已七十有八,也是个老人了。数年间,他将以赵耕郊为题材的作品由电视连续剧改为长篇小说,五易其稿,辛劳自不必说。我猜想,他也是因为被赵耕郊这个人物感动得欲罢不能吧。

《铁门》所呈现的赵耕郊的真实故事,对于阅读者,在精神层面上,可以充氧和补钙,可以健康心肺和强壮筋骨。我作为读者,读后就有此等感觉。

将赵耕郊镌刻留存在文字中,我以为是种意义重大的劳作。作为读者,我感谢育洲的辛苦,乐意写下以上的简约文字,权作此书的序言。

2013年12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