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奇特的友谊

奇特的友谊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哈里和特德成为朋友时,他们看上去似乎完全没有共同之处。且不说他们在年龄上和地位上的差距——哈里四十三岁,是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传媒大亨之一;特德二十六岁,是一名刚出山的穷记者。中国成为他们这份贯穿一生的友谊之桥梁,同时也是这份友谊一波三折的暗礁。她要哈里炒了特德。但哈里断然拒绝。虽然在私下给特德的备忘录中,他一再要求特德认真核对事实,并极力为蒋介石辩护。

哈里是美国《时代》周刊创始人、首任老板亨利·罗宾逊·鲁斯(H.R.Luce)的昵称;特德是美国名记者、名作家索多尔·哈罗尔德·怀特(T.H.White)的昵称(内地译作白修德)。两人都是国际传媒一代巨子。前不久,我还在一个有关宋美龄的电视专题节目中看到哈里的镜头。宋美龄1943年的世纪美国之行就是哈里一手设计并促成的。

至于特德,中国人至今怀想他的,是1943年他只身闯河南,揭露出当地政府极力隐瞒的那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河南省数百万饥民,因他那篇发表在《时代》周刊的新闻稿,才曝光于世,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救援。当时,特德是《时代》周刊驻中国记者。而其老板,就是哈里。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厚厚的书,讲述的就是老板与其雇员之间这份奇特的友谊。

老板与雇员之间产生友谊,虽然很难,但还不能算奇特。之所以说哈里与特德这份友谊奇特,不仅因为他们1941年在战时重庆一见如故、建立忘年交之时,一个是老板,一个是雇员,还因为他俩政治立场正好相反——特德是左派,哈里是右派;尤其在中国问题上,他俩的立场可以说誓不两立。哈里是蒋介石政府的坚定支持者,他夫妇二人与蒋介石夫妇私交甚笃;而特德支持共产党,是周恩来和很多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并曾到延安采访,写出了一部“亲共”的长篇访问记。

所以,这不只是一本讲述两位名人之间动人友谊的书,它主要是一本讲述新闻良心和新闻道德的书。

当哈里和特德成为朋友时,他们看上去似乎完全没有共同之处。且不说他们在年龄上和地位上的差距——哈里四十三岁,是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传媒大亨之一;特德二十六岁,是一名刚出山的穷记者。便是从形象和个性上来看,他们也大相径庭。哈里高,特德矮;哈里胖,特德瘦;哈里理性内敛,特德热情洋溢;哈里是基督徒,特德是犹太人。因此,当特德作为下属被派去迎候将要驾到的老板哈里时,他在家信中这样写道:

“贴身跟大老板工作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我知道鲁斯先生的政治观点跟我完全不同。所以我得极力保持沉默。鲁斯先生大概也只把我当成个办公室小子,我不知道我能否应付得了。”

事实上,在此之前他已经看到自己与《时代》编辑部在政治立场上完全相左,曾心生去意,所以接下来他说:“我不喜欢《时代》的新闻政策和一般政策,等鲁斯来过了,我就走人。”

他没想到的是,哈里毕竟是哈里,这位赤手空拳创办出三份国际一流杂志(《时代》《生活》和《幸福》)的人物,毕竟有其过人之处。哈里求才若渴,他把新闻良心看作新闻的生命。而且他和特德还有个不同一般的共同点:他们早年都与中国有过一段渊源,因而都热爱中国。中国成为他们这份贯穿一生的友谊之桥梁,同时也是这份友谊一波三折的暗礁。

哈里和特德都能说中文。哈里生在中国,跟在中国做传教士的父母在山东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特德则是在哈佛上大学时特别修读了中文。当他们在重庆第一次相遇时,哈里一了解到特德对中国那份独特的感情,就立即放下老板的架子,请特德领他做一回“逃学威龙”,摆脱官方安排,来个重庆二人行。

两个人立刻就被对方深深吸引。哈里发现,这位看上去跟他毫无共同之处的下属,正是他最欣赏的那类新闻从业人员。特德具有优秀记者所应具备的所有基本素质,他反应敏锐,行动果决,勤奋干练,文笔一流,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正直、真诚、热情,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他追求事实真相的决心;而特德也发现,哈里正是他梦想的那种好老板,他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精力过人,更兼判断力一流,而且他鼓励并欣赏下属向他提出反对意见,喜欢而不是厌恶特德爱争论的脾气。

虽然在中国问题上他们谁也没能说服谁,但他们有一点达成了共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新闻决定于事实,而不能为个人感情所左右。

正是这样的理念,使得哈里虽然至死都是一名反共分子,而且即使在蒋介石倒台之后也支持他,但他依然力排众议,发表了特德对蒋介石政府不利的河南大饥荒特稿。稿件发表时,正值宋美龄在哈里夫妇陪同下访问美国,以其个人魅力在美国刮起一场“宋美龄旋风”。这篇文章给这股热潮浇了一瓢冷水,宋美龄勃然大怒。她要哈里炒了特德。但哈里断然拒绝。虽然在私下给特德的备忘录中,他一再要求特德认真核对事实,并极力为蒋介石辩护。可当特德因这篇特稿遭受报社内外巨大压力时,哈里却对他表示支持:“如果曾经有记者做了真正有价值的事,那就是你。我们期待着你更多的成绩。”

哈里和特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何以《时代》周刊自1923年创刊以来,其主导国际舆论的“杂志一哥”地位迄今不倒。这故事也让我们知道了,真的有新闻良心和新闻道德——真的是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