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金一生的三坚持

巴金一生的三坚持

时间:2023-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这一代人是读着巴金的小说成长的。但巴金并不只是以他的作品打动人心。巴金就是这样的一位知识分子。我倒觉得,其实巴金一辈子都坚持自己年轻时的理想,他在晚年接受访问和写文章时都曾说过:我还是个无政府主义者。而这,正是巴枯宁代表作《互助论》的中心思想,它贯穿了巴金晚年的力作《随想录》。巴金的第三坚持是他对妻子萧珊的爱。可是巴金以其文学家的才华让她的生命在他的文字中得以延续,得以永生。

我一直都记得十多岁时读巴金《憩园》的情景。虽然一再地对自己说:“这是小说,不是真的。”但眼泪止也止不住,为了不至于大哭出声,只好分两次把这本薄薄的书读完。

我们这一代人是读着巴金的小说成长的。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可能没读过茅盾,没读过郭沫若,没读过老舍,但一定读过巴金,知道觉新和梅、觉慧和鸣凤,为他们的命运洒过青春浪漫之泪。但巴金并不只是以他的作品打动人心。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像他这样既以作品也以他的人格力量影响深远者,屈指可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究个人的道德操守,强调立言者先正其身,如韩愈所言:“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所谓仁义君子者,即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所守,守住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不为金钱权势和各种欲望所动。巴金就是这样的一位知识分子。

巴金一生的所守,似乎可以用三坚持概括。

大家都知道巴金这个笔名因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而来。许多巴金传记写到这一点时都强调“他年轻时崇尚无政府主义”云云,为的是说明:他后来放弃无政府主义了,他后来改信共产主义,是位无产阶级作家了。

我倒觉得,其实巴金一辈子都坚持自己年轻时的理想,他在晚年接受访问和写文章时都曾说过:我还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信奉的是无政府主义信念中反对强权、坚持民主自由的部分。他一辈子憎恶暴力,同情弱小,不论在哪个政权下,他永远站在弱势群体一边,做他们的代言人。所以在“文革”之后,当人人都变成了受迫害者,忙着控诉“四人帮”罪行,巴金第一个发出了沉痛检讨自己灵魂之病的声音,提醒我们:当初那些跟着“四人帮”摇旗呐喊、向被打翻在地者踏上一只脚的人都哪里去了?四人帮之所以得逞,难道不是因为他们扼杀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引出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吗?发生了这种整个国家一起发疯的事,难道不应该大家一起来反思?我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一部分:相济相助、互敬互爱的本性为什么变成了反面?真善美到哪里去了?应当如何把它唤回?而这,正是巴枯宁代表作《互助论》的中心思想,它贯穿了巴金晚年的力作《随想录》。

巴金的第二坚持是文学。他一辈子坚持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可以说他一辈子除了文学没干过其他事。从年轻时发表第一篇作品、钟情于文学之后,八十年如一日,他坚持写作。贫困、战乱、名利、暴力,都没有使他放弃文学。1949年以后,他开始把精力放在文学翻译和文学编辑上。他所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收获》,半个世纪以来,是中国内地首屈一指的权威性期刊,它在中国大陆文坛的地位,大约相当于美国《纽约客》,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的一流作家,大部分是从《收获》起步的。《收获》发现、培养和扶持了一代又一代文学新人。

巴金的第三坚持是他对妻子萧珊的爱。萧珊与他生死相依、风雨同舟几十年,终于在“文革”的腥风血雨中倒了下来。可是巴金以其文学家的才华让她的生命在他的文字中得以延续,得以永生。他的《忆萧珊》是我至今所读到的最为动人的回忆文字,那种宁静肃穆的深情和悲哀,使我感受到希腊悲剧式的庄严与崇高。

巴金本人的生命,当然也将在他的作品和人品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中,得以永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