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王带我进瓷城

老王带我进瓷城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瓷业,起源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宋代出现了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明清时,江西景德镇成为世界瓷业中心,中国被誉为“瓷器之国”。他决心在醴陵发展瓷业经济。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延聘日本技师,使醴陵瓷业迅速摆脱落后局面,打入国际市场。他曾亲自携瓷入京,贡呈慈禧太后。由于日寇入侵和社会动乱,醴陵瓷业一落千丈。到解放时,釉下五彩瓷艺,几乎失传。

一只当代瓷碗,当真有如此非凡的价值?

釉下五彩瓷,到底是怎样一种艺术?

老王带我走进了瓷城醴陵,让我着实开了一次眼界。

在瓷厂车间里,我观看了釉下彩瓷的生产过程,观看了釉下彩瓷生产的关键工艺:下笔如钉头,收笔如鼠尾的勾线和分水法,领略了这种技艺的巧妙和神奇。

刚站到湖南陶瓷艺术陈列馆的大门口,我就吃了一惊:那高高的外墙上挂着的两个瓷盘,日晒夜露、风吹雨淋,经历了25个年头,那瓷盘上的花树依然青枝绿叶,姹紫嫣红,向每个来访者证明,釉下彩永不褪色并非神话。

馆里陈列着醴陵瓷的系列极品,有1915年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扁豆双禽图瓶原物,有三个人合作,花一年时间制成的国宝龙凤镂空走马宫灯。这只宫灯上的吊环达9600环,环环细若发丝,都是手工将瓷泥捏成。这里还陈列着文学大师沈从文花了大量金钱收藏的,无偿捐赠的几十件明清古瓷。

一座陈列馆,就是一部醴陵瓷业发展史。

我国瓷业,起源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宋代出现了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明清时,江西景德镇成为世界瓷业中心,中国被誉为“瓷器之国”。

醴陵瓷业,是中国瓷业的后起之秀。

《醴陵县志》载:

清初,广东兴宁人廖仲威,于邑内之沩山发现瓷泥,雍正七年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采泥,创设瓷厂,并约其同乡技工二十多人共同组织,招工传习,遂为醴陵瓷业之始。

二十世纪初,醴陵瓷业由只能生产“供下级贫民购买的粗花大碗”一类粗瓷,而一跃能生产釉下彩细瓷,这是由于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爱国实业家熊希龄。

戊戌政变失败后,熊希龄决意走实业救国道路。他考察日本时,发现日本瓷业发达,产品精良,获利甚丰,“心窃慕之”。日本瓷业技术是从中国学去的。他决心在醴陵发展瓷业经济

他设立湖南瓷业公司,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延聘日本技师,使醴陵瓷业迅速摆脱落后局面,打入国际市场。并在武汉劝业奖进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博览会、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际大赛中,获得大奖。以致于“风潮所布,举国若狂,各埠商贩之来此贩运者络绎不绝。”

《南洋劝业日报》曾载文惊呼:

湘省所出釉下花瓷器,不仅青红两种,且千门万类,各尽其长。其色泽鲜明,绘画精致,紫黑两种及釉下刷花,犹觉枝枝叶叶,秀色可餐,令人不忍释手……

熊希龄为发展醴陵瓷业,真可谓荜路蓝缕,苦心孤诣。

历史记住了这样一个细节:

他曾亲自携瓷入京,贡呈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得熊氏所送醴陵产细瓷,目数视原所陈列之景德镇瓷,熊氏在旁侦会其意,恐将说出‘还是江西瓷好’,急从容进言曰:‘江西瓷已有千余年之历史,醴陵瓷仅数年之功尔。’慈禧莞尔,卒以金牌赏之。”

由于日寇入侵和社会动乱,醴陵瓷业一落千丈。到解放时,釉下五彩瓷艺,几乎失传。直到六、七十年代才完全恢复和振兴。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试制茶杯餐具,为首都十大场馆生产用瓷,釉下彩瓷发展到新的高峰。

唐锡怀的这只惊世薄胎碗,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