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仅是家书

不仅是家书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傅雷在儿子小时对他的要求格外严格,可以说是不近人情。《傅雷家书》中选编家信200封,父亲信161封,母亲信39封,集中体现了1954~1966年间傅雷对大儿子傅聪的牵挂和期盼。傅雷在为傅聪取得成绩欣慰的同时,十分担心他滋生不良情绪。傅雷不仅对傅聪的见解大加赞赏,更是常将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音乐结合起来尽情畅谈。虽然不在孩子的身边,傅雷夫妇还是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大的精神支持。

王敏

“聪:车一开动,全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驶离站方才回身……”

从此,幼子离乡,家父渐老,一转眼便是十几年。

傅雷在儿子小时对他的要求格外严格,可以说是不近人情。他禁止儿子出门与伙伴玩耍,亲自为他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课表,严加督促。孩子在他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逾越规矩半步,只有在父亲不在的时候才敢显露孩子天性恣意玩乐。傅雷对儿子的日常礼仪更是上心,他规定孩子怎么说话,怎么做事。进餐时,他注意孩子是否坐端正,手肘靠近桌边的姿势是不是妨碍了同席的人,是否发出有失礼貌的咀嚼声……傅雷在儿子身上的用心没有白费,傅聪彬彬有礼,各方面都很优秀,尤其在音乐方面显示出过人才华;年少时便出国学习音乐,在多个国家举办钢琴演奏会并多次发行唱片,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傅聪离开后,亲子相隔,思念难耐,唯有书信往来。悠悠岁月,茫茫万里间,一封封书信将父子俩紧紧相连。

《傅雷家书》中选编家信200封,父亲信161封,母亲信39封,集中体现了1954~1966年间傅雷对大儿子傅聪的牵挂和期盼。

傅雷时刻挂念儿子在外的生活,在信中多次嘱咐傅聪注意作息,保重身体。同时,对学习也有更严格的要求。傅雷要求儿子将学问、艺术、真理放在第一位,学好语言,补习乐理,正视困难,取长补短。傅雷夫妇希望处处了解孩子的生活,为孩子千思百虑地操心,信中曾写道:“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辛劳,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地给;希望你也能多告诉我们。你的忧,你的乐,就是我们的。”父母的思念和牵挂溢于言表。

傅雷在为傅聪取得成绩欣慰的同时,十分担心他滋生不良情绪。于是,在信中随处可见傅雷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如何看待名利、如何处事的片段。他对儿子的谆谆教导,儿子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字字感染着我,傅雷既是在教子,也教育着看书的我啊。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越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有别于一般家书的地方在于傅雷父子间的通信内容不局限于亲人间嘘寒问暖和抒发思念之情,信中还有大量的父子俩对艺术的交流及彼此对艺术的感悟。傅雷不仅对傅聪的见解大加赞赏,更是常将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音乐结合起来尽情畅谈。此时,他们不仅是感情深厚的父子,更是学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讨论钢琴弹奏技巧,探讨肖邦和莫扎特。傅雷为儿子千里迢迢地寄上画册、字帖、拓片、古书,并备有详细注解,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精华,使傅聪能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

傅雷夫妇直至生命尽头都没有再见到自己的儿子,也没有见到儿媳弥拉和可爱的刚满两岁的孙子。虽然不在孩子的身边,傅雷夫妇还是竭尽全力给孩子最大的精神支持。

刚开始读《傅雷家书》时,傅雷的威严令人生畏,但慢慢地,便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爱意和温暖所打动。信中饱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与责任,更不乏对真理、对道德的不懈追求读书时,我仿佛无限接近着这位学识渊博的、庄严慈爱的父亲。几十年前父母与孩子间的对话,今天读来,仍让人受益匪浅。

傅雷写给孩子的信早已超越普通家书所涵盖的内容,它更像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两代学者通过信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多年后,已为人父的傅聪再读父亲写给自己的信时,是否会更有感触?又会怎样理解父亲的用心良苦呢?

(原载《青岛科技大学报》第58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