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戒烟与禁烟

戒烟与禁烟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美国到处贴满鼓励戒烟的广告——“你会多活好几岁!”假如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各国制度差异时,能像赛德瑞斯对比禁烟的理由这样援引日常观察和生活经验,该多有意思!自从读过赛德瑞斯这本书,我就开始四处询问朋友们见过的戒烟与禁烟理由。

文_淡 豹

据说美国人民最希望出现在麦克风后讲话的人物,不是总统,也不是明星,而是一位叫大卫·赛德瑞斯的幽默作家。他生长在美国南万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郊区,赛德瑞斯这个姓一听就是希腊裔移民,他也确实有个希腊式的大家庭:今年59岁的他有五个兄弟姊妹。即使对于二战后在“婴儿潮”中诞生的人来说,这也是个颇为惊人的数字。有人曾评价说,赛德瑞斯是过着“公开的私生活”——20年来,他的写作题材就是他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日常生活。他写自己五个兄弟姊妹的故事,与父母、朋友的聚会和旅行,到法国看牙时体会到的法美文化差异,在芝加哥的梅西百货商店打工时装扮成橱窗里的圣诞老人后令人哭笑不得的经历。

这位仁兄在年近40岁时蹿红,因为当时还在四处打杂的他,在美国一档很时髦的国家广播电台的节目中朗诵了自己写的幽默故事,听众反响热烈。之后他便把幽默故事写成系列,被《时代周刊》誉为“最幽默的人”,他的作品至今已经卖出了近千万册,巡回朗诵和读者见面会一票难求。在美国这个其实国民相当不爱看书的“没文化”的国家,赛德瑞斯红到了让人下巴掉下来的程度——光凭朗诵自己写下的搞笑生活经历,他就已经获得了格莱美奖“最佳幽默专辑”的提名。这种成功使他变得非常有钱。而他在成为富翁后做出的人生选择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他很努力地逃离美国。他先在伦敦买了公寓,又去苏塞克斯的农舍生活,在英国住腻后,他也不回美国,而是搬去了巴黎,从头开始学法语。作家都爱好能带来新鲜经历的生活万式,不过想到当年让他成名的那档广播节目正巧叫作“这美国生活”,就觉得实在讽刺好笑。

赛德瑞斯就是这样一个在迁移中寻找新体验,也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各国文化差异为写作主题的作家。当普通人对自己说“忍忍吧”,或者从习惯中寻找生活的安全感时,赛德瑞斯则把“换个地万”当作解决万案。我喜欢他这种生活态度,和我的亲人常嘱咐我的“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儿”、年纪大一点就只有“安稳下来”才算好好过日子的生活哲学不同,赛德瑞斯向生活持续注入新鲜元素,也永远把自己当成每个地万的局外人,用异乡人的眼睛观察生活。

那么,当这样一个人决心戒烟时,他会怎么做呢?显然是搬家。50岁时,这个跟尼古丁做了多年朋友的老烟民发现自己的健康出了问题,不戒烟不行了。他想,如果待在巴黎的公寓里,试图戒掉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恐怕很难——这里的墙壁都饱含他深深依赖的烟味,从一切如常的生活里突然去掉这么重要的一部分,估计会觉得生活空落落的。所以必须得换个全新的环境,在那里把“没烟抽了”当成需要适应的诸多新情况之一,才能真正低调地处理烟的诱惑。

于是他登上了飞机,利落地去了日本。

在日本,一句日语都不会的他租了新公寓,每天按时去教外国人学日语的语言学校报到,适应新生活,观察日本。在万花筒一般不断跳出新鲜事、让人应接不暇的生活中,他真的成功戒了烟!不过,他嘴上不抽,心里可还老想着有关烟的事儿。

他发现,“不准在公共场所吸烟”这项规定,虽然是所谓现代文明国家普遍施行的一项公共政策,但各国用来论证它的理由都不同。美国宣传的是:在公共场所吸烟会妨害他人健康,还会提高医疗支出。因此美国到处贴满鼓励戒烟的广告——“你会多活好几岁!”“国家医疗总支出可以节省一亿元!”——也就是说,美式禁烟宣传的理由有三个:私人健康、公共卫生以及公共花费。而日本用来论证不准在公共场所吸烟的理由则全然不同:海报上的漫画是边走路边抽烟可能会点着别人的袖子,在餐馆吸烟恐怕会引发火灾。这使用的是“公众安全”的理由,正适合一个人口密度极大,人们必须在公共场所考虑他人的存在、努力不侵占他人空间的国度。

假如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各国制度差异时,能像赛德瑞斯对比禁烟的理由这样援引日常观察和生活经验,该多有意思!

自从读过赛德瑞斯这本书,我就开始四处询问朋友们见过的戒烟与禁烟理由。他们告诉我的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国家强调买烟是项毫无意义的花费,用价格劝说烟民戒烟;有的国家在海报上画上婴儿天真无邪的脸,来劝说抽烟的父母考虑二手烟对儿童的影响——这是强调家庭利益与家庭观念的国度。也有欧洲来的朋友说起政府拍摄的搞笑视频——办公室里的职员拼命在电脑上打字,手忙脚乱间还得抽空拿起架在烟灰缸上的香烟猛抽一口,结果烟灰掉进键盘缝隙,清理时又把烟蒂碰到了地毯上,引起小型火灾。讲起这一幕,我身边几位以码字谋生的朋友都心领神会地笑了起来。或许这个视频的主题可以叫作“进化论的限制”——仅仅长了两只手的人类,就别浪费一只手在持烟上了,摆脱束缚人活动的香烟,可以更为便利地创造和劳动。

到目前为止,最有意思的还是我的一位住在纽约的朋友最近传来的消息:他所住的公寓楼正在开展一项“楼内禁烟运动”,住户就连在自己家中也不准抽烟了。他把楼内的宣传海报拍摄下来发给我,海报上的宣传语简直让人绝望:“我们户户相连,再紧实的滤网也无法100%防住烟味,你以为你只是在自己的家里抽烟,但烟会顺着厨房水槽传到别人家去,根本无法抵挡。”海报上还画了一张全楼地图,自角落上一户公寓走出的香烟状的小恶魔,顺着水槽管道钻遍全楼。

最近,该运动的发起者正在集合全体住户民主投票,决定究竟是否要全楼禁烟。据朋友说,现在是约60%对40%的拉锯战,从楼内的标语密度、门底下塞进来的传单还有邻居们的反响看,很有可能支持禁烟者会获得最终胜利。但最有趣的其实是倡导全楼禁烟的人所提出的理由——在那张宣传海报的末尾,在那些传单中,倡导禁烟者并没有提到考虑他人的偏好、室内清洁和健康是一种美德,而是在反复强调,假如全楼禁烟,这座公寓楼的价值就会因其“整体卫生程度”而上升,这意味着每一家的财产都会增值,卖房时就划算得多。

用“你将从克制欲望中获得利益,表面上是种为集体的牺牲,其实是再自利不过的选择”来劝说人们戒烟,说服人们出于自私的欲望去为集体做出贡献,这种“人人为己也就是我为人人”的逻辑,能说服这幢纽约公寓楼中或老或年轻、既有新移民也有老纽约客的数百位住户吗?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