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鱼垂钓总萦怀

观鱼垂钓总萦怀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早将观鱼之情境写入文字的,大概是庄子了。关于这观鱼垂钓的影尘旧事,还有更见意味的一桩,就是柳亚子与毛泽东的七律唱和。历代写观鱼垂钓的诗文图画,往往脱开其原本的人和事,塑造出一种理想化了的“渔父”形象,用以表达诸如挣开形役,向往自由;不畏风波,从容逸远;尽弃名利,甘于淡泊;自给自足,勿求于人等思想。画家对于观鱼垂钓这个题材,自然不肯放弃。

观鱼垂钓总萦怀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观鱼垂钓的怡然之乐,描画过观鱼垂钓的飘逸之态。

最早将观鱼之情境写入文字的,大概是庄子了。在《庄子·秋水》中,他写到他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说:“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便反问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的回答极妙:“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观鱼的典故,便从此始。

此后在《后汉书·严光传》中,写到严光(字子陵)为刘秀同窗好友,他辅佐刘秀登基后,不愿做官,隐居富春江畔钓鱼,后人将其垂钓处称作严陵濑,又名子陵滩。于是严光俨然成了一个功成身退、寄情于山水的达人智者,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或以诗文或以图画予以歌颂,同时也寄托自己各种复杂的心迹。

宋代词人柳永在《白芋》中说:“严子陵,钓台归路迷踪迹。”范仲淹在《严先生祠记》中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明人袁宏道诗云:“溪深六七寻,山高四五里,纵有百尺钓,岂能到台底?”也有表示质疑的,比如元代的赵孟頫,就说:“穷居难独善,辅世岂不忧?”

关于这观鱼垂钓的影尘旧事,还有更见意味的一桩,就是柳亚子与毛泽东的七律唱和。一九四九年,党中央筹备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邀请大批民主人士参加,柳亚子亦在此列,并于三月十八日到达北京。二十五日毛泽东自石家庄飞抵北京,柳亚子去机场迎接;当晚,柳亚子参加了在颐和园益寿堂举行的宴会。次日,他咏诗三首录呈毛主席。到了二十八日,柳亚子又作《感事呈毛主席》七律,表述了自己功成退隐的意思:“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毛主席于四月二十七日写了一首情意殷殷的唱和诗,最后两句说:“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这使柳亚子深为感动,接到毛主席的和诗后,又次韵二首,表示了自己愿意留在北京为新中国贡献余力的心意,“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

历代写观鱼垂钓的诗文图画,往往脱开其原本的人和事,塑造出一种理想化了的“渔父”形象,用以表达诸如挣开形役,向往自由;不畏风波,从容逸远;尽弃名利,甘于淡泊;自给自足,勿求于人等思想。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衰褐外无余。闲垂两鬓任如鹤,只系一竿时得鱼”(唐·罗邺《钓翁》),“闲钓江鱼不钓名”(唐·崔道融《钓鱼》),“万顷波中得自由”(唐·李煜《渔父》),“晚来风定钓丝闲”(宋·朱敦儒《好事近·渔父》),“钓亦未必得,得亦未必卖”(清·邵长蘅《渔父》)。

画家对于观鱼垂钓这个题材,自然不肯放弃。故古今此类画作实在多得难以计数。在画中这个“渔父”自然是有一把年纪的,看惯烟波,历尽风雨,心绪由动荡归于平静了。束发蓄须,脸色闲淡,手持一竿,似睡非睡,或坐溪河之畔,或坐船头。背景呢,或清流一湾,杨柳依依,或野谷深溪,梅雪争辉。大多是孤独一人,万籁无声,似乎天地间唯一人是耳。

王维曾画捕鱼图,一船一人一竿,天寒浪急,夕照芦花。故宋人郭祥正为此画题了一首诗:“鱼跃鱼沉都不知,垂竿只要得鱼归。天寒浪急鱼难得,愁人芦花日又西。”明人唐伯虎愤世嫉俗,轻视权贵,自作《渔父图》,对其生涯艰险满怀同情,他的题画诗云:“朱门公子馔鲜鳞,争诧金盘一尺银。谁信深溪狼虎里,满身风雨是渔人。”清代画家黄慎亦喜欢画《渔父图》,题诗也很妙:“篮内河鱼换酒钱,芦花被里醉孤眠。每逢风雨不归去,红蓼滩头泊钓船。”

古代画家津津乐道于此类题材,现当代画家亦是如此。比如上海画家方增先,以人物画而名世。他是浙江兰溪人,今年五十有八。荣宝斋曾出版过他的画集,都是写意人物,十分耐看。画集中关于泛舟、观鱼、垂钓的画占有很大比重,如《溪山依然如画》《溪桥独步》《垂钓图》《洞庭夜色》《云影天光》《寒气接秋林》《湖山清丽》《人在画图中》《雨后一湖潆》,等等。他画人物,纯用线勾,变形而传神;背景以水墨涂之,表现力很强。他说:“乃近十年间,常作诗意画,用色由是渐减,以至于纯用水墨,而不自知也。”他的此类题材画,一人一舟加上朴茂潇洒的山光云影,表述了一种对大自然的眷恋和物我相忘的境界。他一再描绘此类题材,似乎与他出生于浙江兰溪的生活氛围有关。唐人戴叔伦《兰溪棹歌》云:“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那山那水那鱼那渔人,一定十分强烈地感动过他。加上他“后入塾中,读唐诗、宋词,豁然有悟自然境色之妙”,致使他在走入画坛后,不断地在画中呈现和抒发他的这种题旨。

此外,黄永玉先生所作的《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外山》,画一扁舟上高卧一人,水墨数笔涂出两岸青山,极富情趣。

还有秦岭云先生的《独钓寒江雪》,一船一人极小,而近景中矗一树老梅,雪意寒意自见。

能打破此类构图的,是白石翁。他在1951年所作的一幅《小鱼都来》,上部二钓竿斜出,钓丝长垂,下部画几尾小鱼。人呢?没有画—— 却分明在画外!这是构思的胜人之处,深谙藏匿省略之法。

观鱼垂钓的诗画,还会不断地有人去创作。我相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