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蜀绣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特征

重庆蜀绣的历史渊源与文化特征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蜀绣,以前称川东蜀绣,与川西蜀绣原本一体。而重庆三峡博物馆展出的元代明玉珍龙袍、明代秦良玉锦袍则是最珍贵的蜀绣文物。金章宗即帝位是在1190年,算起来这件蜀绣实物已有824年的历史。这时期重庆蜀绣的代表性人物有盛辉成、穆华平、秦万鑫、文学良等。黄敏是成都人,师从郝淑萍,她在重庆的发展具有象征意义,表明蜀绣川西、川东两派新的合流。

卢延辉

一、重庆蜀绣的历史渊源

重庆蜀绣,以前称川东蜀绣,与川西蜀绣原本一体。两地的风格虽有一定差异,但同为蜀绣而与苏绣粤绣、湘绣等形成区别,概因其起源与传承具有同一性。巴、蜀同处四川盆地,经济文化发展自成一家,刺绣的起源也有相同的史实与传说。

中国刺绣的起源,离不开蚕丝这一最基本的材料。古文献记载,远古蚕丛氏种桑养蚕,是人类最早发明蚕丝织物区。晋代常璩所撰《华阳国志》记载了古蜀代次:蚕丛、柏灌、鱼凫、杜宇,以及开明王朝的丛帝、卢帝、保子帝等,还记载了开明王把都城从梦廓移徙到成都的事实。这里提到的古蜀国鱼凫王朝,学者一般认为是巴人建立的,鱼凫即鱼鹰,是古代巴人的图腾之一,《山海经》中的咸鸟大约就是说的这个时代。而位于这个代次之首的蚕丛氏,则把巴蜀人民养蚕种桑的历史记载了下来。学者流沙河在《白鱼解字》中考证,甲骨文的“蚕”字就是蚕子的象形,而甲骨文蜀字描述的也是蚕,目字下面是一条或两条虫。什么样的虫需要人们注意守护呢?当然就是有用的家蚕。所以蚕丛氏称为蜀王,二者同形异名。

屈原《天问》有句:“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说的是大禹治水路过巴地,与涂山氏之女在桑树林间幽会。涂山在今重庆南岸,这是重庆的古史传说之一。这说明巴地历来是蚕桑的养殖种植区。

《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欧丝之野,在反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欧丝就是吐丝,是对蚕在桑树上吐丝的描写。有学者认为这个在反踵国东边的“欧丝之野”就是今天的巫山地区。

马桑树传说则是蚕桑起源的民间版本,在重庆巫溪、石柱等地以这个故事流传最为广泛:古时候山里有户人家,父亲和女儿相依为命。后来父亲从军离家多年不回,女儿一人在家,只有一匹马相伴。姑娘渐渐长大,一天突发奇想,对马说,你若能帮我把父亲找回来,我就嫁给你。孰料马听到后挣断缰绳向山外跑去,真的把父亲驮了回来。这时姑娘却犯了难,因为那马回家后不吃草料,见到她就兴奋蹦跳。父亲奇怪了,向女儿问清情况后生气地说:“马是畜生,怎么可以娶我女儿当老婆呢!”一怒之下就把马杀了,把马皮摊在院坝里晾晒。这时意外发生了,当女儿经过院坝,马皮突然变成一阵风,把她卷走了。父亲跟风追赶,在风停下的地方看见一棵树,树上有很多虫子在吐丝。父亲明白过来,吐丝的虫子就是他女儿和马变成的。因为是马跟姑娘纠缠在一起变成的虫,所以叫蚕(缠)。父亲失去了女儿,就把那棵树叫桑,谐音丧,也叫马桑。这个关于蚕桑起源的民间传说,被晋代干宝收录在《搜神记》中。

马桑树在川东地区还有很多传说,在植物学上马桑树则是与蚕桑树不同的树种。而在古文献记载中,蚕桑与神马传说的演变却有逻辑可循。除《搜神记》外,涉及巴蜀地区的还有——

《太平广记》:蚕女旧迹今在广汉。巴蜀有蚕女传说,广汉、简阳有蚕女庙。

《大宁(今巫溪)县志》:桑,高者名马桑,矮者曰女桑。

绵竹县志》:马桑,为灌木植物,枝干丛生,可以育蚕,代草桑之缺乏。

元好问《秋蚕》:室人箧中无寸缕,一箔秋蚕课诸女。朝来饲却上马桑,隔簇仍闻竹间雨。

古文献和民间传说表明,巴地在蜀绣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有蚕桑而后有丝绸,有丝绸而后有刺绣。丝绣在巴蜀大地传承久远而成果丰硕,有史为证。《华阳国志》就提到了刺绣:“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而分为九江。其宝,则有璧玉……锦、绣……之饶。”文中提出的锦、绣,后来就称为蜀锦、蜀绣。

有蚕桑而后有丝绸,有丝绸而后有刺绣。最有说服力的是刺绣实物。历史上留下的丝织刺绣实物不多,因为是生物性材料,跟青铜器、陶器相比不易保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帛,2000多年,但只有帛画,没有刺绣。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少有古代刺绣文物陈列。我见到的最早刺绣实物是十六国(东晋)时期的丝绣花边,陈列在甘肃省博物馆。而重庆三峡博物馆展出的元代明玉珍龙袍、明代秦良玉锦袍则是最珍贵的蜀绣文物。还有一件可能是巴蜀地区能找到的最早的绣品,叫《双冠图片》,收藏于西南大学博物馆,上面钤有“明昌御览”玺印。明昌是金章宗完颜景的年号,此物应为宋光宗赵惇赠送给完颜景的外交礼品。宋光宗赵惇与重庆渊源深厚,他先封王在恭州,就是今天的重庆,1189年即帝位。宋光宗在恭州先封王,后为帝,恭州成为双重喜庆之地,这就是重庆得名的由来。金章宗即帝位是在1190年,算起来这件蜀绣实物已有824年的历史。

清代以后重庆民间的蜀绣实物种类繁多,包括:服饰绣(婚服、礼服、童服),鞋帽绣(虎头鞋、绣花鞋、儿童帽、寿星帽),帕单绣(围裙、包帕、枕头、被单),帘饰绣(轿帘、门帘、窗帘、帐帘),屋饰绣(祖庙、客厅、卧室),戏装绣(戏服、头饰、戏鞋、道具),等等。

清代以后重庆的蜀绣实物种类繁多,绝大多数在民间流传,中国三峡博物馆曾专门推出过具有文物价值的重庆民间刺绣作品展。这些蜀绣实物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种类:

日用类:婚服绣、童服绣、一般服饰绣、鞋帽绣(虎头鞋、绣花鞋、三寸金莲、老人帽、儿童帽、寿星帽)、围裙绣、手帕绣、包帕绣、枕头绣、被单绣。

帘饰类:轿帘绣、门帘绣、窗帘绣、帐帘绣。

礼庆类:寿礼绣、婚礼绣、丧礼绣、生期礼绣。以寿礼绣最多,也最为典型。

屋饰类:大户人家常于中堂、祖庙、客厅、卧室等挂饰刺绣作品。

戏剧类:戏剧服装、头饰、戏鞋、道具等,多有刺绣装饰。

重庆的专业刺绣作坊和职业刺绣师,在20世纪上半叶形成较大规模,戏装绣、工艺绣、人物绣、风景绣,以及宗教题材都出现了。这时期重庆蜀绣的代表性人物有盛辉成、穆华平、秦万鑫、文学良等。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挑花刺绣厂聚集了大批刺绣艺人,代表性工艺大师有林茂森、邱必亮、王清云等人,代表作有《三星图》《八仙图》《关圣君像》《毛主席去安源》等,很多绣品作为国礼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后,挑花刺绣厂停产,工艺师回到民间,以个体绣坊形式带徒传艺。直到21世纪开始,国家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受到原本应有的尊重。以李尚余、胡惠琴、康宁为代表的重庆蜀绣传承人探索刺绣技艺的市场化应用,创造了大量新作品。2008年,重庆市渝中区申报的蜀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扩展项目(成都首批申报),康宁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尚余、胡惠琴、李淑兰、黄敏先后成为重庆市代表性传承人。黄敏是成都人,师从郝淑萍,她在重庆的发展具有象征意义,表明蜀绣川西、川东两派新的合流。而康宁、胡惠琴、李淑兰的学生形成的当代蜀绣第五代传承人,群体更庞大,教育程度和艺术视野更广阔,创新前景也更光明。如渝中区代表性传承人何相濡、王晖、黄秋苹、傅海欧、吴小欢、夏洪、刘熙贵、孟隆引等,他们的作品也很丰富。

二、重庆蜀绣的文化特征

关于中国刺绣的针法技艺是否存在地区性差异,历来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多数绣师认为四大名绣大同小异,因为材料和工具基本相同,所以刺绣的基本针法都基本相同,这是由中国刺绣的根本规律决定的。目前遍及中国城乡的十字绣技艺不在四大名绣之内,既不是蜀绣,也不是湘绣、苏绣和粤绣。原因主要在于材料不同。十字绣基本不使用丝线,而用棉线,绣针也较粗,题材也以打印样为主。这就决定了十字线没有什么个人创作,也无法区别地区风格。而传统刺绣更强调刺绣师的个人独创,从而形成地区风格。

重庆蜀绣对题材的选择有着明显不同于川西蜀绣和苏绣、湘绣、粤绣的特征。同是山水风景,川西多表现都江堰、峨眉山,重庆多选夔门和神女峰。同是建筑,苏绣表现中山陵、南京长江大桥、上海陆家嘴,重庆多选朝天门、解放碑、吊脚楼。夏洪的风景建筑多绣吊脚楼;黄敏在成都学艺时,选材多为花鸟、仕女,风格温婉细腻,到重庆则绣了很多吊脚楼和神女峰,多了几分雄奇险峻。

同是宗教题材,川西多绣乐山大佛,重庆则绣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和释迦涅槃像。就连神话传说中的相同题材,也有地区差异。苏绣、粤绣的八仙背景多为海,重庆的八仙腾云驾雾下面则是山,或干脆只绣铁拐李、吕洞宾等人像,省去了海,因为重庆没有海。山是重庆最突出的环境,重庆人傍山而居,对山的感情深入骨髓,所以重庆蜀绣选得最多的自然题材就是山,以及特有的山地建筑吊脚楼。山与吊脚楼这些符号性的题材一看就是重庆的。这是题材方面的重庆特征。

同为动物绣,任何地区绣的大熊猫都不能与成都相比。成都的大熊猫绣得活灵活现,因为熊猫也是四川独特的物种和文化符号。重庆绣师绣得最好的动物则是雄狮和奔马。已故蜀绣大师李尚余的《六骏图》是重庆蜀绣的经典作品。他的弟子刘熙贵则以一幅《狮子》为人称道。熊猫温顺平和,人见人爱;奔马和雄狮则阳刚气十足,启人遐想。这或许也是蜀绣这一大概念下,川西和重庆两大流派的风格差异之一。

重庆蜀绣除了基本针法和“密不成堆、稀不见底、光亮平齐、短针细密、内实外松、张弛有度”的技艺秘诀外,最明显风格是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幽默逗趣,以及神秘感。清代民间绣品《三界图》表现天堂、人间、地狱三界,极富想象力,让人联想到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

重庆民间刺绣有些构思很独特,甚至反传统。2012年,我在石柱县看到一幅土家族刺绣,8匹马围绕一个火球奔跑,表现一种抽象理念与玄想,看到令人震惊。这件绣品的作者并非职业刺绣师,也不是文化人,而是一个农妇。

重庆蜀绣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康宁的双面绣作品《谜》,曾获“2004年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金奖,多次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团到国外展出。作品以美女和骷髅的对比表现人生变幻莫测之“谜”,骷髅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把原本为“丑”的形象变成了审美对象,这在以视觉美为主要追求标的刺绣创作中是极其罕见的。《谜》的构思之大胆和反传统,令人惊讶。从未谋面的职业刺绣师与乡村农妇的刺绣创作,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某种抽象理念,可见想象力和神秘感是重庆蜀绣一个很突出的文化特征。

题材与构思决定针法的使用和创新。康宁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双面异形异彩绣”,即在一幅绣品的两面分别绣出不同的形象和色彩,从而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康宁创造了同时运行两颗绣针的技法,刺绣时不断翻动绣框,在绣制相同位置的形象时,正反关照,及时对比,构思不中断,从而使绣制的作品两面既明显区别,又浑然一体,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三、结语

重庆蜀绣与川西蜀绣有共同的起源与传承脉络,长期以来形成了有别于苏绣、粤绣、湘绣等的要素和特征,两地共同创造了蜀绣在中国刺绣发展史上的辉煌,值得共同发扬。而重庆蜀绣在题材选取、主题开掘,以及个人风格上,又有不同于川西蜀绣的个性特征,更具有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以及大胆夸张、幽默逗趣和神秘感等的文化特征,这是重庆蜀绣的一个突出优点。

重庆蜀绣的缺点是精细度较差,少有大制作,这一点尤其与川西蜀绣相比更明显。这可能跟重庆人粗糙、急躁的性格有关。重庆绣师多数沉不下心来思考大制作。而川西平原的人性格平和、沉稳,做事精细、讲究,文化传统也更深厚。有关巴蜀两地人情性格的比较,本来也是个有趣的话题,但超出了本次论坛主题,于此不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