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秋雨愁煞人

秋雨愁煞人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余秋雨又出新闻了。有报道说节目结束后,炮轰的短信和电话就超过10万,甚至有观众要求余秋雨公开认错。频繁出席商业活动,也是余秋雨常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可这也是时代的产物,既然处处都渴望名人效应,名人也要多受累一些。的确如此,网上许多帖子也对余秋雨表示理解,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真是读错了,也不会引起多大恐慌。把矛头都指向余秋雨,未免有些不太公平了。

余秋雨又出新闻了。这回不是在书上和别人打打嘴仗,而是在央视青年歌手大赛上担任文化素质评委时由于一两个字的读音惹出的风波。对于“仁者乐山”中的“乐”应当如何读,余秋雨读成“lè”音,随后便有观众指出余秋雨读音错误,说应该念“yào”,这一事件引起了媒体的热烈讨论。有报道说节目结束后,炮轰的短信和电话就超过10万,甚至有观众要求余秋雨公开认错。

众多指责声中,从文化学者的角度出发,读“yào”自然不错,就像叶公好龙的“叶”读成“shè”,如果仅限于窄众化的范围,当然是无可厚非。可是随着这些词语的逐渐流传扩散,看见“叶”已经形成条件反射的广大群众,这时突然要在这个特定的地方改变读法,总觉得不是那么畅快,久而久之,也就读成“yè”了。文化是为群众服务的,并非少数人聊以煽情的工具,既然大家都认同后一种读法,那么又何必强行改正呢?

同理可证,仁者乐山也是如此,当有人读成快乐的“乐”音,就要遭到嘲笑,那么下次碰到“快乐”也都没法张嘴了。与其当成笑柄来看,还不如就此永久消除这个笑柄,于这个词的文化意义本身并没有本质影响,也省去了换音的麻烦。这个争议不光是词语本身,更涉及争议的主角,前几年一直四处与人争论的余秋雨最近似乎有点销声匿迹了,现在又“重出江湖”,重新被人咬文嚼字了一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余秋雨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石破天惊逗秋雨》、《秋风秋雨愁煞人》、《“审判”余秋雨》等众多书籍花上大量篇幅,为的就是揭他的丑、露他的伤,可是他活得依然滋润。正当绞尽脑汁不知如何下手之时,这个“仁者乐山”倒是自动送上门来了,自然要受到不一般的攻击了。

频繁出席商业活动,也是余秋雨常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可这也是时代的产物,既然处处都渴望名人效应,名人也要多受累一些。央视歌手大赛在中央三套的黄金时间连续直播了20天,影响力自不必说,也是承载着大众文化的重要平台,而余秋雨又是作为唯一的评委做出文化评点,他的权威性至少在当场无法挑战。还有凤凰台请他做的专栏节目,报纸杂志请他写的书稿,无一不说明他的才能与声望,说明大众还是肯定他渊博的学识。当然有人指出读音问题,也是未可指摘,可是用余秋雨自己的话说“现在有些人就是字典派,整天翻着字典看别人有没有读错音”,总是盯着字典找名人的碴,确实也没有必要。

在余秋雨眼里,综合素质考试“本身就是一个游戏”,不要搞成古代科举考试一样,当做是决定祸福生死的杠杆。的确如此,网上许多帖子也对余秋雨表示理解,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真是读错了,也不会引起多大恐慌。人怕出名猪怕壮,很久没有成为焦点的余秋雨再一次变成众矢之的,试问:如果换成别人,能有如此声势浩大的风波吗?答案不言自明。读不读古音,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小问题,如果大家都用平常心来对待,相信不难解决。把矛头都指向余秋雨,未免有些不太公平了。

(发表于2006年5月29日《复旦人周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