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人感应”是科学命题

“天人感应”是科学命题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人感应”是一个科学的命题,它是中国古典哲学博大精深的理论根基。中国古典哲学之所以起源很早,同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开展极早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古代正是有了哲学上“天人感应”的观点,人们才更加重视天文学研究,并由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也就是说,中国古典哲学以其理论研究指出,不是上帝造人,其生命的起源也不是“滋生”,而是由天地感应引起地球物理变化的一种化学反应而产生。

二、“天人感应”是科学命题

“天人感应”是一个科学的命题,它是中国古典哲学博大精深的理论根基。之所以如此,因为它是中国上古先民在长期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在长期天文研究中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个科学观点的提出,不仅对中国的古代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理论,依其作为指导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医药、卫生保健、饮食、建筑等各方面科学研究的长足发展,更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些都有大量的历史证据,是无可置疑的事。

(一)“天人感应”论对天文学研究的推动

天文学研究以及其他自然科学不发达的民族,产生不了唯物辩证哲学;唯物辩证哲学不发展,天文、地理、医药、卫生等科学研究也不会发展进步很快。这同样是一个社会历史进步方面理论与实践相互制约的辩证话题。中国古典哲学之所以起源很早,同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开展极早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天文学研究又同农业生产发展进步存在着因果性的联系。按着目前考古发现所证明,中国局部地区进入农业种植经济生产时代,大约在距今1.2万年以前。全国进入农耕生产时代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所以,中国天文学研究的肇始年代距今至少在1万年以上。

唯其如此,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历史上,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就已经取得了令现代人都感到惊奇的历史进步。在《史记·五帝本纪》《世本·作篇》《吕氏春秋·勿躬》等古籍中,都记载轩辕黄帝极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曾组织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人员,开展天文观察研究,并制历授时,教民以时耕作。其时制定的《黄帝历》《颛顼历》都是四分历,岁实已精确到了365.25日。其中,《颛顼历》一直沿用到了西汉,直到重新制定的《太初历》颁行为止。《尚书·尧典》记载有一段帝尧对负责观察日月运行官员的谈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由于中国近代科技落后,西学东渐,国人疑古,《归藏》《尚书》《周书》《尉缭子》等一大批古籍被定为伪书,所以对其所载古史无人在意,自然也就不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考古研究的进展,一大批埋藏于地下两三千年的文物、古籍相继出土,学者们经过对照性的研究,认识到《归藏》《尚书》等一大批古代典籍原来并不是伪书。于是,一些古籍所记载的古史又得到了研究。其中,《尚书》里所记载的四象、四仲、中星的星躔位置,经竺可桢、李约瑟等中外科学家们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手段进行的研究,结果是中外科学家们得出了一致的认识:《尚书·尧典》中所记载的,正是唐尧时代以前的实际历史天象记录资料。

李约瑟说:“长期以来,学者们很想利用岁差来确定出它的年代。例如,比约曾经成功地证明,在公元前2400年前后,上述四宿大概是在二分点和二至点(0°、90°、180°、270°)上……重要的是,这四个点分别落在赤道圈的四个象限点上,而赤道圈和大多数的星距也相合。竺可桢为了定出各宿距星最相合的赤道圈的年代,曾进行过一番计算,结果……他在二十八宿体系建立的年代问题上,又一次被引回到公元前三千纪”[35]。李约瑟所提到的学者们很想利用“岁差”进行计算,以确定《尚书·尧典》中所记载的二分二至点的确切年代,是由于存在着“岁差”的原因,即春分点沿黄道带每年大约以50′24″的速度在西移,大约2.6万年移动一圈。所以,古今的二分二至点是不一样的。而“岁差”最早是公元前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发现的,但他没有将此称作“岁差”计算的也很不准确,认为100年西移1度。同时,我国古代西汉天文学家们也发现了《黄帝历》《颛顼历》中的分至点与西汉时的实际天象不合,因而重新制定了《太初历》。到了东汉永元四年,天文学家贾逵将分至点西移“谓之日却”,认为治历应以76年西移1度断之。公元4世纪,虞喜推算为50年西移1度。国际上依《宋书·律历志》所载虞喜“岁渐差之”之语,定为“岁差”。至于国际通用的、比较精确的“岁差”常数,则是19世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才通过的。所以,疑古者说《尚书·尧典》上所记载的四象、四仲、中星星躔位置是后人的“伪造”,就是一种无知的妄说。尚且不用说《尚书》是公元前6世纪孔子从中国古史料中选编的,就是到了汉代人们也伪造不了!不知“岁差”常数,如何“伪造”得了公元前3000年时的四象、四仲、中星准确的星躔位置?

中国古代正是有了哲学上“天人感应”的观点,人们才更加重视天文学研究,并由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李约瑟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而没有研究中国古代的思想史,所以他就不理解在中国的古代,执政者为什么重视天文学研究,并且由国家供养天文学家。正如李约瑟所说:希腊的天文学家是隐士、哲人和热爱真理的人,他们和本地的祭司一般没有固定的关系;中国的天文学家则不然,他们和至尊的天子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政府的官员之一,是依照礼仪供养在宫廷之内的。

(二)“天人感应”论对生命起源的正确阐述

对于生命起源的研究,是近现代才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一个课题。但是,中国的《易》经,至少几千年以前就科学而肯定地指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这也就是说,中国古典哲学以其理论研究指出,不是上帝造人,其生命的起源也不是“滋生”,而是由天地感应引起地球物理变化的一种化学反应而产生。这已由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了是正确的。天地之间的感应,也同宇宙间各天体之间的感应是一样的,这主要是通过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等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关系。

现在,我们就来讨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地球诞生之初,曾经是一个高温流质状的球体,因此,朱熹猜测地球诞生之初“须尚软在”[36]是正确的。由于地球自身引力所致,而形成了大气圈之后,地球也由诞生之后的高温状态逐渐降温,地球表面便开始形成一个原始的岩石层地壳。在热胀冷缩的物理作用下,原始地壳在向内收缩的过程中,就给地壳内的高温岩浆造成了越来越大的挤压。而承受了压力的高温岩浆,也自然就产生了反弹力。这种压力与反弹力之间,就形成了“矛盾”。来自地心的引力,吸引着地球表面的物质向内收缩,而来自太空中太阳及其他天体的引力,则又会对地球自身的引力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消作用,这也是“矛盾”。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被解决,就是推动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对地球引力最大的天体是太阳,它对地球自身引力的抵消作用最为显著。地球由于是以黄赤交角23°27′围绕太阳公转,所以地球内部受压的高温岩浆,便在沿黄道带受太阳引力较强的地方,冲破原生较薄的地壳向地表溢流,这就是陆地板块最初的成因。地下岩浆冲破原生地壳在地表的溢流,带出了大量的水蒸气逸发于空中,遇冷凝结为雨降回地面,流向陆地板块之外的低地,这就形成了地球表面上最初的海洋。地球表面上水的大量出现及其在地上和空中的不断立体循环,不仅为切割、冲刷、搬运原始陆地,从而造成复杂地层沉积、扩大陆地板块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也成了不断冷却原始地壳、使其不断向地层深处加厚岩石层的循环冷却水。更为重要的是,地球表面上水的出现,及其不断在地空之间的立体循环、在地表上的流动,这就给地球上生命的化学产生和进化奠定了最基本、最关键的自然条件。

由于地壳下的岩浆随着地壳冷却使地壳向下不断增厚、应力加强,原先地壳裂缝上溢流的岩浆会因不断冷却、凝固,而使裂缝缩小,地下岩浆原先的溢流会变成为喷发,这自然又会给地壳造成强烈的震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原始大陆板块周围地带与原始地壳薄厚不匀,应力强弱差别太大,就极易受到地下岩浆喷发震动的破坏。如此,地下岩浆的喷发就会逐渐转移到大陆板块边缘的地带发生,这便又是半岛、海岛形成的地球物理机制。大陆板块周围的火山喷发,最初当为群体性喷发形式。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不断增厚,岩石层总体应力的增强,地球上的火山喷发会渐次减少。但受地壳收缩压力影响的地下岩浆反弹力总是要向外释放的,这就必然要在大陆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海洋中间向外冲动。虽然,在没有陆地板块覆盖的海洋中,地壳应力相对为弱,却也由于不断的增厚,远不可与地壳形成之初相比。如此,除了在个别地方出现新的火山爆发、形成岛屿外,大部分地方只是将海底地壳冲得隆起,变为一道道海岭和海底高地。由此就又引发了大陆板块破裂、移动,以及形成陆地上山、河、盆地、湖泊的重要物理机制。

现在,科学家们将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的移动称作“板块漂移”,这种表述用语事实上是不贴切的。因为,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呈不同方向的相互移动,是根本“漂”不起来的,也不是什么自然的“漂”流性“移”动,而是由于海岭及海底高地的出现和不断升高,将大陆板块处于海岭和海底高地的一边不断地抬高,使其失去原来的平衡而产生了一种滑坡性的移动。这种移动,同时又是在和来自太阳引力、地球自转中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综合在一起进行的,以使地球表面物体沿赤道保持对称性平衡作用,在多种原因的综合性作用下,就发生了使其原来的板块产生断裂、分离,原来隔有海洋的陆地板块又互相靠拢、碰撞、挤压、扭曲,以及大陆板块在实际移动中同原始地壳产生摩擦、受阻等一系列地球物理现象。这就是大陆板块产生褶皱、形成山脉及其走向的实际原因。山脉的形成、地形的复杂化改变,控制了不同水系的发育形成,由此而在大陆板块上出现了不同流向的江河以及大小不同的湖海。自然,江河流水对山岩、高地的切割、冲刷、搬运、沉积,又成为更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大、小平原和低地出现、扩展的重要原因。

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的引力,光、热、电磁以及各自运动相互的感应作用,不仅是地球上形成复杂的构造性地质演变的重要原因,也为生命的化学产生和自然进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原始地壳破裂后高温岩浆在地表的大面积溢流,在大气层形成后而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在很长的历史上保持着高温;地下岩浆向地表溢流的过程中,会将地下大量的水蒸气,以及碳、氢、氧、氮、硫、磷等化合物带出地表之外,与空气中的氨、氦、氖、氩、氙等组成多种物质的混合气体;充斥于空中的大量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变为滂沱大雨的降回地面过程中,又伴随以雷鸣的震荡,闪电的大量放电,这就客观上使是时的地面与空中,形成一个天然而又巨大无比的“化学反应炉”。就是在这座“化学反应炉”中,各种无机物长期地、不间断地产生分解与化合,从而形成甲醛、氰化氢、甲烷氨基酸之类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质在水的冲刷、携带之下,就会在一些内陆湖、海中不断地聚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相互感应作用,就会由有机分子形成多分子体系,而后慢慢地演变为原始生命,进化成各种微生物、植物、动物,并由古脊椎动物中进化出了最高级的动物类形——人类。

(三)“天人感应”论对生命科学的重大贡献

中医学理论博大精深,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因为,直到现代,科学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有一些西医治不了的疑难疾病,中医往往以自己的理论为指导,或以针灸,或以按摩,或用中草药,却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可是,中医理论能有此种奥妙,却不是许多人都能明白的。因为大多数的人们是不懂中国古典哲学的,也不一定能读中医理论经典。其实,说破其因,大家谁也不会再感到奇怪。中医理论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医学完全是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为指导而进行防病治病的。

在中医学理论中,通篇都贯穿着“天人感应”的理论观点。“天人感应”不光是对生命的起源作了正确的阐述,而且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思想理论根据。古老的中医学理论,不仅应用中国古典哲学阴阳辩证理论探讨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营气、卫气,以及血液、皮肤、毛发等生理功能和互为影响的关系,而且更依“天人感应”理论为指导,详论一年四季各种气象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作用,造成疾病的内外因客观因素,以及具体的辩证防治措施。其论无处不反映出“天人感应”理论的科学精神。如《灵枢经·九宫八风》篇,就是专门论述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转变之际,风对人体的影响。指出,八方之风,各有虚实之分。“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如何判断风之虚实呢?这就要在季节上分辨了。因为,一年四季的气候转换之变,也必然要应之以风雨:顺时令之风为实风,不合时令的反常之风为虚风。人们避虚风,也就是“贼风”的侵害,应当像躲避矢石一样,要密切注意。故,卫生之道,在于“谨候虚风而避之”。

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在自然界,万物生长都存在着一种生物自身为了适应自然变化而适变的自我调节机制,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生物钟”。生物自身的自然调节机制都是依自然的常规性变化而行自我调节生理功能的。如一日之中的昼动夜静调节,四季之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我调节等。生存于自然界中的人类,其身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同样是依季节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到了秋天,草木停止生长,进入一个相对的休眠状态之中,人体亦同样呈现一种收敛的特征,为了避免冷风寒气侵入肌体,一般情况下都体现为毛孔紧闭。故此,虽秋冬气候寒冷,而人体中却容易造成因热量散发很少,而易形成内热郁结的情况。若此时气候反常,气温忽暖而南风起,则极易因毛孔张开而感受风寒,染以时疫,引起伤风感冒。到了立春之后,按季节变化该是东风送暖、大地回春、草木萌动、万物复苏而生长的时候了,人的身体生理调节机制也顺应此种自然之变,一般情况下全身的毛孔都呈现张开的状态,此一是散发一冬郁结的内热之需,二是此时已无需防备寒冷袭击,身体各部位也需要自由呼吸,以增强新陈代谢功能。若此时气候反常,忽然降温而刮起西风、北风,肌体就极易受风而致疾病。风气游动于腠理则痒,伤于筋则筋挛,搏于脉中则血闭不通,郁于肌肉间则疼痛麻木。

《灵枢经》在《刺节真邪》《卫气行》等篇中还指出:人体之中有营气、卫气各依二十八脉运行于体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若按一日中二十八宿分时,则在不同的时段运行于不同的部位。正因为如此,若用针刺穴位治疗疾病,就须“以期候气而刺之”,便可取得最佳的疗效。

中国在几千年古老的历史上,在医疗技术条件相当落后的年代中,就能够以极简单的望、闻、问、切为手段而诊病,用一根小小的银针,依双手的推、拿、挤、压、按摩方法,或者一包草药就能够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直到今天亦还行之有效,使外国人感到惊奇,感到不可思议。其奥妙之所在,就是中医治病以中国古典哲学理论为指导而行实践,特别是以“天人感应”理论研究防病治病的结果。这说穿了,是指导思想的博大精深,而不是其医疗器械有什么先进。现在,在世界上风行起来的“气功热”、“食疗热”、“按摩热”、针灸或中草药治病“热”,其实质是对中国古代“天、地、人、时”四维一絷哲学思想理论的一种肯定,绝不是说明舍弃先进的医疗器械不用,而去用旧的望、闻、问、切,以及使用极简单的一根针的治病方法有什么先进之处!

(四)“天人感应”论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所谓“天人感应”论,事实上就是人们对中国道学“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哲学理论本质的一种形象性、简明性称谓。这种科学的哲学理论,不仅说明了正是由于天体物理与地球物理之间的相互感应,化生出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最终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越条件。同时,它也说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也必然要改造自然,影响到自然万物产生变化,自然界的变化反过来又要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界的互感、互引、互动,不是良性循环,便是恶性循环。这是因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大量地利用自然资源,如此,就又有了“天人感应”的问题:发展工业生产,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及其他有害物质;空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大量增加,就会导致地球“温室效应”的出现,由此而会出现气候反常、温度增高,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灾害。植物的生长,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排出氧气等许多自然功能。而人类既可以植树、种草扩大地球上的植被,也可以大量垦荒、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如此,承认不承认“天人感应”的哲学命题,就是事关人类祸福的大问题了。

众所周知,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开向全世界,西方的哲学思想也同样控制了全世界。在近代的思想领域,是西方哲学思想主导着世界潮流,而绝不是东方哲学。东方哲学是处在了一个被批判、被抛弃的地位上,这是一个用不着争论的客观事实。

西方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特点,是“人的个性价值高于自然界的价值。人被当作正在继续着‘上帝’的创造活动,是自然界的特殊的有灵性的组成部分。人的能动性指向外部,指向对周围世界的改造并使它服从于人。认为,在自己的造物活动中,依靠对自然规律的理性认识,人是不受限制的。”[37]如美国的哲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号召人们向大自然开战,他这样说:“可见的大自然完全是可塑的和冷漠的,它是一个道德的多元宇宙……但不是一个道德的宇宙。对这样一个妓女(指大自然),我们无须忠诚,我们与作为整体的她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融洽的道德关系;我们在与她的某些部分打交道时完全是自由的,可以服从,也可以毁灭它们。”[38]这也就是“向大自然开战”、“征服大自然”的思想理论根源,也是全世界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导致人类生存条件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原先的植被是比较好的,后来,人们掠夺式的生产给那里的自然植被造成破坏,使土地逐步荒漠化,降雨量越来越小。我们中国自然也不是存在于与世隔绝的保险箱中,也会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曾经有过一个时期,我们同样也给我们的自然条件造成了负面影响:原来的草地被开垦而变为农田,农田又变为荒漠;“围湖造田”使原来可蓄大量洪水的湖泊变为农田和村庄;森林覆盖面积在逐步缩小……当然,洪、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频发,已经促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大规模的实际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