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酣畅乡情读韩润东小说

酣畅乡情读韩润东小说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润东是老熟识了,应该说是相知的。中篇小说《堂哥吉庆》,曾被《飞天》杂志转载。用业内行家的话说,是润东小说创作成熟的标志。集子中收录的短篇小说《中秋夜》曾被《小说选刊》转载,这标志着润东小说创作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乡音乡情——读韩润东小说作品集《回望乡关》印象

和润东是老熟识了,应该说是相知的。他的性情才学,我也是比较欣赏的。一本小说集放在床头,有时间翻翻,总有浓浓的乡情弥漫全身,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俚语乡音,在脑海里一幕幕闪现,一股感念家乡的情愫总是油然而生。

人都是怀旧的。越是经历生活的历炼,这种回味越为悠长。正如润东所说:“我怕被城市的浮华淹没、被人事的荣辱侵蚀,我要在追忆和回望中用故乡的善良、朴素、真诚,时时捶击日渐麻木的心灵、警示日趋疲惫的意识。”正是这种如游子般赤诚的情怀,这种不甘沉浮末弱的上进自律心,才使他在寂寞孤灯中,历经心灵的炼狱,把对故乡、故人的深沉眷恋倾注于笔端,凝结成这一篇篇充满乡音乡情的文字。中篇小说《堂哥吉庆》,曾被《飞天》杂志转载。用业内行家的话说,是润东小说创作成熟的标志。作者以犀利、酣畅的文笔,展开了一幅令人身临其境的家乡风土人情长卷,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呼之欲出的“那一个”典型人物。主人翁吉庆的悲苦命运,是他那个时代无数同龄人命运的真实写照,作者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叙述中,那种说不出的心痛、喊不出的压抑,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吉庆的影子,在我们这些从农门跳出的人身边,谁又能说得清有多少呢?又有谁不为比我们自己机灵的儿时玩伴、聪明的少时同学被无情的命运所摆弄而扼惋叹惜过?这篇看似平实的小说,其实是有才、怀才、惜才之人对“乡土人才”被生活的重负埋没而发出的一声痛彻心骨的嘶心竭力的呐喊,让读者在心灵重重的震撼中,对主人翁的命运久久不能释怀。集子中收录的短篇小说《中秋夜》曾被《小说选刊》转载,这标志着润东小说创作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不光表现在小说主题的提炼更加明确集中、开掘更加深厚高远,而且表现在主题表现的手法更加老练精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文字更加洗练细润。该篇小说的故事线索单一、情节单纯,就写了一个小山村的老两口当教师的独子因救学生献出了生命后,过第一个中秋节这样一个片断,但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泪意潸然。农家小院、袅袅炊烟,黑沉沉的夜、悲切切的家,灶堂里明亮的畜粪火、门缝里硬钻的西北风,娘亲絮絮叨叨的话、父亲皱裂粗糙的手……这些铭刻在作者心中的意象,以细腻圆润的笔触娓娓道来,是那么的真切,令人伸手可触;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撕心悲恸、失去爱子残破了家的凄清,爹娘希冀儿女成才高飞的善良愿望,梦圆后的骄傲自豪与儿走后的孤苦无助等,把一对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亲近的不能再亲近的老农的心理捏拿如此精准到位,描写的如此细碎维肖,读来令人敛声静气、心颤神凝。

读润东的小说,文如其人。他小说情节的设置往往大开大阖、简约清晰,他有意避开浮躁、不纠缠问题、不质疑是非,而是以细腻的笔触直击造成人物命运的社会背景和人性善恶的深处,直抒胸臆,读之有种酣畅淋漓之感。这正如润东的为人,直来直去,洒脱豁达。有人说他小说情节不够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的确如此,但润东小说风格特色也正在这里,他不屑细碎的铺陈和曲折的故事,而是以白描手法,几笔几划便把曲型人物、典型环境刻画地入木三分,叫人历久不忘。鲁迅先生说:“小说的优劣,就看是否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此说来,润东小说创作是越来越接近小说创作的真义了。当然,这种白描式的刻画、举重若轻的描述、嘻笑怒骂的幽默、轻巧俏皮的方言,没有相当的文字修为是不行的。“冬天的日头,像炉膛里烟熏黄了山药蛋子,从村子山头上扒拉出来,还没冒丝热气哩,就蹿出一大截子,悬势挂在冷枝直展的白杨树梢上……”(注《暖冬》里的句子)像这样乡土气息浓厚、生活气息浓郁的描写是润东小说的一大特色。通篇浓浓的乡音,承载着浓浓的乡情,读之如与乡亲面对面喧谎扯淡,掩卷后常常令人忍俊不禁,那种咀嚼乡音乡情的滋味,足以让人见仁见智了。

(《张掖日报》2009年9月18日四版头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