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情感

弘一法师经典语录情感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人生的绚丽灿烂一下子归于青山古刹的平淡,李叔同对于人生的百味一定深有感触。这种“苦”、“劳”、“饿”、“空”和“乱”不但在锻炼人的体能心魄方面是必要的,在帮助人体会“甜”的滋味,从而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甜”这一方面也是必要的。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只有“甜”的滋味,那么,我们的味觉就不完整,我们的人生经历就不完整,我们对人生滋味的领悟也不会完整。

人生的滋味

曾经读到过一则关于高僧弘一大师的小故事,很受启发。

弘一大师的晚年,生活十分俭朴,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菜。

夏丏尊忍不住问他:“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

“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

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问:“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从表面看来,这个故事讲的是弘一大师对清贫生活安之若素的态度,在俭朴的生活中,也能品出粗茶淡饭的味道来,但细细一想,这个故事的意味似乎还不止于此。

在故事中,弘一大师两次提到了味道,“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两处的味道体现的是弘一大师对人生滋味的“悟”。弘一大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生于一个官宦富商之家,曾赴日本学习音乐绘画,本身集诗、词、篆刻、音乐、书法诸艺于一身,享“二十文章惊海内”之誉。在38岁那年,他突然皈依佛门,法号弘一大师。从人生的绚丽灿烂一下子归于青山古刹的平淡,李叔同对于人生的百味一定深有感触。他的人生,就像是一个经历了“咸”的强烈滋味以后归于“淡”的平实滋味的写照。“咸”和“淡”是不同的味道,但是,只有体会了“咸”的味道,才能体会“淡”的味道。而且,只有既体会了“咸”的味道,又体会了“淡”的味道,味道的感觉才算完整。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叔同先生对佛门的突然皈依,不也体现了从“咸”到“淡”,对人生完整的一种追求吗?

作为凡夫俗子,我们追求的是人生的幸福。从滋味区分,幸福应该是归于“甜”的那类。但是,如果我们品尝的只是甜味,天长日久,我们还会那么欣赏甜的滋味吗?有一次我回上海,预先订了素食的正餐。谁知端上来一尝,所有的食品全是甜点:面包是甜的,蛋糕是甜的,水果是甜的,作为饮料的橘子汁也是甜的。那一餐,只吃得我胃酸直涌,一连好几天碰不得甜的食物,而我原来是一个性甜食的人。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真的有幸天天生活在幸福之中,我们还会感到幸福的甜味吗?

“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应该被当作至理名言。当然,味道不一定拘泥于“咸”和“淡”。关键是要理解“咸”和“淡”之间的关系。吃过了咸菜,就能体会到平淡的白水的好处;同样,如果我们的生活经历中曾经有过“苦”的滋味,我们对“甜”的欣赏一定会充分得多。

人们常常把人生的挫折与失意看作是人生的“苦”事,其实,适当的“苦”在人的一生中还是必要的。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种“苦”、“劳”、“饿”、“空”和“乱”不但在锻炼人的体能心魄方面是必要的,在帮助人体会“甜”的滋味,从而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甜”这一方面也是必要的。

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只有“甜”的滋味,那么,我们的味觉就不完整,我们的人生经历就不完整,我们对人生滋味的领悟也不会完整。但是,如果我们能下意识地去体验一下各种“苦”的滋味,我们就能在很多方面都发掘出“幸福”的感觉,那样,我们就永远不会“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