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多少“痰派”再来

有多少“痰派”再来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地吐痰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已见怪不怪,因此治理起来既艰难又总有反复。由于没有声势浩大的舆论谴责和有效的预防举措,随地吐痰已成为国民劣根性的最大顽疾之一,且大有前仆后继、一浪高过一浪之势。在有6245名网友参与的调查中,共有十种恶习名列其中,其中随地吐痰列居首位。可见,随地吐痰这一陋习已经引起了相当多国人的厌恶。按当地规定,随地吐痰除了要重罚外,还要在电视上亮相,并在单位中遭到批评。

有多少“痰派”再来?

虽说随地吐痰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话题,但不能否认这个有些古老的问题还在困扰着相当多的国人,至今在全国范围内未能得到根本、有效的治理和规范。鉴于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始,全面提升国人素质的一些活动应当抓紧进行。像随地吐痰这样普遍性的行为也应当有一个明显的遏制。

随地吐痰在我国绝大多数地方已见怪不怪,因此治理起来既艰难又总有反复。由于没有声势浩大的舆论谴责和有效的预防举措,随地吐痰已成为国民劣根性的最大顽疾之一,且大有前仆后继、一浪高过一浪之势。不久前,《国际先驱导报》与新浪网就“你认为奥运期间,国人最该摒弃哪些陋习?”举行网上调查。在有6245名网友参与的调查中,共有十种恶习名列其中,其中随地吐痰列居首位。可见,随地吐痰这一陋习已经引起了相当多国人的厌恶。

正如某些专家指出的那样,我们多年的道德教育都是从比较宏观的层面上引导“文明向善”的大方向,而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公民的文明程度却往往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我们缺乏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和个人所处环境进行的‘微观教育’,使得原本抽象的‘道德’概念更加模糊不清。”(见《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4月12日)。对此笔者感触也很深,曾亲眼见到不少中小学生随地吐痰成为习惯,且“雷厉风行”,无论吐的数量到质量都是老一代的痰民所无法比拟的。

笔者在骑自行车的路上,经常看到不少行人飞车走痰的奇观。即一路骑车,一边乱吐。所吐的痰如天女散花,呈雾状四处飘散。笔者好几次骑车没注意前边骑车人的“痰情”,被前面飞来的痰刮了一脸,十分尴尬。由此在骑车的路上也多了一些心眼。如一遇到前面的人使劲咳嗽就提高警惕,并快速骑几下,绕过这位准痰民,说不定此人在做飞车走痰的预备动作呢。如此一来还很奏效,“挫败”了许多次因飞车走痰所带来的痰雾。

如果说在路上碰到这些痰民还能设法躲避一下,那么在各种会议中、就餐中、旅行中可就不好躲避了。许多次笔者都碰到这样的情形:在开会或就餐时,坐在旁边的人竟毫无顾忌地向地下狠狠地吐了几口浓痰,然后用脚使劲地抹去。他本人倒很坦然,笔者却如坐针毡。因为身旁的人的举止实在太让人恶心了。最令人不解的是,一些有些身份的官员和知识阶层,竟也有乱吐的习惯,且铿锵有力,越吐兴致越浓。

看来,治理随地吐痰这个国人陋习,若没有一个大的动作是很难根除的。必须是常抓不懈,齐抓共管,并从娃娃抓起,造成一种强大的社会氛围:随地吐痰十分可耻!不过笔者也注意到,在出国考察或旅游的国人中,很少有在国外随地吐痰的。这可能碍于国外严格的治理措施吧。如笔者一行到新加坡出访前,有关方面一再告知,一定不要随地吐痰,否则被罚巨款不说,还要被判刑。结果团队60多人中,在近半个月的出访中,竟无一个敢吐痰的。也真是奇怪了,那些天来,连咳嗽声都没听到。前些年笔者曾两次到江苏张家港市出差,也惊奇地发现市民中竟无一人随地吐痰的。因为据当地官员介绍,随地吐痰的成本太大。按当地规定,随地吐痰除了要重罚外,还要在电视上亮相,并在单位中遭到批评。如此一来,自然无人敢吐了。

然而,像张家港市这样治理随地吐痰的举措,国内几乎还没有其他地方能做到。大都市在路边或公共场所写上“请勿随地吐痰”之类的标语了事。其结果,该吐的还大吐特吐,因为没有人敢把他怎样。应当说,随地吐痰同随地大小便、乱泼乱倒、满口脏话这些国民劣根性的顽疾一样,根治起来是十分困难,但也不是无计可施。在此方面,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都有不少。关键是有关主管部门是否真正想彻底治理。一口小痰折射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我们都能把神州6号宇宙飞船送上天,难道不能根治众人的一口痰吗?正好借助奥运会的东风,让随地吐痰者无地自容,让痰派不再来!

作于2007年5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