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令人难忘的青海游

令人难忘的青海游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年6月1日上午为青海省经贸厅作完中国“入世”的学术报告后,在主人安排下,作西宁-龙羊峡-青海湖-鸟岛-日月山-两弹基地两日游。随着黄昏的来临,青海湖的深处白雾泛起,冷气开始袭来,游船掉头返回码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湟鱼成为美味菜肴。为了青海湖湟鱼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省拟发布封湖、禁止捕捞湟鱼的禁令。

令人难忘的青海游

2001年6月1日上午为青海省经贸厅作完中国“入世”的学术报告后,在主人安排下,作西宁-龙羊峡-青海湖-鸟岛-日月山-两弹基地两日游。使我领略了青海湖的部分风光,它令我惊叹和难忘。

潇洒黄河这里寻

6月1日下午一时半,在经贸厅焦守东、董国虎同志陪同下,乘黄师傅车离开西宁,沿青藏铁路线,进入山区,过湟源县,穿日月山口,行驶在绿色矮草高原的公路上。蠕动吃草的羊群、悠闲的藏族牧羊人、高大的输电铁塔、远处的雪山、部分沙化的高原映入眼帘;经过曲折的盘山公路,近下午四时,我们来到龙羊峡水电站参观。在接待室马女士带领下,我们参观水电站。

我站在178米高呈内拱型的大坝的西头,向上游的库区看去,我对黄河的旧有印象被冲击。在我的印象里,黄河总是翻动着黄色的混流,在奔腾、在咆哮。眼下库区的黄河水是那样的宁静、碧绿,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远处是连绵不断的雪山。整个库区储水264亿立方米,相当于北京10个密云水库。大坝近处底部的库区正在修建游船码头,机声隆隆,一片繁忙景象。我又来到大坝北面,向下望去,灰白色钢筋水泥拱型大坝夹在两山之间;库区水从大坝底部喷出,注入峡谷,再进入龙家峡下阶梯电站,李家峡发电站的水库。坝底周围的山体正在加固,以防山体滑坡

我们进入大坝体内。乘电梯从坝顶下降140米,穿过洁净明亮的通道,来到发电机房。机房长140多米,宽60多米,高40多米,顺序排列着四台机组,容量为128万千瓦,年发电60亿千瓦小时。巨大的厂房宁静,只有几个工人在走动。机房墙面上巨大的浮雕,把黄河古老的历史现代化结合起来,可谓旧貌换新颜。在电站控制中心,几个工作人员坐在电视面前,监视电站各种机械的运行。

马女士告诉我们,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大型梯级电站。1976年动工,1986年6月全部安装并网发电。水电站是中国自行设计,所有设备均是国产。在15项指标中,龙羊峡水电站居全国已有水电站之首,其中包括大坝之高,库容量之大,库面之广,单机容量之大,地质条件之复杂,海拔之高,拦河坝基础处理难度之大,水库滑坡之严重,各种试测仪器规模和种类之多,施工条件之艰险等均位于前列。

龙羊峡水电站是容发电、防洪、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工程。它通过巨大的电网把强大的电流输往西宁、兰州、西安等工业城市;输往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和甘肃西部的河西走廊,支援我国西部的现代化建设。此外,通过调节水量,使黄河下游段建成的李家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水电站进一步提高发电量;增加青、甘、宁、内蒙四省(区)农田灌溉面积数千万亩,加强下游段沿黄河城镇的供水能力,有效地控制了洪水和凌汛的威胁。

151变成旅游点

下午近五时,我们离开龙羊峡水电站,前往青海湖边的151。车按原路返回到日月山,再去青海湖的青藏国道,过倒淌河,爬过一个高坡,青海湖出现在眼前。

好大的青海湖!一眼望不到边。在夕阳照耀下,湖面泛着白光;在辽阔的湖面上,几只游船在荡漾。湖边的土地上,拖拉机在播种,羊群、牦牛群不时可见。黄师傅告诉我,青海湖面积约4 500平方公里,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3公里,周围高山流向青海湖的河流50多条,湖边牧草茂盛,青藏公路、青新公路、青藏铁路从湖的南北两侧通过。下午六时许,我们来到青海湖南边的151旅游点。

经贸厅同志告诉我,151是海军的代号。此地距西宁151公里,原是海军研制鱼雷的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是军事禁区,90年代以后,研制基地撤走,开辟成为旅游点。我们的车直接开到游船的码头上,乘由藏民家族经营的游船游湖。在轧轧机声中,游船驶离码头,湖水浅蓝,湖面平静,几只鱼鹰在船上飞翔,远近雪山层层出现。经贸厅焦处长对我说,七八月间,湖边大面积油菜花盛开,配上蓝天、白云和雪山、碧蓝的青海湖,真是美极了!我们游船从标有“湖上乐园”招牌的建筑物边驶过。黄师傅告诉我,那个建筑物原是鱼雷发射处,现在改为游湖景点,上面有班禅大师祭湖的礼台。

随着黄昏的来临,青海湖的深处白雾泛起,冷气开始袭来,游船掉头返回码头。在码头上,穿着鲜艳藏族服装的女孩热情地接待我们,主动与我们在青海湖的立碑下合影,还拉我们骑她们家的马。为表谢意,我们主动付费。

在暮色苍茫中,我们来到湖边餐厅品尝湟鱼。她是青海湖的特产,无鳞,浑身呈黄色,肉质肥嫩,味道鲜美。相传,隋炀帝西巡到西宁,染病卧床不起,后食湟鱼干病愈。经贸厅培训中心董国虎主任动情地告诉我,湟鱼还是西宁人民的救命鱼。原来,青海湖周围的藏族不食湟鱼。20世纪60年代以前,青海湖湟鱼很多,容易捕捞。60年自然灾害时,西宁人民粮食短缺,被迫跑到青海湖捕鱼,渡过饥荒,可谓是“救命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湟鱼成为美味菜肴。它冠以各种美名,如松鼠湟鱼、菊花湟鱼、酸辣湟鱼、清蒸湟鱼、双味湟鱼,八卦湟鱼等。对湟鱼的需求激增,使湟鱼由物美价廉变成物少价高,现在,一斤重的湟鱼很少见到了。为了青海湖湟鱼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省拟发布封湖、禁止捕捞湟鱼的禁令。

吃完湟鱼美餐,我们下榻在青海湖帐房宾馆。入住后,我穿上毛衣,来到宾馆的院内,观赏青海湖边的夜景。南边的群山黑沉沉,北边青海湖黑朦朦,周围的景物静悄悄,当空的明月分外皎洁;群星亮晶晶。因明日要早起去鸟岛,我只好中止观赏这美妙的夜景。

鸟岛世界真奇妙

6月2日我们早5点起床,6点赶往鸟岛。它位于青海湖西北面,离151景点100多公里。晨曦中青海湖边景物模糊。车从公路中一大摊黑色毛丛丛的肢体旁驶过,黄师傅告诉我,那是藏民的牧羊犬——藏獒尸体。藏獒高大、彪悍、凶猛,是狼的天敌,是羊的卫士。与内地牧羊犬最大的不同是,它静悄悄地袭击敌人,从不嚎叫。藏民为保护羊群,多在公路边挖个大土窪,晚上把羊群赶进去,由藏獒看护。夜间,公路过车时,为了保护羊群,藏獒有时竟扑向汽车,多被撞死。

晨曦退去,两边景物逐渐清晰。公路两边不时出现卧在大土坑中的羊群和牦牛群;袅袅青烟在藏族居住的土屋前升起;流向青海湖的河流有的干涸,有的变成细流。在青海湖西边的公路上,我在车上一边吃早餐,一边欣赏日出下的青海湖。湖面泛起白色银光;湖边岸上,几座白蓝相间的帐篷和轿车周围,一些游人在活动。不久,车过布哈河大桥,来到鸟岛管理站的小镇。

我们离开小镇,前往鸟岛。公路旁边,一座墓地引起我的注意。黄师傅说,那是一位澳大利亚鸟类专家的墓地。他们夫妇都是世界知名的鸟类专家,到鸟岛来研究考察时,在这里出了车祸,男专家被撞死。根据他生前的愿望,把他的骨灰埋葬在这里。因为路面翻修,车在颠簸中前进,不时见到滩涂、湿地和蒿草,一些红嘴灰身的大鸟在低空盘旋、鸣叫。最后,我们车停在鸟岛入口处,在我们之前,已经来了一些旅游车。按规定,八时半才能放行,我一看表还不到八点,只好耐性地等待。经过经贸厅同志的游说,八时刚过,我们被优先放行,来到鸟岛第二入口处。为不惊扰鸟的活动,车停在这里,不再前行。黄师傅说,前面500米处就是鸟岛。我急忙下车,在铁丝网隔起的土路上,兴冲冲地向前赶路。铁丝网外出现了茂密的草丛,一些不知名的大鸟卧在那里,有的成对,有的独行,有的大小一群。最后,我疾步跨上几个台阶,第一个来到观鸟台。它高出地面6米多,前面有半人多高的铁栏,与前面的鸟岛隔开。栏杆里面有座黑色座碑,上书“鸟岛”二字。从台上向南面望去,鸟岛美妙景象尽在眼前。

远处是碧蓝色、浩瀚的青海湖。一些大小鸟在湖面上空翱翔。从湖边到观鸟台是沼泽和沙滩。上面栖息着密密麻麻数不清的各种鸟类。他们有的卧在窝里,有的在滩地上走动,有的翘首望着天空,有的在急急寻找着什么,有的腾空而起、低空徘徊,有的立在湖面浅滩取食。我用望远镜仔细观察,发现相聚的鸟群都是同类。鸟群各有自己的地盘,互不侵犯。鸟群色调不一,有的白色,有的灰色,有的浅黄色。鸟岛上面布满了各种鸟蛋。有的露在地面,三个一起,六个一堆;有的半埋在沙土里;一些鸟蛋从鸟的肚腹下露出。经贸厅同志告诉我,这里聚集着20几种候鸟,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等,多达10几万只。六月正是产卵后的育幼期,也正是观看鸟岛的最好时节。八月初,小鸟长为成鸟,鸟群集体离开。

我举着车上早餐时有意留下的青海烤馍,诱逗岛上群鸟。一种红嘴、黑脖圈、红爪,翅膀尖处黑道、其他部位都呈白色的鸟(后知是鱼鸥)飞临我们的上空。我把烤馍掰成小块扔向空中,它们敏捷地叼食。一会儿,鸟群来临,在我们眼前上下翻飞、鸣叫,争抢我们扔向空中的烤馍块。不久,我们手中的烤馍扔尽,这些飞鸟见无食可叼,纷纷落在栏杆外面,注视着我们。后面来观鸟的游客找寻食品,继续抛扔;未带食品的游客不断喊“遗憾遗憾”。

为赶往日月山和原子弹研究基地参观,我们不能久留。上午9时,我们与鸟岛告别,前往日月山。

日月山藏汉结好

日月山在青海非常有名,一得名于它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环境,二得名于它是文成公主进藏痛下决心的地方。

中午近12时,我们来到日月山口,体悟日月山的名声。山口宽距近白米,山口的左侧从基部到顶部由岩石块垒起,石块黑混,大小不等,顶部建有一亭。山口右侧中部有一碑亭,顶部也建有一亭。两亭对应。山口有个红色、钢管拼装的大牌坊,顶部是两条起舞的金色巨龙。横幅上书“湟源人民欢迎您”,两旁竖幅为:“文成留名传日月放光照”。

日月山顶部呈红色,古时称为“赤岭”,藏语称“尼玛达娃”,即太阳和月亮之意。日月山为祁连山支脉,平均海拔4 000米左右。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1984年,青海省政府拨专款在青藏公路哑口两侧的上顶部修建日亭和月亭,哑口处海拔3 520米。

我登上右手边日山的日亭。它是一座八角砖木建筑。琉璃瓦覆顶,彩绘飞檐,绘有太阳、月亮图案,富有藏族特色。站在亭上,放眼西望,浅绿色的草原起伏、辽阔,牛羊群在上蠕动;见不到树木和房屋,人烟稀少,白色的青藏公路蜿蜒,一幅塞外景色。再向山的东侧望去,绿荫荫的农田庄稼,茂密的树木,村庄望不到边,一幅农业垦作景象。

山体两侧自然环境反差如此之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贸厅同志告诉我,日月山是我国自然地理上一条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它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点,是青海省牧业区与农业区的分界线。

日亭里面布满壁画,描述文成公主进藏的感人史迹。公元7世纪,西藏以松赞干布为首的吐蕃雅龙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他倾慕唐王朝的繁荣与文明,经常派使者去长安密切交往,并提出同唐王朝联姻。唐太宗为了与吐蕃永结友好,欣然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成行。唐太宗还派了许多工匠、乐师,带着绸缎、粮种、菜种、手工艺品和释迦牟尼像同往。

文成公主一行来到赤岭,登高远望。山的西部荒原景象令她震撼,便拿出日月宝镜,上面出现“八水绕长安”的美景。她的思乡之情,油然而起,柔肠欲断,有些动摇。但她想起唐太宗的嘱托,深知重任在肩,便毅然将日月宝镜抛在赤岭东坡,向西踏上了吐蕃的土地。

人们为了纪念文成公主进藏和亲,赞扬她的大义,将赤岭更名为日月山。

当惊世界殊的原子城

12时许,告别日月山,在湟源县的镇上吃过午饭,赶往海晏县境内西海镇参观原子城遗址。因为翻修公路,我们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来到原子城。

我们首先来到高耸的纪念碑前。碑高16.15米,象征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碑的正面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实验基地”金色大字,为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后面是600字的碑文。左右两侧浮雕着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的烟云。碑顶为不锈钢圆球,象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城里保存的遗物有:国家领导人居住过的将军楼,面积为5 500平方米的电影院,运送第一颗原子弹的小车站,30多年如一日保卫基地安全的六号哨,基地首批人员居住过的三顶帐房,全弹爆炸实验场等各分场。

望着这些遗物,我想起了中国领导人的英明和中国科技人员艰苦卓绝、研制核武器的奋斗历程。

早在1958年6月,毛泽东主席就指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1958年底核武器研制基地开工建设,地点选定在海晏县金银草原。这里是平均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缺氧,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左右,自然条件恶劣。建设中遭遇1960-1962年严重自然灾害,加上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给核武器的研制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研制人员以顽强的拼搏精神,攻克了一道道难关,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15时,将研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有了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在此研制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我国用了2年8个月,美国用了7年4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实验基地二二一厂,完成历史使命后,万余名研制人员和他们的家属,20世纪90年代末,告别了核基地,奔赴新的岗位。他们用血和汗建成的原子城屹立在茫茫草原上,为后人瞻望和垂仰。

(2001年6月12-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