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歌集成组就对红河地区的哈尼族音乐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工作,经过十余年长期不懈的努力,于1995年1月,一部百万多字的《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歌集成组就对红河地区的哈尼族音乐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工作,经过十余年长期不懈的努力,于1995年1月,一部百万多字的《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族民歌》(后简称为《哈尼族民歌》)呈现在世人面前。此书涉及红河地区哈尼族24个支系的民歌内容,按照当时民歌集成“质量高,范围广,品种全”的选编原则和统一要求,收入了306首哈尼族民歌,并在概述里,对独特的哈尼族民歌,包括其音乐形态诸方面在内的情形做了说明,对其内部结构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点做了恰当的揭示[5]。所选出的306首哈尼族民歌,涉及了哈尼族民歌的所有类别,并严格按照哈尼族民间传统类别称呼划分为八个大类和若干个小类,现转述如下:[6]

(一)哈 巴

(二)阿 哧

  1.哧 玛

  2.罗 百

  3.哧然阿

(三)然阿咕差

(四)阿尼托

  1.答妈阿尼托

  2.搓莫阿尼托

  3.然阿谷阿尼托

(五)然阿咪畀

  1.汁多日

  2.苏咪衣

  3.咪威威

  4.哟却瑟赫

(六)咪刹威

  1.搓莫咪刹威

  2.威却咪刹威

  3.然阿咕咪刹威

(七)莫批突

  1.捏 突

  2.苏拉枯

  3.游 批

  4.斯批突

(八) 罗 作[7]

因哈尼族是以农耕为主的山地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纯粹以自然宗教为信仰的民族。基于这样的信仰而形成的名目繁多的祭祀活动,贯穿于全年的农事活动中,所生发出的风俗习惯与歌舞乐的行为,构成了哈尼族特有的社会生活画卷。为此,《哈尼族民歌》卷从民间习俗和功能的角度,对红河哈尼族的民歌做了简要的划分:

1.农耕节日歌唱习俗(以哈尼族使用农历的习俗,把十月年作为岁首,在一年中各月所有民俗活动中的歌唱行为,包括宗教仪式中的念诵等);

2.生老病死歌唱习俗(从婴儿出生时取名仪式至生命结束时的葬礼——“莫搓搓”中的声音行为,包括人生过程中的疾病、灾疫等);

3.幼儿领哄歌唱习俗(成人或者儿童以不同身份、不同角色对从婴儿至幼儿时期的孩子哼唱的曲调);

4.少儿游戏歌唱习俗(即儿歌,这是哈尼族民歌中非常有特点的内容,也是哈尼族民间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5.恋爱婚姻歌唱习俗(此部分是哈尼族人生中最为浪漫的歌唱时期,歌唱才能的高低是男女双方相互选择的重要因素,也是倾诉情感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6.社交往来歌唱习俗(包括集体性的友好往来、在节庆活动中以古歌的方式结识友人和外族朋友的歌唱活动)。

在唱词方面,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做了一定的归纳和梳理,并认为不同歌种的开腔用词不仅有助兴的作用,更有区分场合、表达意向、区分歌种等方面的功效。民间流传的哈尼族谚语“‘萨依’是哈巴,‘依乌’是阿哧”,以及用一些歌种中的衬词或者固定的正词(如“依依咪威威”、“哦突斯批突”、“恩哼哼厄谜刹威”等等)来表示特定场合的歌唱曲调,是哈尼族民歌非常重要的特征和识别标志。

关于音乐曲调方面,《哈尼族民歌》卷在掌握大量哈尼民歌素材的基础上,主要就音乐形态方面的特点做了分析,如音阶、调式、节奏、拍子、旋律、曲式、演唱及交流(指与周边其他民族的交融)等方面,都有着较为翔实的分析和论述。其研究方法和途径,是采用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理论”两个特殊阶段中的理论范式来进行,虽然编写者在具体的分析研究和语词表述方面做了非常细致的变通处理,但依然是对一种符号系统不对等而进行的阐释,其结果仍然无法让我们能够看到,或者说真正了解哈尼族内部存在的关于音乐的概念和音乐的逻辑系统。但无论怎样说,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哈尼族民歌》,是编著者勤奋、严谨的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他们生命释放和热情投入的回报,较之同时期其他民族音乐的文本来说,无疑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收集整理的重要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