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粱启超故居行

粱启超故居行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启超故居位于盘桓曲折的村落中心。2000年新会市政府在故居旁新建了梁启超纪念馆,故居和纪念馆之间,竖立了两米余高的青年梁启超铜像。梁启超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青砖黑瓦,有门廊,偏厅,客厅,厢房,天井,阁楼。梁启超能成为一代宗师,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人”,勤奋,正是他通向顶峰的“云梯”。这是十一岁的梁启超登家乡风山之凌云塔后作的诗句。他们,不正是梁启超笔下少年之中国的新一代象征吗?

粱启超故居行

朋友,你读过《少年中国说》吗?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几十年前,做学生时,就被作者这篇华美的骈文所深深吸引。也为作者广博的学识所折服。掩书长思,就牢牢地记住了作者的名字——梁启超。

有年春节,在广东欢度。热情的亲戚将我们引领到新会市会城镇的梁启超故居参观。

汽车停在茶坑村外,走在乡间的土路上,举目便可见不远处山峰绵延,秀色一片。万绿丛中,古塔耸立。村里有新会随处可见的大榕树。那网状形的树干,枝蔓叶翠,宛若巨伞。房舍栉比,鸡犬相闻。田野无垠,山风徐来。充满了古朴之气息。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末民初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幼读经史,才思敏捷。以12岁之身中秀才,17岁中举人。被当地人称为“神童”。18岁弃旧学而师从康有为。1895年入京,协助康有为“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拒签《马关条约》,变法图强。后三年,又与康有为一起发动了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名噪一时。并称“康梁”。戊戌变法失败后,东渡日本,创办《清议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情况。辛亥革命后,出任北洋政府司法,财政总长。1918年退出政坛,专心在清华任教,被誉为“四大国学大师”之一。他一生在文,史,哲等诸多学科造诣颇深,著作颇丰。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文化史》都颇有价值。他的文集《饮冰室合集》,共148卷,计1400余万字。

谁能想到,大方之家就出此冷僻山村?

梁启超故居位于盘桓曲折的村落中心。2000年新会市政府在故居旁新建了梁启超纪念馆,故居和纪念馆之间,竖立了两米余高的青年梁启超铜像。背靠青山,双目炯炯,风衣飘逸,充满活力,他深情地注视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梁启超纪念馆是中西合璧式的两层楼房,穿过庭园,进入宽敞的大厅,琳琅满目的展览令人目不暇接。纪念馆以文字(中英文对照),图片,实物,年表,分“早年岁月”,“倡导变法”,“海外奋战”,“政坛沉浮”,“文教兴国”,“名垂青史”,“满门俊彦”七个专题,详尽地介绍了梁启超的生平事迹。缓步穿行在这1600平米的空间,似乎看到了一幅浓缩了的历史画卷。才华逼人的少年,新旧势力的较量,海外疾书的身影,忧国忧民的心灵,文教兴国的垂范,遗香于世的芬芳,教子有方的欣慰,都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走进梁启超故居,这幢还残存童年梁启超气息的小屋,又是怎样一个世界?

梁启超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青砖黑瓦,有门廊,偏厅,客厅,厢房,天井,阁楼。尤其是古色古香的阁楼,辅之曲折栏杆,为整座建筑的点睛之笔,平添几分古韵。梁家且耕且读,看得出是一户殷实人家。他祖父是私塾先生,这使梁启超从小就有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而他过人的聪慧,又得到了祖父的偏爱。据说,年仅六岁的梁启超嬉戏云梯,见祖父在平地,便说“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逗得祖父掩嘴而笑。十岁的小启超,在邻家采摘了一朵花,其父和主人同来,他藏于袖中,其父看见,婉转责之:“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启超见门前悬一“挡镜”,脱口而出:“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真乃天衣无缝。

怡堂书室是梁启超儿时读书的地方,正中挂着孔夫子的画像,三张课桌呈“品”字形,两边有“读圣贤书”,“立修齐志”对联。在这里,他八岁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天赋给人潜质,勤奋使人成功。梁启超能成为一代宗师,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人”,勤奋,正是他通向顶峰的“云梯”。

“日月有晦明,四时暑寒易。”这是十一岁的梁启超登家乡风山之凌云塔后作的诗句。当年,梁启超外出离家,是否会回头一瞥,对风山投去深情的目光?每每返乡,又是否在心底对最先映入眼帘的凌云塔诉说,游子回来了?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山形依旧,物是人非。一代大师早已长眠,但他留给后人的却是难以估价的精神财富。

在乡间小路上,时有脚穿运动鞋,身穿牛仔裤,名牌羽绒服的靓女酷仔往来,他们如朝阳,他们如潜龙,他们如乳虎,他们如奇花,充满活力,勃勃向上。他们,不正是梁启超笔下少年之中国的新一代象征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