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应该“向内看”

中国应该“向内看”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什么许多中国人仍然膜拜一种与中国传统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呢?印度人对法国的了解远多于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人对澳大利亚的了解也远多于对印度的了解。在未来五年内,我希望看到中国和印度的音乐、艺术、文学和电影之花在对方国家灿烂开放。我希望看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前往对方的国家观光游览。中国到了“向内看”的时候了,应该拒绝一种既进口外国汽车又输入外国文化的心态。

中国应该“向内看”

中国有着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并曾经持续几个世纪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为什么许多中国人内心仍然有深切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呢?为什么许多中国人仍然膜拜一种与中国传统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呢?

象岛、阿旃陀石窟和艾罗拉石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盛景,其建筑样式已经保持了一千年之久。从孟买的印度之门港口出发,只需摆渡就可到达。我曾在孟买居住17年,却从未去看过那三个著名的景点,就好像有人在德里居住多年却从未瞻仰过著名的红堡一样。

这个世界上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是:我们常常“众里寻它千百度”,却忽略了身边“灯火阑珊处”的价值所在。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就存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两个国家相互之间的了解却远远少于各自对于千万里之外的美国的认知。

(一)

我十几岁的时候非常崇拜中国的毛泽东主席,经常随身携带他的红宝书。我也曾拜读过他的包括《论人民战争》和《矛盾论》在内的许多著作。但是,我对中国人几乎一无所知。尽管我在内心深处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和中国人民创造的其他财富景仰不已,但邻居中国于我而言仍然是一个想起来觉得很遥远的国家。在我的旅行计划中,我从未把中国内地甚至香港放在前列,尽管我已多次访问过新加坡韩国、印尼和日本。

直到1999年。那一年,我接受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邀请访问中国,准备以我自己的眼睛和头脑来判断中国。

印度的机场与公路一样,通常是狭小和拥挤的。一下飞机,我就发现了中国与印度的不同:机场达到欧洲水准,公路则是美国级的。

我曾经看过电影《末代皇帝》,在我的想象中,北京是一个到处都是自行车、人人都穿一样衣服的地方。但是,我看到的北京却是汽车川流不息,人们衣着的式样颜色之多与印度并无二致。很明显,中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取得的进步似乎与欧洲数代人的成就不相上下,而欧洲的今天还是建立在几个世纪殖民基础上的。

但同时,我也发现,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往太少。

在印度几乎所有的城市里都可以收到BBC、CNN等西方电视频道。六年前,我没有在任何一个印度的城市里看到过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或者凤凰卫视等中国电视频道。同样,我可以在首尔、雅加达、科伦坡、新加坡和其他东南亚大城市里看到印度的电视频道,但在中国却看不到。

显而易见,尽管都有五千年的历史,两个国家却对对方的巨大变化视而不见——在中国,这个变化是指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在印度是指1993年开始的经济改革。

到了今天,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印度的不少宾馆里已经可以收到CCTV,印度电影在中国电视频道上的亮相频率也越来越高。但是,双方对于对方丰富的文化艺术宝库却依然知之极少。印度人对法国的了解远多于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人对澳大利亚的了解也远多于对印度的了解。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两国的旅游流量太低——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航班数量甚至还不到印度和新加坡之间的航班数量的二十分之一!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融合”的世界,各种知识技能和文化融合于一起。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一定不是遗世独立的,而是能够取众家之精华、以传统迎接现代的文化。一方面,我很高兴看到中国和印度都在学习西方的长处;另一方面,如果印度和中国的文化能在某种程度上融合,则可能具有更大的全球吸引力,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环境。

在未来五年内,我希望看到中国和印度的音乐、艺术、文学和电影之花在对方国家灿烂开放。我希望看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前往对方的国家观光游览。好消息是,这样的盛景已经开始。

例如,不少印度人已经意识到,去深圳购物好过去新加坡,不少中国人从印度文化中感受到的快乐要多于泰国。但是即便如此,两个国家之间文化和旅游的交流量仍然太低太低了。

(二)

与印度一样,中国有着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并曾经持续几个世纪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今天,有人预测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如果持续下去,将在2050年之前再次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那么,为什么许多中国人内心仍然有深切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呢?为什么许多中国人仍然膜拜一种与中国传统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呢?这些人愿意为意大利鞋、法国香水、英国衣服和德国汽车付出荒唐的天价。

其实,今天的欧洲已经不再是世界第一了,这个持续了四个世纪的位置已经于20世纪70年代结束了。但是,尽管许多亚洲国家生产品质好于欧洲的产品、价格也比较低,但许多中国人仍然拒绝购买亚洲产品,只买欧洲货,只去欧洲旅行。在这一点上,中国与韩国、日本和许多阿拉伯国家是一样的,就是对欧洲所有的东西顶礼膜拜。

不少中国传统的音乐和歌剧因为加入了“西方元素”变得不伦不类。我曾经在北京看过一场“中国传统舞蹈”表演,发现本来很优雅的舞蹈动作受到了太多欧洲和美国“流行风潮”的影响,服装似乎是中国和西方的混合体,但效果实在是令人难以喜欢。CCTV过去经常播放混杂了很多文化元素和表现形式的音乐舞蹈,却很少看到纯粹中国传统形式的华彩乐章。

在印度,我们仍然保持了传统舞蹈和音乐的鲜活力。我们的电影和整个娱乐业正在努力跟好莱坞百老汇竞争。中国到了“向内看”的时候了,应该拒绝一种既进口外国汽车又输入外国文化的心态。在过去两年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值得称道的变化:中国人开始体现出对于“中国”的更大自豪感,并付出更多努力保持五千年悠久而丰富的传统。

(三)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不少西方学者预测“印度即将崩溃”。他们说,这个国家太混乱、差异太大,很难团结在一起。但是今天,印度以自己越发强大的事实证明了他们的错误。现在,类似的理论正被放置在中国身上。但无论如何,我有信心认为,这些只会激励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一个人怎么可能在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书当中讲清楚中国的复杂和中国的精髓?我甚至都不敢尝试。这里用我的一个想法来结束文章。

我第一次访问北京的时候,就去了故宫。我的家族与中国有着数百年的交往,我曾经听我的亲戚们说,他们的祖先谈起中国人来总是一副非常欣赏的口吻。他们说:“中国的皇帝从来没有试图像荷兰人、葡萄牙人、法国人和英国人那样征服我们。他们总是很高兴地接受代表友谊的信物。他们想要的是友谊,而非奴役。”

这其实正是中国人的精神:友谊,而非奴役。这种精神曾照亮了世界数千年。因此在故宫,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安宁。当我离开的时候,有一阵轻柔的微风拂过,我觉得仿佛是中国古老的灵魂在保佑我这个中国人的老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