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一种读书叫“神读”

有一种读书叫“神读”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神读”,亦即不但心领神会书中的精髓,还能融进自己的创见,自成一家之说。这般读书,该是深得“神读”之要领的。如果说,“神读”的要义即在读出自我灼见,那么,欲实现“神读”的宗旨,吃点“五谷杂粮”是断然不能少却的。读书越驳杂,则“神读”便越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神读”者,亦往往是那些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之人。

有一种读书叫“神读”

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当代著名大学问家钱钟书先生,他强调读书不能只是以眼读,也不能只是以心读,而是超越两者之上的以“神读”。用“神读”,亦即不但心领神会书中的精髓,还能融进自己的创见,自成一家之说。

钱先生“神读”之说,颇让人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读书,如果停留于照搬照抄、囫囵吞枣的境地,抑或只以理解书中的内容、观点为目的,那于读书人必无所收益,这般读书充其量不过是扮演了照相机和储存库的角色而已,而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自然,眼读、心读亦是“神读”的组成部分,只是它们为“神读”的前提条件,它要求读者先从字面上弄懂,然后依不同的文体,悟彻其中的内涵本质,析透其中的高深意境。据此,再经过读者主体的思想感情的搅拌、磨合、再创造,呈现与书中艺术形象、思想观点有所不同、有所差异的新形象、新观点。这个分析、思辨、批判、组合的过程,不就是“神读”的过程吗?

架构“神读”,须以疑为基,做到独立思考,“自发眼孔,自竖脊骨”,“不为前人所束缚而略无主张”,敢于疑人所未疑,思人所未思,唯此,方能识人所未识,成人所未成。否则,读书无疑,似乎一读就懂,其实是坐筏漂游,浮在水面上,水下世界并不知晓,实乃自欺欺人。

有人曾提出,读书要抛却仰视和俯视的角度,以平视作为读任何书的最佳姿态。信夫!因为只有平视的姿态,读书人才能不卑不亢、不骄不傲,“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对书本进行一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这般读书,该是深得“神读”之要领的。

如果说,“神读”的要义即在读出自我灼见,那么,欲实现“神读”的宗旨,吃点“五谷杂粮”是断然不能少却的。对此,鲁迅先生早有论述:“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读书越驳杂,则“神读”便越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如此。读书必须“渗透”,当我们学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那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神读”者,亦往往是那些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之人。孙犁晚年,热衷藏古书,且阅读甚广。其之读古书,不卖弄,不自娱,于旧事逸闻之中,常有深切的妙悟。那悟性多深沉、幽怨之气,虽言及古人,但意在当代,臧否人物,评点世风,不温吞,不委曲,往往单刀直入,淋漓痛快,这般悟性,这种气宇,怎离得开“神读”之功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访问中国时曾提出:“这么大的社会,变化如果仅仅是在经济上,而忽略文化精神方面,那么任何变化都不会是真正的变化。”

有鉴于此,二〇〇三年全国“两会”期间,建立一个无人不学、无时不学,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自成了代表、委员热烈讨论的话题。虽然,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读书必是核心要求、题中之义。想一想吧,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的比例,一个重要的原因还不就是酷爱读书么?

酷爱读书,请从“神读”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