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那些年,那本《流石》

那些年,那本《流石》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是《流石》创刊的第六年了,也是我在四中学习的第六年。记得那是初二那年,班里的书架上不知道被谁放进了一本《流石》,在一片花花绿绿的书籍里,它纸色的封面显得庄重大方。又过了一年,我正式成为《流石》的主编。今年的秋天,正式离开了《流石》的编辑工作,但心中却总也放不下那份对于《流石》的不舍与惦念。我相信,这是属于《流石》的传承。

那些年,那本《流石》

杨谦,北京四中2013届人文实验班毕业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

一直认为自己并不算是在文字上很有天赋和积累的那一类人,但在文学社三年的经历让我对于文学、对于生活有了更细致的体察和更深刻的领悟。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在文学社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我的高中生活因为文学社,因为《流石》而多了许多美丽的惊喜与邂逅。在自己作为主编与《流石》相伴的那一年里,我看着她改了版,更具文艺气质;少了栏目的束缚,更纯粹地展示文学的魅力;其中的插图也越来越多地凝结了同学的智慧。在未来更长、更远的时光里,我还希望自己能继续与《流石》相伴,一起走得更好更远。

今年是《流石》创刊的第六年了,也是我在四中学习的第六年。想想我还坐在自己的家里心怀期待地等着四中的录取通知书时,学长学姐们就已经在玉兰盛开的校园里谋划这本刊物的初始与未来了。

我不止一次地讲起过我与《流石》的缘分:我从没想过,我可以在被它惊艳后四年成为它的编者,真正用自己的思考去书写它。记得那是初二那年,班里的书架上不知道被谁放进了一本《流石》,在一片花花绿绿的书籍里,它纸色的封面显得庄重大方。大概是被它沉静的气质吸引,我随手拿起它,翻看起来。看到其中深刻又不失个性的文字,我心里暗自佩服的同时也有了一些期待,我期待着在未来的一天,我也能像这些学长学姐一样自信而又流畅地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感。

后来,我整理《流石》编辑部地下资料室时又发现了当年那期校刊,那是第三期,在一排排浅黄色的书脊中,它不是最突出的。但当我再一次翻开这期刊物,一种熟悉感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这熟悉不仅是与几年前旧时光的重逢,更是亲身参与了编辑的过程,理解了其中的艰辛与不易后,一份深深的理解与尊重。

一年四季,一个又一个的轮回,属于我的日子继续着,《流石》也在忠实地记录着许多人的春夏秋冬,这其中却没有我的故事。但我更愿意这样表述:我与《流石》像两条平行线,在属于各自的轨道上努力向前,为日后的相遇做着铺垫。

终于到了2010年,那一年夏天,我进入了四中高中学习。开学后不久的一天,班主任老师问谁有兴趣参与校刊的编辑,我想起在初中时见到的那本校刊,于是举起了手,后来,又被叫去与黄春老师交流。黄老师问起我对校刊的印象,我回忆起当时那本《流石》带给我的惊艳感受,真诚地表达了我对校刊的欣赏。再后来,我就成了其中的一员。

刚成为《流石》编者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带着一些忐忑与不安,我想着曾经在我眼中,它是那样完美的一个作品,生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破坏了它的气质与传承。辛卯年的冬天,那是我第一次做《流石》的执行主编,带着一些慌乱与紧张,那并不算一个漂亮的开头。那期刊出版后的一个周一,我被叫到《流石》的地下资料室里,和老师同学一起探究这一期失误的原因。我记得黄春老师用有些沉重的语气说:“未来,一定要比这期好。”我带着自责的情绪走出地下室,深深地质疑自己有没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我跟自己说:“要做,就把它做好啊。”

我深深地感谢学长学姐们在那之后对我的指导与帮助,也十分感动于黄春老师和王楚达老师对我的包容与提点。他们给了我期待,给了我时间,更重要的是,给了我平台,让我成长。

又过了一年,我正式成为《流石》的主编。在接过那个写着“愿你为校园人文建设贡献力量”的聘书时,我暗自许愿:我要让编辑《流石》的过程成为我高中生活里最耀眼的闪光。

后来,我代表《流石》去人大附中参加校园刊物交流会,听着其他学校的同学讲述自己对于校园刊物的期待与愿景,以及他们在创办刊物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无奈。我想起自己在学校得到的支持与鼓励,突然意识到,能成为《流石》的编者是莫大的幸福与荣耀。

记得会上京工附中的同学曾称赞《流石》专业的排版和精美的装帧,看着他们手上还有些稚嫩的刊物,我想起我多年前见到的那本《流石》,与现在几万字的刊物相比,那时的它多少也有些单薄。我更加明白,我能够如此顺畅而自信地编辑《流石》,是因为学长学姐们已为它付出了太多努力,已为我们的编辑过程清除了太多障碍。与他们相比,我现在的一点点作为,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于是,我重新认识了《流石》主编的工作,这不仅是属于我个人的荣誉,更是许许多多人的期待。那些支持鼓励《流石》的读者,那些悉心创作的作者,还有那些曾为《流石》付出过辛勤与汗水的编者都在怀着期盼看它成长。我一定不能辜负了这份荣誉。

一年四季,又是一个轮回,属于我的日子继续着,《流石》也在忠实地记录着许多人的春夏秋冬,这其中,多了我的故事。

这一年里,我看着它变了模样,显得更有文艺气质;看着它少了栏目的束缚,更加纯粹地展示文字的魅力;看着其中的插图越来越多地凝结了同学的智慧,在向着“插图全部原创”的目标努力。这一次次的进步标志着它的成长。

这一年里,我和同学、老师策划特辑、联络文章,一晚晚细致的排版,一次次细致的校对,那些在地下资料室、语文办公室、教室间往返穿梭的脚步也记录着我们的努力与付出。

今年的秋天,正式离开了《流石》的编辑工作,但心中却总也放不下那份对于《流石》的不舍与惦念。当我作为读者,拿到新一期的刊物,看到其中依然深刻又不失个性的文字,好像回到了初见它的那个午后。我相信,这是属于《流石》的传承。

我也会同许多曾为《流石》努力过的学长学姐一样,怀着始终不变的祝福,期待它变得更好。

又:在文章的最后,我必须对校刊《流石》的两位指导老师,黄春老师、王楚达老师致以深深的感谢与敬意。是他们的帮助与支持让《流石》能够坚持六年的出版,也是他们的宽容与指导,让每位编辑都能在《流石》收获宝贵的经验,实现成长。谢谢他们的付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