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母亲渠”青春焕发

“母亲渠”青春焕发

时间:2022-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塔渠——这条余江人民的“母亲渠”,曾被称为中国水利血防史上的“血防红旗渠”,经过两年多的大规模整修,又成为农民致富的“幸福渠”。马岗村境内的赵家桥横跨白塔渠,是赵家村的进出要道。白塔渠整治后,改善了水环境,水路通畅,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下游2万亩农田又重新得到灌溉,“母亲渠”正成为余江人民的“幸福渠”。

“母亲渠”青春焕发

江西日报记者 祝学庆 通讯员 吴小万

总投资1.19亿元的余江白塔渠整治工程,历经两年多的整修,其西片灌区已全面竣工,预计每年可为灌区增产粮食1200余万公斤,为当地农民年人均增收近300元。

一条条改造一新的渠道,伸向余江县的一个个村庄、一片片良田,渠水奔流而下,一路通畅,所到之处,欢歌笑语一片。白塔渠——这条余江人民的“母亲渠”,曾被称为中国水利血防史上的“血防红旗渠”,经过两年多的大规模整修,又成为农民致富的“幸福渠”。

一组数据是最好的印证:白塔渠灌区(西片)整治后,恢复灌溉面积2.1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56万亩,灌区年增加粮食1200余万公斤、年人均增收近300元;改建、扩建便民桥涵110余座,大大方便了沿渠百姓的生活。

新理念 工程建设实施科学整治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两年前的白塔渠却不是这般景象,由于几十年的运转,这座曾灌溉了全县三分之二的农田,被誉为余江人民“母亲渠”的渠道已达到了“寿命”,许多地方边坡坍塌,泥沙淤积,杂草丛生,严重影响水路通畅,这种环境为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产生提供了温床,整治白塔渠迫在眉睫。

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领导在听取鹰潭市领导关于加大余江血防投入、巩固血防成果及白塔渠工程现状的汇报后,指示“余江血防红旗不能倒”。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经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一年后,白塔渠灌区水利血防工程项目得到批复并正式实施。整个工程建设分为西片区和东片区,项目总投资1.1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3572万元。目前,白塔渠灌区(西片)水利血防工程已全面竣工,东片区预计今年下半年可全面开工。

在白塔渠整治过程中,余江县始终围绕科学整治做文章。针对“九曲十八弯”的旧水渠,工程采取裁弯取直、防渗护坡和三面不见土的标准,对渠道、涵管、分水闸进行改造。在潢溪镇朝阳圩堤,白塔渠管理局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这段渠道原来长约120米、弯曲约110度、面宽为6米,实施裁弯取直技术后,只有70余米长、5米面宽,既增加农田面积又改善水流条件。据统计,整个西片区裁弯取直共12处,增加农田面积13余亩;共改造大大小小的涵管160余处、分水闸36处,可增加发电量300万度。

施工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为民着想的理念,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又一大亮点。

说到白塔渠水利血防工程的好处,邓埠镇马岗村村民一个个伸出大拇指称赞。马岗村境内的赵家桥横跨白塔渠,是赵家村的进出要道。以前因桥面窄,且坑洼不平,村民们生产生活十分不便。特别是卖粮时,村民们要一袋袋搬过桥。赵家桥的修建本不在白塔渠施工范围内,但县里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投资20多万元将原桥改造成宽4米、跨度12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让村民们肩挑手提运货送物成为历史

据了解,在西片区整修施工中,余江县先后投资140多万元,共改建、修建110余座便民桥、涵等设施,大大方便了灌区百姓的生产生活。

新成果 改善了水环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整治之前,在白塔渠灌区部分地方,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上游水汪汪,下游干死禾。白塔渠原设计控灌面积21.5万亩,但改造之前实际灌溉面积仅为15.12万亩。

当年挖渠是个壮举,现在重修白塔渠,更是一件利民富民的大事。

白塔渠整治后,改善了水环境,水路通畅,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下游2万亩农田又重新得到灌溉,“母亲渠”正成为余江人民的“幸福渠”。

4月12日下午,迎着和煦的春风,记者来到平定乡双鱼村村支书万冬汉家,他说:“整修白塔渠水利血防工程真及时啊,全村都受益。”白塔渠整治之前,全村1700亩农田都放不到水,只得靠水车车水,还有300亩农田因没有水源,只能改作旱地。每年农忙季节,村里都要发生好几起涉水纠纷。现在,白塔渠七支渠在村境内达2公里长,面宽也由2米扩建为4米,每块农田都能放上水。

谈到工程建设对农民带来的效益时,万冬汉更是喜不自禁,他掰着指头算起了经济账:白塔渠整修后,全村300亩旱地成为水田,按每亩增收200元计算,每年可增收近6万元;其他1400亩农田由原来双季亩产不足500公斤提高到800多公斤,按每公斤1.3元的收购价格算,去年全村仅粮食一项就增收50多万元,人均增收200余元。

如今,灌区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更是高涨。潢溪镇万山村处于白塔渠末端,全村有近一半的农田,以前上半年靠天耕作,下半年大部分撂荒,现在全部变为水田。水利条件变好了,村民彭米堂今年又多承包了近10亩农田。

(江西日报2008年4月18日B1版头条)

链接 白塔渠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江西在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兴建的一座中型灌区,在中国水利血防史上有着“血防红旗渠”之称,由东、西、新3条干渠和63条支渠组成,总长1000多公里。兴建小水电站8座,总装机1685千瓦。特别是结合血防要求,填沟灭螺,为余江县在全国率先实现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及巩固血防成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