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长的倭瓜藤

长长的倭瓜藤

时间:2023-01-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长的倭瓜藤上,竖起一个个长长的倭瓜叶柄,拇指般粗,一尺多长,从瓜秧根部排起长队,一直到瓜秧的嫩尖尖。随着倭瓜叶柄长短粗细的变化,倭瓜叶柄上的倭瓜叶也在依次排列。倭瓜藤的生长,是生命力的张扬。若是一根倭瓜藤,它会不屈不挠径直向前爬去,若是一大拨倭瓜藤,主人要么让它像扇面一样,呈放射状蔓延开去,要么让它像圆月一样,向四面呈放射状蔓延开去。

长长的倭瓜藤

山坡的玉米地、谷子地,秋天来得要早一些。玉米的叶子黄了,秸杆也黄了;谷子的叶子黄了,秸杆也黄了。地里的倭瓜藤还绿着;长长地爬在一块块玉米地中,还挂在玉米秸杆上;长长地爬在一块块谷子地中,爬在谷子秸杆上;长长地爬在一道道地埝上,爬在埝墙上。长长的瓜秧藤上,长着一个个大小不同、皮色不同的倭瓜,瓜秧的尖部,还长着一个个绿色的嫩瓜蛋子。收获的喜悦,时常挂在男女老少的脸上。

长长的倭瓜藤上,倭瓜叶、倭瓜叶柄、倭瓜花、倭瓜蛋、倭瓜秧尖……带给了山里孩子一个又一个童趣。

嫩绿的倭瓜秧叶,总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长长的倭瓜藤上,竖起一个个长长的倭瓜叶柄,拇指般粗,一尺多长,从瓜秧根部排起长队,一直到瓜秧的嫩尖尖。根部的几根叶柄短一些,依次竖起的叶柄,很快变得长了起来,又依次变短,直到嫩尖尖上的嫩芽。随着倭瓜叶柄长短粗细的变化,倭瓜叶柄上的倭瓜叶也在依次排列。从硕大的倭瓜叶,到嫩尖尖上的小倭瓜叶,直径从一尺多,依次减小到小指甲盖大小。

倭瓜藤的生长,是生命力的张扬。若是一根倭瓜藤,它会不屈不挠径直向前爬去,若是一大拨倭瓜藤,主人要么让它像扇面一样,呈放射状蔓延开去,要么让它像圆月一样,向四面呈放射状蔓延开去。

除了蓖麻叶,倭瓜叶算是山村里最大的植物叶子。倭瓜叶也就成了山里人接短儿的生活用品。

下雨天,噼噼啪啪的雨点打下来,那些来不及躲雨的人,特别是女孩和妇女,便把倭瓜叶顶在头上,遮挡住雨点,不让雨点把头发淋湿。摘花椒时,篮子底不是很严实,漏花椒粒,便顺手掐几片倭瓜叶,垫在篮子底,花椒粒就不会漏下去了。

倭瓜叶的更多用途,还是和吃有关。倭瓜叶是加工多种食品的包装品。

村里的小河里,不但有鱼有虾,还有许多的田鸡。那时,村里没有公路。现在的公路占的地方,都是社员的菜园子。东台街边上,有一棵大槐树,老人说,有四百多年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大槐树下的水渠边上,有两个大水坑,坑里有很多青蛙。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村里闸沟垫地,从村南的西戍片到西台五队北头,都种起了水稻。水稻田里,也有很多田鸡。村里的小河,河边有很多水草,河水只要遇到山崖或大块石头,夏天就会冲出一个大水湾,水湾边也会有很多水草,河边的水草里,总有很多田鸡。每到夏天,村里都是蛙声一片。我们经常到河边抓田鸡。

那时,家里油少,不可能吃油炸田鸡。有时是奶奶,有时是母亲,便会揪来一些瓜秧叶,把田鸡包起来,埋进灶膛的火炭里,用火炭把田鸡烧熟。有时,让我们蘸着盐吃,有时给我们砸一点蒜泥蘸着吃。那时,能吃上一点肉,是很高兴的事。看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奶奶、母亲总是那样欣慰。

生产队时期,我们许多的野外就餐,也是要用瓜秧叶的。那时,村里人油水少,肚皮薄,吃一点凉的粘食品或油大的凉食品就会闹肚子。带干粮上山,只要有时间,就要生火把干粮烤热。那时,没有什么饭盒,都是把干粮装在干粮袋里。所谓的干粮袋,就是用半尺布缝个布口袋,布袋口处缝上两根麻绳,把干粮装进布口袋里,把口捆好,一根绳拴住一个口袋角,背在身上。上个世纪末时兴了一段马桶背包,其实,就是照着山村的干粮袋做成的。山里人只要带干粮,大都是这种布口袋。用布口袋,无法烤干粮,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瓜秧叶把干粮包好,放到火堆里烤,烤出来的干粮,既干净,还浸透着倭瓜叶鲜美的味道。

满地的倭瓜秧,必然有满地的倭瓜花。现在,人们的口味是以品尝为主,倭瓜花的营养价值和口感,使许多人都非常珍惜倭瓜花的食用价值,不少厨师则把倭瓜花制作成多种可口的珍肴。我们小的时侯,则把倭瓜花当作普通的菜蔬,有时是和其他菜一起熬着吃,有时是熬菜粥吃。母亲在房后的地里种上几拨倭瓜。早上,母亲做饭前,到房后的地里,麻麻利利摘一些倭瓜花,回屋擗掉倭瓜花柄上的外皮,把倭瓜花擗开洗干净,就和其他菜一起熬着吃。有时做疙瘩汤也放上一些倭瓜花。如果生产队早上不上工,我或大哥就背上背筐,到自留地里打倭瓜花,留着中午或晚上做菜吃。

生产队时期,常讲一句话“瓜菜半年粮”,这瓜菜主要是指倭瓜。从平原到山区,越往山里走,种倭瓜越多,收获的倭瓜就越多。河沟边,坡地边,种其他庄稼不爱长,挖瓜秧沟种倭瓜很合适,甚至荒地边、山崖根都可以种。有的瓜秧沟挖得非常讲究。头年秋天或开春,就挖开两尺宽、两尺深左右的沟槽,下面压上一层棒子秸,再压上土和粪,最好是鸡粪,浇足底水,谷雨前后种上瓜籽,墒好肥足,一般的春旱都无所谓。瓜秧根扎得深,肥水足,瓜秧保准长得好。好秧结的瓜就多而且大。

村里人从夏末到第二年春天,都要吃瓜。夏秋主要是吃嫩瓜。上眼一看,伧皮了,用指甲一掐,还掐得动,就是嫩瓜。村里人吃嫩瓜主要是熬或炒倭瓜条和倭瓜片、做倭瓜条汤、做倭瓜馅。

山里没有卖菜的,也没有人到山里卖菜。村里人吃菜,都是在自家的园子里种一点,品种很有限。头伏萝卜二伏菜。立秋前后,园子里要种白菜,地里的豆角还结得少,各家各户,主要的蔬菜就是倭瓜。熬倭瓜条,就成了家家户户的家常菜。

那时,国家是不供给农民食油的,农民就用花椒籽熬油。

熬花椒籽油是技术,捂发了的花椒籽是熬不出油的。有时连续阴雨天,花椒籽晒不干,极容易捂发了,熬不出花椒油,出一点油也存放不住。所以,立秋前后,不少家庭就没有油吃了。只能是白水熬瓜条,白水瓜条汤。母亲为了让我们爱吃,吃饱,到地里干活时,总是想办法揪一些羊胡子草的花来,像韭菜花,但花柄非常细。用羊胡子花焌锅,无论是炒瓜条、做瓜条汤,都有一股非常的香味,我们总能把肚子吃得饱饱的。

我们家几个大小伙子都上学读书,挣工分少,分的粮食少。每顿饭都要算计着吃。尽管这样,奶奶总是想方设法改变家里的伙食式样。

蒸瓜馅团子,是奶奶常给我们做的饭。把嫩瓜用擦床儿擦成丝,剁成馅,把倭瓜馅里的水挤干净,或用羊胡子花焌油、或用花椒焌油、或用大葱焌油,炸一些黄酱拌馅。用一层薄薄的棒子面,包住倭瓜馅,包成薄皮大馅的倭瓜馅菜团子,一家人,特别是我们哥几个吃起来,别提多香了。

秋天,房前屋后和地里的倭瓜陆续长老了,随着秋天匆匆的脚步,山村人家的土炕上、窗台上的倭瓜垛会越垒越高。到深山人家,会在屋里的大柁上架上木头,铺上荆条排子,把一个一个老透的倭瓜,码放起来。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倭瓜就成了饭桌上常见的食品。经常吃的方法不外乎煮倭瓜、蒸倭瓜、熬倭瓜粥、焖倭瓜饭几种。

煮倭瓜是两种:有时是单独煮倭瓜,在清水中放入切成块的倭瓜,烧锅煮,连瓜带汤一起吃。有时是上面蒸饽饽,锅底煮倭瓜,一锅下来。蒸倭瓜也是两种:锅里放上水,放上锅篦子,把倭瓜切成角,放到锅篦子上,单独蒸倭瓜,有时是和饽饽一起蒸。熬倭瓜粥还是两种:有时是白倭瓜粥。把锅里放入水,烧开,往锅里调糁子。那时,我们家劳动力少,有时连生产队社员口粮的平均数都吃不上。一家七口人一天合五斤六七两粮食。一顿不能超过二斤粮食。奶奶都是用升量着每顿的口粮数,每顿熬粥是不能超过一斤半糁子的。为了吃饱,就必须加入瓜或菜。熬白瓜粥,要等糁子软后,放入切好的倭瓜。熬瓜菜粥,就是等糁子软后,放入切好的瓜和菜,熬熟后吃。只要是有菜,奶奶、母亲总忘不了焌锅。焖倭瓜饭还是两种:有时是用小米和倭瓜一起焖饭,有时是用小米、倭瓜和豆角等一起焖饭。

为了防止倭瓜坏掉,也为了第二年春天青黄不接时有菜吃,每年秋天,奶奶总是要晒一些倭瓜干。生倭瓜无法拉成瓜条。先把倭瓜的硬皮去掉,一切两瓣,挖去瓜瓤,整着放在阳光下晾晒。把脆生生的倭瓜晒蔫,再用刀子拉成长长的倭瓜条,放在院子里继续晾晒,等晒得很筋道了,再把倭瓜条挽成卷,接着晾晒,直到晒干。晒好的倭瓜干,可以一直放到第二年春末夏初。陈菜吃光了,新菜没有长出来,倭瓜干就成了好食品,有时,一天吃三顿瓜干粥。熬倭瓜干粥时,要先用温水把倭瓜干泡软,然后再放到锅里和糁子一起熬煮,直到熬熟熬软。

熟好的倭瓜都有瓜籽。奶奶每到吃倭瓜时,都要把倭瓜拦腰切开,切成瓜把和瓜蒂两瓣,然后用勺子把瓜瓤挖出。挖出的瓜瓤里,长着瓜籽。不同的倭瓜,瓜籽的数量差别很大,有的可以长出五百多个瓜籽,有的很少。奶奶总是把瓜瓤里的瓜籽一个一个捏挤出来,摆在锅排儿上,放到太阳底下晒干,收起来。

那时,山里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待客,炒倭瓜籽,是山里人款待高级客人的重要食品。一般是用大锅,炒一升两升的倭瓜籽,请客人喝茶磕瓜籽。奶奶则经常给我们做瓜籽酱。把倭瓜籽炒熟炒干,用擀杖擀,再用菜刀剁烂,放上盐,加水调匀,就做成了香喷喷的瓜籽酱。喝粥、吃饭当小菜,很有营养价值。

村里人用倭瓜做出的最好食品是豆儿糊瓜。在瓜把处用刀子把瓜皮剜下一块,再把倭瓜里的瓜瓤挖出,在瓜中放入豆子和一些水,有的还要加入一点糖,再将瓜把扣好,可以放在锅里蒸,蒸熟了,瓜和豆子一起吃,很好吃。在野外,则可以把瓜放在石板上,在石板下架火烧烤,主要是吃瓜里的豆子,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山村孩子可以玩的玩具很少,山村孩子可以去玩的地方很少,孩子们几乎都是自己做玩具,自己找地方玩。满村、满地的瓜秧叶柄就成了我们不可少的玩具。

夏天的山村,是萤火虫的世界。夜色降临,漫山遍野都是流动的萤火虫,漫山遍野都是萤火虫闪动的荧光。村里没有电,家里也没有多少煤油。学校老师也不留作业,留作业也没有办法做。我们每天晚上就是在街里玩。有了萤火虫,决不放弃这大好时机,肯定要跑到地里,揪来最粗的倭瓜叶柄,做自己的萤火虫玩具。瓜秧叶柄的中央是空的。先把瓜秧叶掐掉,把瓜秧叶柄四外擗开,揪住一瓣向外折,不要完全折断,剩下瓜秧叶柄的皮,顺势向下轻轻地拽,瓜秧叶柄上的皮就被剥去,倭瓜叶柄就变得透明一些。再到院子里、街上抓一些萤火虫,一个一个放进瓜秧叶柄中,一个荧火棒就制成了。孩子们拿着荧火棒,在街上跑,捉迷藏。有时,还要把萤火虫的荧光涂在自己的脸上,手上,再举着荧火棒,到街上玩耍。回家以后,就把荧火棒栓上一根线,挂在窗户钩子上,屋里整夜都闪着荧光。

那时雨水比现在勤多了。立秋前后,大雨时兴。一场大雨过后,山上到处往外流山水,形成好看的瀑布。城里人看见人工的瀑布都大惊小怪,山里人则是见怪不怪。在闷热的庄稼地里干活累了,就会溜到山坡脚下或大埝根下流山水的地方,做一会儿水车玩。小伙伴总要比谁的水车转得快。

做水车的主要原料就是瓜秧叶柄。瓜秧叶柄的中间是空的,把瓜秧叶柄的两头一掐,就是水管,就成了我们建筑水车的材料。撅两根带有枝杈的荆条,做成两个支杈,一边一根插好,算是做好了水车的支架。再找一根直的荆条子,做水车的轴,撅四根嫩的枝条,要一样长,中间穿开,用做轴的荆条子串好,算是水车的飞轮。把飞轮担在两个支架上,水车的主体就做成了。水车支架后面放一块石头,揪几根瓜秧叶柄,掐去两头,把粗的一头接到山坡的山水里,担在石头上,让几根倭瓜叶柄的小头都对准用嫩荆条做成的飞轮,飞轮在水流的作用下,会立刻快速旋转起来。

我们总是非常兴奋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