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书学习无终点

读书学习无终点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小学习优秀、具有主见的董剑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复旦作为人生征途的首站,不是她有先见之明,而是她认为读书学习是人生助跑器,树立的目标不要轻易改变,通过读书学习,增加智慧、增添力量、增强信心。董剑珍由衷说,与其说复旦改变人生,不如说复旦是我的人生驿站,它使我懂得读书学习的目的和目标,相信在这条路上,我们每个复旦人、外语人会走得更远、更健、更稳……当然,更重要在于她不断读书、学习的内因。

人生驿站:读书学习无终点

光阴似箭,白驹过隙。

采访董剑珍,想听听她的人生感悟。董剑珍稍稍思索了下,向记者说起她的一段大学生活。她回忆说,30多年前,她还是稚嫩未脱、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女高中生。很巧,在人生准备扬蹄驰骋的当口,她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她列入分配名额进“工矿”;一是她将被学校挑选到复旦外语系读书。现代年轻人也许不了解当初时代背景,常以为读大学是最佳的。凡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读书无用论”年代,全国所有大学停办、停考,后改为从知识青年(即“四个面向”到农村、边疆、工矿、基层工作的高初中生)和应届学生中挑选。当时莫要说刚踏上社会的学生,就连出自名牌大学、多年外地工作的老大学生,若能进“上海工矿”,不啻是人生一大喜事,这意味着拥有一张上海户口、一份稳定生活、一个美好前途,意味着不必劳苦劳累去插队农村、辗转他乡、奔走衣食,“工矿”的召唤与诱惑,诚如当代青年能进“名校”的渴望与喜悦,谁不为之朝思暮想、左等右盼?从小学习优秀、具有主见的董剑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复旦作为人生征途的首站,不是她有先见之明,而是她认为读书学习是人生助跑器,树立的目标不要轻易改变,通过读书学习,增加智慧、增添力量、增强信心。也许是这份感觉,成就了她的人生之路,也是她改变人生的标志。

当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大学要为国家培养专业外语人才,复旦外文系是从72届开始连续招收了三届学生,董剑珍正好是74届,是其中的最后一届。因为是应届生而不属“工农兵”,所以必须劳动锻炼,董剑珍大学第一个学年是在复旦大学五七干校度过的。那时,董剑珍那班的男孩女娃年纪不过十六七岁,又都来自城市,要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学习与生活,对他们来说绝对是一种考验。

董剑珍在干校分在蔬菜班,一年四个季,冬瓜、南瓜、西瓜、茄子、鸡毛菜、卷心菜、西红柿……董剑珍与同学们种菜倒是种出“四季菜”,但其中甘苦唯有自己知。不说其他,就拿为蔬菜施肥,那时不兴化肥,所以用猪粪“喂菜”,正午12时,时值午休,早晨和上午的全部劳累就靠这个午休来消解,可一声哨响,只得一骨碌爬起来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去施肥!那时农村的养猪场地臭气熏天,一部分同学受不了,捂住了鼻子,硬着头皮干,细心的老师观察到这一点,就安排她们到了猪圈劳动。不是逃避艰苦,躲避肮脏,而是感受到老师的细致入微,体察到老师的宽容善待。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董剑珍与同学们得到了磨炼,他们一边在干校劳动,一边读书,而且课程不脱、课时不拉,同学们当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要成为祖国未来的外交官。董剑珍为此树立信念,锻炼意志,看准未来,一旦树立目标就不要轻易放弃。董剑珍回忆道,当初大家学习都很刻苦,虽然每天起床有军号声,但在军号吹响之前很多同学就已经起床,早早在干校、校区看书、记单词了。

在大学生活中最有体验的是什么?董剑珍对这一提问,似乎没有直接回答,她陷入追忆:要说大学里老师给自己带来的知识财富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思维路径和待人之道,简单说,就是以不同视角、不同常人的辩证方法,来做好一件事、看待一个人!

在复旦外文系的日子里,董剑珍结识了曾随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林秀清老师,在为人师表、和蔼可亲的老师身上,不仅接受到了一流的法国语言与文化教育,而且学到真正的做人之道。举个例子吧,那时班上有个男生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有次窥视女生洗澡,这在那个年代是大逆不道、“罪不可恕”的,不仅仅是道德品质问题,上纲上线就成了政治问题,非但保不住学籍,而且一辈子抬不起头、做不得人,后果不堪设想。董剑珍至今记得,林秀清老师在处理这件事上显得非常冷静、稳重,她严肃批评这个男生行为,但在具体处理中却从青春期冲动、异性心理渴望做了分析,提出“不开除学籍,作警告”处分。董剑珍说,这个事例给了她深刻影响,即凡事不要走极端,要全面考虑问题,对人的处分尤要慎重,不要就事论事,毁掉他人一生。事实证明林老师的处理方法是对的,这位男生没有委靡不振、毁掉一生,依然保持学籍、继续读书。

眷眷之情,拳拳之心。风风雨雨,董剑珍同母校一路走过;坑坑洼洼,董剑珍与导师一路相随;今天,光荣与使命,责任与荣耀,和长辈、前人,与同学、朋友,有幸共享甘饴,有缘相聚切磋。董剑珍感慨地说,复旦是百年名校,具有优良的传统学风、深厚的人文情怀,在这不平凡的百年中,外文学院(前身外文系)亦一路栉风沐雨,哺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如国务委员唐家璇、“中国话剧第一人”洪深、《名利场》译者杨必、《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等等,不一而足。“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成为复旦外语人的人生宗旨与行为准则。

语言是连接世界、沟通友谊的桥梁。走出大学校门30多年来,董剑珍没有忘记复旦对自己的培育,更没有忘记作为复旦外文人的骄傲与责任。董剑珍由衷说,与其说复旦改变人生,不如说复旦是我的人生驿站,它使我懂得读书学习的目的和目标,相信在这条路上,我们每个复旦人、外语人会走得更远、更健、更稳……大学毕业后,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年,因工作需要,董剑珍被分配到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属锦江饭店。虽没有走上外交岗位,但这里也是著名的涉外单位,是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下榻之所,有相当严格要求,是当时年轻人极为看重的职业,董剑珍感怀当时的领导、同事、友人,她说她遇到一个个好人、高人,如果说她能取得进步、成绩,正是与他们的指点、帮助分不开。

当然,更重要在于她不断读书、学习的内因。综观董剑珍的经历,人们会发现她每逢七八年她总会有一次“重新回炉”。在1978年她参加工作后,1986年去交大学习,1995年、1999年,董剑珍又两次重回复旦学习,一次是学经济,另一次是学管理,她说两次学习都对她自己很重要,不仅迎接挑战,而且提升自己,在管理公司中具备理论知识,能实际运用,使自己得心应手。1999—2000年,她又到美国西佛杰尼大学、杜兰大学再深造,不仅遇见国外一流学者、教授,深得诚恳待人、严谨细致之学风,学得义无反顾、执著不悔的精神,而且在掌管“华亭”中,具有自觉的法律意识,规避了各种法律风险,从来没发生一起国际官司;尤其她在通晓财务后,使管理如鱼得水,能从报表中敏锐发现管理问题,并预测经济发展走势,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回忆在读书、学习的日子,董剑珍显得自豪、自信,她说:一个人贵在坚持,对一生的目标不能三心二意,工作可以是平凡的,但平凡的后面凝聚坚韧,复旦外文系的学习,使自己进入了今天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也是她所钟爱的酒店业,成为上海第一位五星级酒店的女总经理。现在看似每一块都在自动、正常运行,但不经常学习就不会调节、整合,说不定哪天就会出故障,到那时后悔不已、束手无策!董剑珍认为,读书学习是加油站、助跑器,它有起点但没有终点,在不断学习中接受新的知识,然后应用到工作中去,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形成了一种积极的“终身学习”的良性循环。

这里,不妨读一下董剑珍撰写的《人生驿站》之文:“在复旦学习生活的日子里,结交的朋友中,能做一辈子知心朋友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因为复旦,使我们这些遍及五湖四海的伙伴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分别,从分别到相聚,复旦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我的先生,王宝和大酒店的老总张积福先生就是我在法语系时的同班同学,也是经济系的同学,复旦让我们相识、相知、相恋、相伴。我们这一代人曾是昔日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如今都已步入事业和生活的成熟季节,母校里有我一段又一段难忘的回忆,有一群曾经志同道合、欢乐与共的同窗伙伴。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复旦人,这是我们一生可以为之骄傲、自豪的……”这人生感悟,或许会给人们带来一些人生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