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严家多是“半个洋务”

严家多是“半个洋务”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裕裳,说起来是“半个洋务”出身。严家多半吃洋行饭,严裕裳的父亲和叔叔都是洋行买办,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严裕棠对于买办职业和商务活动有着天然的兴趣。严裕棠对此则是熟门熟路,他进厂之后,业务量骤升。1907年,严裕棠买断了褚小毛的股份,将“大隆”变为独资公司。“大隆”以两大外国客户为起跳点,先后与40余家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使“大隆”走上了稳定的发展之路。

严家多是“半个洋务”

严裕裳(1880—1958),说起来是“半个洋务”出身。缘何如此称?暂且不表,下文有叙,我们先从严氏家族讲起。严裕裳的祖上原本安徽婺源(今属江西),在清代中叶始移居上海西部静安寺附近,也许移居来此的家族队伍规模不小,所以定居下来的地方就叫严家宅。早先严家很有钱财,后因涉及一桩官场上的案子,受人牵连而倾家荡产,但严家人穷了骨头未软,心气仍旧很高,到了上海开埠,严裕裳的曾祖就在黄浦江边从洋人那儿“揽活儿”、“打工”,那时中国人在外国洋行当“买办”是很少的,可见严裕裳的祖辈父辈的能力非同一般。子承父业。由于严裕裳的上辈只是担当类似现在的部门经理的职务,而洋老板也不可能让华人“居上”,其收入不过是“小康”而非大富大贵,所以严裕裳未能进正规的院校读书,只能跟父亲一样,到洋人的公司里去“打工”,所以说是“半个洋务”。可是严裕裳这“工”打得非同小可,变成后起之秀,一天天超过了他父亲,居然在打工三年后就自己出来做老板,最后树以“大隆”的名号,大红大紫,震撼了上海滩。

严家多半吃洋行饭,严裕裳的父亲和叔叔都是洋行买办,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严裕棠对于买办职业和商务活动有着天然的兴趣。在英语学习方面,他也很早表露天赋。父亲严介廷见儿子严裕裳是可造之才,专门为他聘请了外籍教师,传授英语及西方文化。到19岁时,严裕棠在叔父的介绍下进老公茂洋行当学徒,后任洋行大班皮尔斯的私人助理,很快他就熟悉了洋行所有的业务。有时大班不在,他也能应酬得体,体现出独当一面的能力。

在洋行干了两年之后,严裕棠就以债权人身份进入公兴铁厂当跑街。公兴铁厂是民营机械制造厂,由徐福寿、杜阿宝等人合伙创办。刚建厂几年,主要业务是修理小火轮、纺织机等,还承担打铁翻砂业务。当时来沪的外国轮船日益增多,修配业务繁忙,正是铁厂发展的良机,但公兴铁厂因为没有外语人才,难以揽到大的订单。严裕棠对此则是熟门熟路,他进厂之后,业务量骤升。

1902年,是严裕棠一生中重大的转折点。他租用父亲手上的一块地皮盖起厂房,并通过老公茂洋行进口机器设备,与铁匠出身的褚小毛在上海合办大隆机器厂(前身大隆铁工厂)。当初“大隆”初创时只有7个工人(另有4个学徒),两间平房,几台车床,地址在杨树浦梅家弄。当时机器厂主要经营纺织机械和外轮机件修配项目,严裕棠为经理,负责外务。他始终将目光盯住黄浦江,还置备两条小拖轮,为外国船家主动提供上门服务,主顾不断增多。除了修配外轮机件外,其他厂家的机件修配生意也逐渐承揽起来,陆续增加的长期客户有永茂轧花厂、中美面粉厂、日商云龙轧花厂、英商增裕面粉厂等,业务蒸蒸日上。

1907年,严裕棠买断了褚小毛的股份,将“大隆”变为独资公司。此时,做外轮修配业务的厂家越来越多,利润日薄,而国内的棉纺织业却日益兴盛,相应的纺织机械业务却极少由本土生产,都是高价从外国进口。不仅购价高昂,而且维修也不方便。严裕棠看准了这个商机,于是宣布:放弃外轮生意,把生产业务转向纺织机件的修配生意上。

此时的“大隆”不仅规模初具,而且也拥有了较强的技术力量。虽然一时还不能完全自制自销,但仿制和修配水平却是同业中的佼佼者。严裕棠发挥其业务联络之长,获得了英商恒丰洋行和日商内外棉公司的两大订单。代理加工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学习制造技术,也解决了最实际的业务量问题。“大隆”以两大外国客户为起跳点,先后与40余家客户建立了业务关系,使“大隆”走上了稳定的发展之路。

大隆机器厂业务发展后,原来的规模已不能适应,1914年沿平凉路增建的厂房落成,这时工人已增加到100余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卷入战争漩涡,长期受到遏制的中国民族工业得以复苏,纺织业发展很快。严裕棠马上意识到“大隆”也要逐渐与外国在华企业脱轨,转向与民族工业合作。于是,他承包下荣氏兄弟申新厂的机器修配任务。同时,大隆机器厂组织技术力量试制部分纺织机器,为整机制造打下了基础。

兴办工业首推机器业,然而近代中国自身的机器制造业十分落后,传统的铁器作坊无法承担制造和维护大型生产机器的使命。无论是洋务时期的军事及民用工业,还是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机器设备基本上都是通过洋行由英、美、德、日等国进口。民族机器制造业虽然在学习与仿制之中缓慢进步,但仍满足不了兴办工业的需求。即使是如“大隆”、求新机器厂(朱志尧所创办的机器制造工厂)这样的民族机器制造业中的先行者,在很长时期内也是以机器的修配业务为主。虽然严裕棠施展浑身解数,在外商中接了不少大订单,但是要实现机器厂的大发展仍然困难重重。为了广开渠道,严裕棠总是说:“接别人不愿接的活,做别人做不了的活。”别人不愿接的活比较容易做到,大隆机器厂对于别家机器厂不愿承担的小活零活总是来者不拒,及时为工厂排忧解难,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大隆”的声望不断提高,也因此赢得更多的长期订单。但要想“做别人做不了的活”,则需要技术实力做后盾。新式机器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物件,附着于机器之上的是先进的设计能力及生产技术,是拥有机器制造技能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团队。严裕棠知道,“大隆”要想摆脱低层次的机器修配,转向高水平的整机制造,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自身的技术队伍,走技术自立之路。

严裕棠在“大隆”建立了严格的学徒制度,以此来保证一线工人的技术水平,达到“重视技术,保质保量”的目的。“大隆”选定一批技术精干、吃苦耐劳的老技师担任师傅,徒工进厂之前要经过严格挑选。徒工的学习时间是三年,白天跟随师傅当助手,晚上则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徒工实行淘汰制,表现不好随时可能被辞退。表现出色的徒工满师后可被本厂留下当工人,有的逐渐选拔为工头、领班以至厂长。据统计,“大隆”培养的技工和管理人员总计在1万人左右,这些技工不仅加强了“大隆”的技术力量,也成为中国早期机器制造业技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