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要办报纸

为什么要办报纸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近两年开写“蓝色评论”,才重拾散文这支笔。以至于,我在外面报刊开的散文专栏,据读者反馈也越来越“蓝色评论兮兮”了。说到为什么要办报纸,我十分认同喻国明教授所言,“媒体的责任在于:当社会哭泣时,不让大家哭得更伤心;当社会笑时,不让大家笑得太狂妄”。这位少壮派老总敢于坦言,新媒体来势凶猛,《文汇报》处境不妙。可我认为,当代中国缺少的恰恰是知识分子,《文汇报》今后不妨以培育知识分子为己任。

为什么要办报纸

为什么要办报纸?写文章有用吗?

这些年来,一直被家里的小孩追问着。第一次这样问时,他才小学五年级。现在,我面对的已是高二学生。

其实,也一直在扪心自问。

上个月底,参加上海作协的笔会。听到有作家以“空灵”之类的词形容好散文,原本准备发言的我忽然觉得格格不入,遂缄默。会后,另一位作家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多年不再写,是因为发现散文百无一用。听得我一惊,这不就是我的想法!以前也曾写过很多散文,发表在报纸副刊上、杂志上,不过是想与读者分享成长心得、生活感悟,后来觉得写了没啥用,就疏懒了。直到近两年开写“蓝色评论”,才重拾散文这支笔。

自从本报推出时评专栏版,我就锲而不舍地游说陆谷孙先生加盟。当陆先生以“一周两门课,都要精深准备,哪里还有时间”为由婉拒时,我提醒他,写文章可以教化更多的人;看他热衷于应约写书评,我又说,时评更能推动社会进步。

是的,对我而言,推动社会进步的文章才有用,才值得写。以至于,我在外面报刊开的散文专栏,据读者反馈也越来越“蓝色评论兮兮”了。

说到为什么要办报纸,我十分认同喻国明教授所言,“媒体的责任在于:当社会哭泣时,不让大家哭得更伤心;当社会笑时,不让大家笑得太狂妄”。

不错,报纸是商品,得有人买才能够生存。但报纸这种特殊商品还有精神属性,除了提供信息(这是各类大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好的报纸还应该传播思想、影响人心。

作家韩少功质问某“提不起神”的同行:“世界上每天发生那么多的事情,贫困、压迫、暴力、死亡、伤害、对抗等等,你都看不见吗?或者看见了你都心安理得?”我认为,这质问对媒体同样必需。韩作家继而提出“关怀半径”的概念,“如果你的半径足够长,你就是一辈子不停顿,也想不完和学不完,成天有忙不完的事。”报纸若是拿这个标准衡量自己,有责任、敢担当,而不是一切向钱看、向权看,人云亦云、哗众取宠,何至于走到浅薄粗鄙的地步,读者也日益稀少!

遇见大学同学,获悉他已离开新闻界。20多年前,还是学生的我们一道在市招办编《招生通讯》小报,他是五人小组的头儿。曾经的新闻理想,曾经的意气风发,历历在目。“这个行业,已经不像我们进来时那样纯粹了,现在的门槛太低了。”他黯然道。

令我黯然的是,我们刚入行时,整天想着办好报纸、写好文章的总编辑、记者比比皆是。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么业务”的问题呢?

上周五,旁听本报社长、总编辑浦祖康被采访。他说,报纸不是普通商品,社会责任感的权重应该加大,这是报纸存在的一大意义;他还提及,报纸的格调、新闻的真实性、媒体人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等。我听了,有点欣慰。

这几日,在读《文汇报》总编辑徐炯的长文《智慧立报与〈文汇报〉》,很震动。这位少壮派老总敢于坦言,新媒体来势凶猛,《文汇报》处境不妙。在谈到认识和服务自己的读者时,他认为,知识分子群体越来越大,“许多读了大学、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在读报方面并没有多少‘知识分子气味’,他们以浅阅读、轻松阅读、消遣性阅读为满足”。可我认为,当代中国缺少的恰恰是知识分子(社会的良心),《文汇报》今后不妨以培育知识分子为己任。

就这一点而言,我看好《文汇报》。当然,同样看好怀有使命感的本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