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家都是老百姓

大家都是老百姓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说,政协委员绝大多数也是老百姓,老百姓帮老百姓做事,哪能提什么“亲自”不“亲自”?又不是国务院总理、上海市长跑来处理张家宅的里弄琐事。芝麻绿豆官若纷纷“微服私访”,我真担心下面老百姓人数不够啊!真是奇了怪了,作家绝大多数也是老百姓,本来就在生活里,怎么还有“下生活”一说?“下生活”,一个“下”字,也暴露了倡导者错误的潜意识——作家是高于老百姓、高于生活的人群,所以体验生活就成了“下生活”。

大家都是老百姓

编稿子的时候,读到某位专栏作者文中有政协委员“亲力亲为处理群众诉求”的句子,我一按键就把这些给删了。

亲力亲为,就是亲自做某事的意思吧。政协委员处理群众诉求,那是你的责任,你应尽的义务,不自己做,难道还派人去做不成?再说,政协委员绝大多数也是老百姓,老百姓帮老百姓做事,哪能提什么“亲自”不“亲自”?又不是国务院总理、上海市长跑来处理张家宅的里弄琐事。

大家都是老百姓。千万别得了一个身份、开了几次会,就忘记自己是谁了。

前几天,在《新华每日电讯》头版上,读到“倒头条”新闻《医院院长扮“患者”,体验看病有多难》,说的是北京19家三级医院院长到其他医院“模拟患者”就诊,等待最少3小时、看病最多20分钟,这才感受到看病确实“难”。为这篇新闻,报纸还专门配发了“每日一评”《靠院长微服私访解决不了看病难》。

《新华每日电讯》是我近年来喜欢的报纸,新华社摆脱“新华体”束缚的努力,在这里一年比一年明显。“每日一评”更是我必读的栏目,时常有切中时弊的佳作。但这一回,我不敢苟同。

做“倒头条”,说明编辑部重视这篇新闻稿。可是,为了体验看病难,大医院院长扮成别的医院的患者,这样的新闻值得从正面写一大篇吗?一个院长,天天在本院上班,怎么可能看不到患者排多长的队、好容易排到又被草草打发呢?上班时间,不在医院里四处察看,管理好你的员工,你干吗去了?(忙于写论文、发表论文?满世界参加学术会议兼公费旅游?)还要靠参加什么“模拟患者”活动才能了解真相?要我说,这新闻可以做,但得从反面做。

那“每日一评”呢,其实仍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只是它的标题,暴露了“本报评论员”(抑或编辑)错误的潜意识——“院长微服私访”,认为院长就是高高在上决定患者命运的人,好比古时候的帝王、高官,欲体察民情,必先褪下龙袍或官服,换上布衣,不带随从,不惊动地方官员,深入民间……“齐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乎?

我弄不清北京三级医院的院长是什么级别,应该不会很高吧?竟也要“微服私访”,可见当今中国“官本位”之盛行。芝麻绿豆官若纷纷“微服私访”,我真担心下面老百姓人数不够啊!就像我们有的机关处室里,一正两副三个领导,下面只有一个兵在干活。

我还特别反感一种提法:作家要下生活。

真是奇了怪了,作家绝大多数也是老百姓,本来就在生活里,怎么还有“下生活”一说?“下生活”,一个“下”字,也暴露了倡导者错误的潜意识——作家是高于老百姓、高于生活的人群,所以体验生活就成了“下生活”。

本周采访艺术家陈古魁先生。陈不久前参与了本报新疆笔会。他对生活无可遏制的热爱,给同行者留下深刻印象。记得在返家的航班上,他起劲地向我“面授机宜”,如何到铜川路挑选上好的梭子蟹、如何准备家宴。我听着,眼前幻化出他笔下水灵灵的鱼虾、落苏们。采访时,说到动手能力,他很自豪:从前家里的毛玻璃是自己磨出来的,脚桶漏了拆开来琢磨着修好,还自己做笛子、大提琴,打铁、淬火做刻图章的刀、雕塑的刀……“生活这么丰富多彩,参与是一种乐趣,参与了才开心!”他的开心,写在脸上、漾在声音里。

参与了才开心,开心了就会出好作品。日子过得这样有滋有味,还用刻意“下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