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战”奇迹

“二战”奇迹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隆冬将至的12月初的一个下午,从京珠高速清苑出口下车,全车水利同行一路唱着《地道战》中的歌曲,走进被称为“二战奇迹,冀中典范”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展厅前聂荣臻元帅写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在花岗岩的石碑上。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几个鎏金大字,镶嵌在红色的匾牌上。一个村,消灭如此多的敌人,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是地道战创造的奇迹,是冉庄人民为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战”奇迹

儿时的歌曲,至今耳熟能详的已经不很多了,但电影《地道战》中的插曲和主题歌至今难以忘怀。甜润的女声独唱“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男女老少齐参战哎,要把那些强盗豺狼全都埋葬……”雄浑的男女声合唱“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呀……要把那侵略者,彻底消灭完……”至今萦绕在耳畔。隆冬将至的12月初的一个下午,从京珠高速清苑出口下车,全车水利同行一路唱着《地道战》中的歌曲,走进被称为“二战奇迹,冀中典范”的冉庄地道战遗址。

冬日里的冀中平原,天灰蒙蒙的,田野除了落叶的林木,一簇簇一掠而过的新农村,就是田野上一望无际的冬小麦。面包车在通往地道战遗址的道路上疾驰,10多分钟时间,“冉庄地道战遗址景区”9个大字组成的横幅跃入眼帘,电影《地道战》高家庄的原型村冉庄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农村民房组成的村落是遗址区的主体建筑,十字街道,一棵据说是栽植于唐代的在电影《地道战》中还是枝繁叶茂的老槐树,已没有了枝条,灰黑色的树干光秃秃地挺立在那里,像一位身经百战饱经风霜的战士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老槐树上,一个大钟挂在粗大的枝丫上,这就是电影《地道战》中高老钟敲钟,集中民兵抗击日寇的那口钟、那棵老槐树!好像完成了伟大的历史使命,在那里安然地休息着。十字路两侧的民房保持着抗战时的模样,灰砖、灰瓦,黑色的门窗,大多数房子还居住着当地的农民,靠十字街的房子现在已成了商店,有卖旅游纪念品的,有做“抗战食堂”的,还有给游人着八路军服装和高老钟敲钟道具提供服务的照相馆。不时有游人着装留影,把历史与现实定格在美好的记忆中。

冉庄的地道以老槐树十字街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条干线,长22.5公里。1942年,日寇采用“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对冀中平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6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就有日伪炮楼、据点1783处,公路2万多公里,封锁沟8878米,冀中平原分割成2670块,仅冉庄周围就有炮楼14座,4条公路。日寇用“迈步增公路,到处建炮楼,遍地增坟头”的血腥镇压打击冀中人民。1939年日寇就在冀中制造了100多起惨案,被残害的老百姓达1.2万之多。这年的7月23日,日寇从凌晨开始包围冉庄,把村民赶到村三官庙前,抓捕抗日民众、抗日干部及抗属,鬼子杀害村民13人,打伤致残11人,抓走11人,烧毁民房700多间,烧死大牲畜17头。

面对日寇的血腥镇压,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冀中平原人民,先是自发地挖单口洞(蛤蟆洞)用以藏身。后来发现单口洞易被敌人发现,而且没有逃生的后路。冉庄群众在村支书张森林的带领下,把单口洞改成双口洞,万一被敌人发现,就可以从另外的洞口转移出去。这种只能藏不能打的地道也存在着问题。在正定县北疃村,曾因地道出口被鬼子发现, 800多名群众被困地道,日军用毒气将他们全部杀死。把地道建设成能藏、能打、能防的战斗地道,成了当时冀中人民最为迫切的任务。

冉庄的一位村姑做向导,带领我们走进了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可打可藏的战斗地道。地道宽不足1米,高不到1.5米,猫着腰可疾步行走。冬季的冀中,室外已经很冷,走进地道有温暖的感觉。地道两壁上原来放置的油灯被电灯代替,原本光线较暗的地道,在灯光下显得明亮了许多。地道每过一段,就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那是战时设立的简易兵工厂、储粮室、厨房、医院等。兵工厂里,几台机床,几枚地雷空壳,已锈迹斑斑,简易的工厂曾经生产电雷1200枚、手榴弹2500枚、土炮2门。储粮室、厨房、医院等空荡荡的,一块块导示牌上,记述着那个时代这里的规模和盛况。在村姑的引领下,我们小心翼翼地沿着地道前进。村姑边走边讲地道中的各种机关的用途。虽然这些机关现在已完全封闭,但从其上而过,心里不免也有些战战兢兢。电影《地道战》中“关起门来打狗,堵住笼子捉鸡”、防止毒气的两层地道翻口,敌人抽水灌地道的水井,陷敌于竹签的陷阱一一展现在眼前。神奇的是那地道出口,锅台、炕面、马槽、碾子、墙壁、树干到处都有,真是布下了天罗地网。我们从纪念馆的地道入口,都从“保长”家的炕面出来,真是太奇了。冉庄的地道战,验证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的真理。是啊,战争的威力在于人民群众,人民给侵略者打造好了葬身的坟墓。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一座冀中上世纪40年代建筑风格的院落。进了大门,一条长长的浮雕墙,把冉庄人用地道消灭敌人的雄姿定格成历史,成为不朽,供人们观瞻。展厅聂荣臻元帅写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在花岗岩的石碑上。杨成武将军题写的“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几个鎏金大字,镶嵌在红色的匾牌上。近1000平方米的展厅中,挖地道使用的铁锨、辘轳、照明灯,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自制的土枪、土炮、地雷,烈士的遗物、奖旗等,诉说着那个时代冀中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史诗。在抗日战争中,冉庄人民修建了好打、好钻、好藏、好跑,防火、防毒、防掘,天通、地通、村落通,连成片的地道网。利用地道保存了自己,大量消灭敌人。全村对敌作战72次,配合部队作战85次,消灭敌人2100多人。一个村,消灭如此多的敌人,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是地道战创造的奇迹,是冉庄人民为抗日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1945年5月,日军纠集2000多人两次进犯冉庄,冉庄30多名民兵利用地道作战,一次就击毙敌团长、营长在内15人,伤敌18人,村上民兵却无一伤亡。敌人在冉庄地道战的神奇面前无可奈何地拖着尸体溜回据点。

冉庄“十” 字形的街口,有一个农家小院,被时光打磨得斑驳的门虚掩着,推门进去,右手旁一排平房,左手院子有一马厩,马槽下有一地道出口,院子的水井也是地道口,这个小院,就是地道战的创始人之一——张森林的家。这位生于冉庄的富足人家子弟,1938年冬入党,是冉庄的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他从自己家里挖地道开始,带动全村人挖地道,成为村上地道战的创始人、领导者、组织者。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夜,当时已是区委书记的张森林与县委同志组织抗日组织开会时,由于汉奸告密,驻地被3个炮楼的敌人包围。张森林指挥保定两名爱国青年学生安全脱险后,与敌激战时负伤被俘。酷刑之下,大义凛然,写下了“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后英勇就义。自古燕赵多义士,张森林就是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英雄的杰出代表。

20多公里长的地道,在落后原始的工具和敌人眼皮底下作业,不能不说是冀中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没有冉庄人民的艰辛,就没有这座地下长城。行走在现存3000米地道中已开放的1200米地道,可见冰山一角,使我们为之折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伟人毛泽东的名言,可以诠释冉庄地道战的全部内涵。聂荣臻元帅对冉庄的地道战给予高度评价:“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杨成武将军称地道战是“人民战争的威力,战争史上的奇观”,吕正操将军称“地道战是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创造,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坚强堡垒”。冀中分区政委程子华,当年在检查完地道后曾作出结论:“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坚持抗战,地道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最好形式。”

如今,当时的民兵大多已作古,留下10多人也年近古稀,但谈起地道战,看见今天的来访者,他们像似又进入当年的抗战岁月,绘声绘色地讲述昨天的战斗故事,也算是对牺牲的战友的最好纪念。村上的许多村民,在遗址保护区外已有房子,可邻里之间舍不得分开,他们用心灵守护着浸透了先辈血和泪的故里,守护着地道,守护着“抗战模范村”。

冉庄1959年就被辟为抗日战争纪念地,经过几次保护性修复,现是全国3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近年,全国到冉庄凭吊、参观、旅游的人多了起来,人数超过千万。每年将近百万人之多,大家缅怀先烈,在此受教育,激发爱国、爱党,振兴中华的激情。许多外国友人、军事代表团也考察冉庄,称其是二战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奇迹。冉庄也成为全国人民怀念先烈的基地。地道战精神,成为一种民族魂,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大道上前进。

一个能创造反法西斯战争奇迹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是任何敌人都难以战胜的。

一个能创造反法西斯战争奇迹的民族,就能创造经济建设的奇迹。我们坚信不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