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寄楼观解奇联

情寄楼观解奇联

时间:2022-0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和杨宏德先生交往甚密。特别是先生与楼观台“天书”对联的情缘,用他的博学、才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谱写了一段美妙的佳话。不久,他又看到当代一位楹联名家的巨著中把这副对联单项列出,并称之为楼观台“天书”对联。为了确认联文,他重上楼观台校对,以考其差异之所在。由此,楼观台这副对联便形成了一处碑文、三种说法的局面。不难看出,是楼观台这副“天书”古联激发了杨先生学习、研究该联的热望。

情寄楼观解奇联——记杨宏德先生与楼观台“天书”对联的一段情缘

岁月坦荡无私,它给予每个人的机运不仅非常平等,更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一个无限美好的人生大舞台。

我和杨宏德先生交往甚密。他是诗人、联家、也是书法家,我们有共同的爱好,也就有了共同语言。多年来的艺海搏击经历,使我们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在这美好祥和的癸未羊年,适逢先生古稀华诞,我特作七律一首而贺之:

七十年华岭上松,晚霞不逊早霞红。

柳营铁马曾安境,学海杏坛苦育龙。

笔墨传神书起凤,诗联动地气如虹。

经纶满腹文思涌,最具直弦五柳风。

这是我对杨先生由衷的赞誉,也是对先生品行的真实写照。先生1933年生于陕西兴平大姑村,幼年好学,因贫未果,1949年5月,兴平第一次解放时参军,时年16岁。从此,他便长期从事军政和教育工作。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知命之年,即从工作一线退了下来。之后,他以拼搏进取、完善自我的精神,潜心于诗联艺术。芸窗格知,临池竞渡,奋发研习,顽强追求,终于天道酬勤,大器晚成,谙诗娴联,尤擅书法。特别是先生与楼观台“天书”对联的情缘,用他的博学、才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谱写了一段美妙的佳话。

1984年,他从工作一线退下来之后,方才有了更多的机会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古迹名胜。他每到一处,便把那里的湖光水色、清泉高峰及人文景观当成陶冶自己情操的极好机会。当他到楼观台览胜时,看到“身宝、身丹需桂念千万家,正青道传至成尴尬”这副被称为老子所作的养生联后,竟然一字不识。他带着寡闻和好奇的心情,即向道士和游人请教,但得到的却是千次百次的摇头和尴尬的笑容。为此,他面对当今许多文人学士,不禁发出了“妄称学博才八斗;愧对此联叹无知”的感慨。当然,他自己也是无知队伍

的一员。这史实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学海无涯”的真正含义和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事隔几年之后,在一次农村古会的道旁,见一位道士面前放着一本任法融先生解释此联的书。经他再三恳求,道士便将这本书转让给他。他如获至宝,经过反复品读,受益匪浅。但他又觉得其中有关道教观念的注释玄奥,一般群众因看不懂而感到遗憾。他认为,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如果能使他的联作为当代进行思想教化和道德修养服务,岂不更好?顿时,他为自己的大胆设想所发出的闪光感到激动和兴奋。于是,他便产生了以当代思想理念重新注解此联内容的创意。不久,他又看到当代一位楹联名家的巨著中把这副对联单项列出,并称之为楼观台“天书”对联。然而,书中却把“天书”对联原文14字中的4字与楼观台碑刻联文原作有异,其释文亦有4处与任释不同。为了确认联文,他重上楼观台校对,以考其差异之所在。在任法融先生所著书中,称老子联中的14字,只有8字在《康熙字典》中查到,其他字均无出处。对此,杨宏德先生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治学决心,博览群书,终日伏案,终于在另一部宏著里全部查到了!立时,他感到天开云散,异常兴奋,禁不住喊一声:好个谜底!

然而,该书所叙与老子联意相差甚殊。比如书中把上联第5字注释成“怨”字,如果把它和后边的二字连贯起来,便是“怨年药”。这个词意显然是讲不通的。因此杨先生即大胆摒弃其说,而认同了任法融先生注释的正确性。从此,杨先生也获得了一个人微而言重的“杨大胆”绰号。

从学术上讲,对任何一处古迹名胜的任何组成部分的真伪辨解之说,无疑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来不得半点马虎。于是,他又三上楼观台,重新校对认可之后,进一步坚定了他以当代的思想观念注释这一名联的决心。他再次翻阅了大量资料,去糟取精,反复考证,并废寝忘食,数易其稿。为了加深丰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使其节奏显明,铿锵有力,朗朗上口,易记易吟,他又针对联中的每个字意,各赋诗一首,为注释和宣传这副名联增添了耀古辉今的光彩。

在自娱自乐数年之后,杨先生又产生了以书法形式书这一副对联的构想。这是在他原有创意基础上的又一次飞跃。他反复思考,不断完善,又临池实践,才从多种构思中选定了现在这种形式而确定下来。1994年在中国对联杂志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时,先生唯恐其中出现丝毫的纰漏,而贻误后人,他又四上楼观台审定后,才使之与世人见面。在发表自己的文章时,杨先生未敢自夸自誉。为了说明他自己是关中道人氏,便在文章上首次署名“关中道人”之号,不料有不少同志却把他当成一位关中的道人。于是,先生又多了一个“杨道人”的雅号。可以说,这段楼观台情缘,是杨先生从事书联艺术中的一个亮点和艺术高峰,也是他为楼观台这个名胜景观做出了一份贡献。

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依靠历代热爱祖国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并依赖他们的艺术才华把祖国的锦绣河山、悠久历史、人文底蕴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新风,经过不断挖掘,发现和创作,使其更加充实、丰富和博宏。今年,杨先生在他古稀华诞之际,他从自己的联作中遴选出百副对联,亲自以各种书体书之,准备举办“百联大展”。其间,他又发挥自己深厚的知识积淀和艺术才华,精心为老子养生联的14个字,每字又创作对联1副,还配套把每个原字书成大字作中堂,并以行草书体书而释之,连同以前为道教文化所写的3副对联在内,共有17套,融诗、联、书于一炉,可谓珠联璧合,妙趣天成。同时把这些作品作为自己的系列文化工程,一并完成,同室展出。这也是先生在古稀之年为自己钟情于老子名联和道教文化20年之结晶。

1999年以来,先生又两次上楼观台。第一次发现了周至邑人胡先生编的《老子养生学秘字谱》,并请名书家将这七言八句的所谓“七律”书成,刻成石碑立于老子像旁。胡先生称楼观台这副联只是七言八句养生秘字谱的前两句,而且断言这副联上下联的第一字读音是错误的,同时,下联第一字的字形也不同。第二次去楼观台,又发现把胡先生书中的主要部分全文书写,刻成巨石立于院中。由此,楼观台这副对联便形成了一处碑文、三种说法的局面。杨宏德先生经过反复考证,又于马年之冬,羊年之春,呕心沥血,创作了后来的每字之联,并确认以前对这一古联的读音和字形,自然是有他独到的见解。

不难看出,是楼观台这副“天书”古联激发了杨先生学习、研究该联的热望。使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升华,并为他提供了用武之地。这次先生艺术成果的面世,正是对他执着追求、顽强拼搏的回报,也是先生为祖国艺术事业做了突出的贡献。下面是他的一首七律新作《古稀抒怀》:

古稀之岁乐勤耕,玉韵金声携老兵。

砚海腾龙冲浪泳,联坛舞凤醒时鸣。

人生逆处须神定,天道酬时宜自明。

回首坦胸应努力,夕霞愿与早霞盟。

可以看出,先生虽然年届古稀,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祝愿先生宝刀不老,艺术青春永驻,宏开新局,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联佳作,讴歌时代,为繁荣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楹联艺术家》总第2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